高中物理史實知識

一、 亞里士多德的兩個錯誤認識(古希臘)

高中物理史實知識

1. 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受到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不運動

2. 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快慢有質量決定:質量越大,下落越快

二、 伽利略(意大利)

1.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即慣性----小球斜面實驗

2. 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只與高度有關(從理論上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3. 開創了近代物理學的認識和研究物理現象及規律的方法

4. 發現單擺的等時性

三、 牛頓(英國

1.發現了重力、萬有引力的規律(沒有得到萬有引力常量的值)

2.提出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牛頓運動學三大定律

3.提出了光的“微粒說”----光是一束粒子流(錯誤的理論)

4.牛頓環----光的一種干涉現象

四、 胡克(德國)

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了彈簧彈力的規律----胡克定律

五、 開普勒(德國)

發現太陽系天體運動三定律

六、 卡文迪許(英國)

通過扭秤實驗測量出萬有引力常量G=6.67x10-11N?m2/kg2

七、 惠更斯(荷蘭)

1.從理論上成功的解釋了波的反射、折射現象----惠更斯原理

2.得到了單擺的週期公式

3.提出了光的“波動說”--—光是波

八、 富蘭克林(美國)

通過風箏證實了“天電”與“地電”的統一,併發明瞭避雷針;命名了正負電荷

九、 密立根(美國)

通過帶電油滴實驗發現了基本電荷量--—元電荷e=1.60x10-19C

十、 庫侖(法國)

發明了庫侖扭秤,利用扭秤,他根據實驗得出了電學中的基本定律──庫侖定律。把同樣的結果推廣到兩個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標誌着電學和磁學研究從定性進人了定量研究;

十一、 安培(法國)

1.發現了電流的規律

2.電流周圍磁場的判斷方法—--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

3.提出了安培分子電流假說—--任何物質內都存着一種環形電流即分子電流

4.得到了安培力的規律

十二、 奧斯特(丹麥)

發現了電流周圍會產生磁場----電流磁效應

十三、 法拉第(英國)

1.提出了電場的概念,並且第一個利用電場線和磁感線的形式來描述電場和磁場

2.提出了電磁感應的規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十四、 特斯拉(美國)

1. 交流電的發明者

2. 磁感應強度的單位以他的名字命名

十五、 韋伯(德國)

磁通量單位命名者

十六、 洛倫茲(荷蘭)

發現了運動電荷在磁場的受力規律----洛倫茲力

十七、 麥克斯韋(英國)

1.建立了經典電磁場理論

2.從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存在—提出光是電磁波理論

十八、 赫茲(德國)

1.從實驗上(赫茲的電火花實驗)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

2.最早發現光電效應現象

相關鏈接:(1)1895年,俄羅斯物理學家波波夫和意大利青年馬可尼各自獨立發明了無線電波。馬可尼使他的'發明發展爲完整系統,從而成功地實現了商業應用。1897年5月18日馬可尼的橫跨海峽的無線通信取得成功。1901年無線電波越過大西洋…

(2)1927年英國發明家貝爾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機

(3)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十九、 托馬斯〃楊(英國)

通過雙縫干涉實驗成功的證明了光是波

二十、 菲涅耳(法國)

光的衍射現象----泊松亮斑

二十一、 倫琴(德國)

發現倫琴射線(也叫X射線,是一種頻率介於紫外線與γ射線的電磁波

重 點

波粒二象性(按時間順序大體排列)

1. 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的概念並給出了量子常數即普朗克常量,成功的解釋了黑體輻射規律,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量子物理學

量子物理學的特點:①微觀;②高速(大於光速一半);③不連續

2. 1887年赫茲偶然發現了光電效應現象

3. 愛因斯坦利用量子物理的觀點提出“光子說”成功的解釋了光電效應現象,並給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證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注:愛因斯坦的“光子說”與牛頓的“微粒說”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爲了研究方便我們統稱爲“粒子性”

4. 丹麥物理學家波爾結合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提出了波爾原子理論(也叫波爾氫原子理論),但該理論是錯誤的理論它只能解釋氫原子或類氫原子的不連續發光現象(也叫軌道量子化現象),不過由於該理論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所以需要掌握

5. 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康普頓效應----證明了光的“粒子性” 康普頓效應----X射線照射晶體後部分波長變長的現象

6. 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假說並給出波長公式:λ=h/p

7. 1927年戴維孫和J〃J湯姆孫的兒子G〃P湯姆孫成功的做出了電子的衍射實驗證明了物質波的存在

8. 量子的不確定性關係:

1927年海森堡發現了量子的“不確定性關係”:在經典力學中,質點的運動總存在一個確定的可以預測的軌跡,因此我們可以同時確定其座標和動量(或速動)並以此來描述它的運動狀態。而實物微粒的運動具有波動性,所以它沒有確定的軌跡,也就意味着它不能同時具有準確的座標和確定的動量,這稱爲測不準原理。

原子物理

1. 英國物理學家J〃J湯姆孫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證明了原子具有複雜結構,並

給出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棗糕式模型

2. 英籍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α粒子(氦核)散射實驗中的大角度偏轉現象推翻了“棗糕式”模型,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3. 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現象,證明了原子核具有複雜結構

4. 貝克勒爾的學生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發現了兩種放射性元素釙和鐳

5. 英籍物理學家盧瑟福利用α粒子(氦核)轟擊氮原子核,發現了質子,並提出了中子的概念

6. 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利用α粒子(氦核)轟擊鈹核,發現了中子

7. 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

8. 愛因斯坦19世紀30年代提出劃時代的理論---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①光速不變原理----無論以任何物體爲參考系光的速度都是一樣的。②相對性原理----時間、空間、質量都具有相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