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習心得

中醫承載着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下面就讓小編爲各位整理了中醫學習心得的相關信息,歡迎各位查閱。

中醫學習心得

  中醫學習心得(一)

有人說:中醫是宏觀醫學,西醫是微觀醫學,中醫他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發展,並使我們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人類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醫學習之前我一直覺得,中醫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綱目》,右手給人號脈,並能用毛筆寫出藥方的文人,他的療效並不懷疑,可他的治癒時間確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藥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蟲動物所製成的湯劑,療效好。中藥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選擇西藥片。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我知道了什麼是中醫、中藥,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與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對於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又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迄今仍然爲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發揮着重要作用。

我國的中醫中藥經歷數千年,通過歷代無數醫家的努力得以不斷地豐富發展,從而逐漸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他融入了我國古代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五行。陰陽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但也有規律可循。陰陽即對立又是統一的整體,他始終處於此消彼長或此長彼消的不斷運動變化狀態,並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爲根基,且可相互轉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它們相生相剋也構成了對立統一的關係. 中醫診病則通過觀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現來推測內臟的變化,以確定病情,盡而就產生了四診,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國老中醫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於他結合中醫的理論把四診運用到了極至,如東漢的華佗、張仲景,明代的李時珍,他們爲中醫、中藥的發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有了中醫的理論,中醫的診斷就得有中藥的治療。談到中藥,他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其所有的藥物大多數源於我國天然產的,但也有源於外國的,還有少數化學藥品。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水土、氣候、日照、溫差、溼度生物分佈等生態環境各異,各地所產的同一種藥材,其質量優勢不一,可見中藥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這就有了“道地藥材”。如四川的黃連、附子,東北的人蔘、五味子,甘肅的當歸,湖南地黃,山東的阿膠,廣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來,日本、韓國、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已把中藥納入其居民醫療保險體系中,歐美很多醫藥學家也將目光投向了植物製藥,中醫藥在預防、養身、保健、康復等方面也顯示出了其特有的優勢,我相信中醫藥會像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引領世界。我會認真的跟李冬黎老中醫學習,繼續鑽研刻苦學習中醫藥知識,掌握的更好更紮實。

  中醫學習心得(二)

中西醫結合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殊國土上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形式,是東西方文化和醫學科學技術相互激盪、相互交融、相互結合的典範,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就是充分運用現代醫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吸收中西醫之精華,豐富和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努力提高爲人民羣衆防病治病的服務水平。爲此我院開展了中醫學習班,以進一步學習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應該改變觀點不能輕視中醫,從中醫的角度學習疾病的治療。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和哲學思想,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有句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就爲同一個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開不同的藥有一個解釋,因爲不同的大夫他看問題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峯,互相標本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你認爲從本治,本治好則標就去了,而他則認爲先治標,標去以後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經歷、性格等都會使他偏好於某種藥,就是說對同一種病不同的大夫會用不同的藥,比如說有的人愛用桂、麻之類的解表藥,而有的人卻愛用其他的發汗藥,再比如說中醫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醫也可以治病的,像那個雲南白藥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這並不說在中醫裏就沒有止血的藥了。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纔是最好的。

那麼怎樣學習中醫呢?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從而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爲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爲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症候所束縛,治病必求於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爲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鬆。

  中醫學習心得(三)

這學期有幸選到了李恩慶老師的'《中醫藥膳食療法》課程,一方面更體會到中醫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另一方面,發現原來中醫無時不刻的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中醫食療更是讓中醫更加通俗、實用、真實、獨特地融入了尋常百姓家的膳食當中。由於生長在南方地區,從小就開始接觸到中醫藥膳,對於“藥補不如食補”、食藥結合等藥膳養生有一定的瞭解。

喜歡中醫,因爲它深邃的歷史文化思想底蘊與健康的治療之道。在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除概括瞭解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外,我最大的體會是明白了怎樣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貫穿中醫食療之道,有時候看上去“貌不驚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對一個人的身體有如此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我的家鄉特產大棗,可以健脾益氣、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慶老師說的,一學期的課遠遠不夠了解到具體全面的知識,我們的課堂就是希望能夠與對中醫有興趣的同學有所教導與交流。三十多個課時的課程中,優質、實用的中醫膳食療法令我感受頗深。

通過課堂上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在於它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方面,比如,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它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它們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無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證”與“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醫治療的過程中會“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

在課堂學習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藥膳食療應用”這一塊。因爲這些藥膳食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得到體現。記得當初剛剛來到珠海的時候,不是很適應這邊的食物和氣候,經常容易上火或者溼熱。現在通過對《中醫藥膳食療法》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藥物都有了一定的瞭解,能夠較好地跟隨氣候的變化來調節自己的飲食習慣,使得自己的身心都處於健康的狀態,也能夠爲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飲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議。中醫藥膳食保健是中醫中的重要部分,在將來也必將爲更多的人所瞭解,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輔助治療和調養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並且會一代代的發展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