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通用8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通用8篇)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1

“千人教師進萬家”活動開展以來,身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積極投身於這場轟轟烈烈的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育人意識,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心。

2月14日對我校的9名學生進行了家訪。家訪中,我首先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表現,多報喜,少報憂,向家長介紹學校開展的主要教育活動。與家長共同研究,明確要求,統一思想,找出學生內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加深對學生的瞭解,在未來的教育中有的放矢。這次的所見所聞讓我感受頗深:

第一、全面的家訪,深入到每一個家庭細緻瞭解,與家長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加強了社會、家庭、學生的聯繫,瞭解了家長的期望與要求。瞭解了學生的個性與想法,加強了師生感情,家訪對以後的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全面的家訪,瞭解了家長對子女的關切與期望,也瞭解了一些學生家庭的困境,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感,也讓我們更加熱愛學生,熱愛工作。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2

爲了解學生們的家庭狀況,我們學校也開展了教師的家訪活動。寒假中我走訪了我們班的七名學生。通過家訪能及時瞭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我耐心傾聽家長對我們工作的反饋和建議,不僅取得了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同時還加深了教師與家長的感情。

在這次家訪過程中我的感受頗深。學生劉某性格內向,不和同學交流,但成績很穩定。這次家訪主要想了解孩子在家的性格是不是這樣,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向她的媽媽簡要介紹了孩子在校的表現,面對面促膝長談, 通過了解才知道劉某是單親家庭,父親出車禍不幸離世,就剩下媽媽和年邁的奶奶,自從父親離世,性格就變得孤僻.劉媽媽說:“再難也要把孩子培養好,一定配合老師工作,一定大力支持學校的工作。”同時在學校我會更關注孩子的成長的。

這次家訪讓家長和學生感到十分親切,從內心深處非常感激教師。學生李琳儒見到我的到來,開始非常緊張,站在門口不知所措,害怕我是來向家長"告狀"的,沒想到我只字不提她表現不好的地方,而是鼓勵她要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在輕鬆和諧的閒聊中,孩子越說越高興,把自己的志向、思考統統都講給老師聽,家長也因此瞭解了孩子內心更深刻的東西,對孩子的表現越來越滿意。

在家訪中,我還了解到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整個忙於生計,極少照看、督促孩子。這使得我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們沒辦法選擇家長,我們只能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來對待這些更需要我們關心的孩子。很多家長都反映:老師說的,孩子會聽進去的。作爲學生的老師也特感動於這句話,老師的魅力無極限。當然高興之餘,需要我們付出更多了。讓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學生個體和認知表達水平。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學習、生活上的指導,這些家長的孩子往往已經養成良好的習慣,有較強的自覺性。文化程度不高,但爲人處事有原則的一類家長,他們對孩子學習上的指導有欠缺,但會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家長說的多,做的少。有相當多的家長對子女出現的一些不良傾向只會唸叨,卻拿不出或狠不下心採取措施,效果不佳。這類孩子需要在學習習慣、方法上多指導。還有少數家長本身文化程度低,對自己的子女從小又過於溺愛;現在孩子年齡增長,膽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現了不會管、管不了的局面。所以針對有問題的學生,我和家長促膝談心,用一分爲二地觀點分析學生,同時把握實際,靈活調節,在輕鬆融洽的氣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探討教育措施,使學生心服口服,家長也欣然配合。

總之,家訪讓我受益匪淺,既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又使我瞭解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真正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效果。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3

今年"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的深入開展如一縷春風吹進千家萬戶。家訪是溝通教師、孩子和家長心靈的橋樑,通過家訪可以讓孩子和家長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牽掛和關心,寄予的厚望。特別是平時我們關注不夠的學生,更是讓他們覺得溫暖,興奮、欣慰:原來自己也並不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自己在老師的心中也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老師還是注視和關心着自己。

家訪帶給我們的收益有很多很多。現將我的家訪工作總結如下:

一、通過家訪能讓老師全面瞭解孩子,與家長達成共識。

學生及家長始終如一的信任老師,在信任的基礎上,有些什麼消息,老師都可以從家長或學生的口中準確地知道。這樣,一方面老師可以時刻提醒家長平時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以免對孩子造成太大影響,另一方面,也能使老師針對家中的要發生大事,有的放矢地做好事前的鋪墊和事後的處理工作,避免了孩子過大的感情波動。家訪不是向家長告狀,也不是讓學生難堪,而是要與家長、學生在家庭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真心交流和溝通。要對學生的在校的情況作正確的評價,對學生的優點多誇獎,讓學生在家長面前感到自豪,增強學習的信心。不能對過失大加評論,更不能在家長面前對學生進行告狀式談話,要善意的提示家長,教會家長用心管理學生。家訪工作常"報喜",可以爲後進生的轉化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樣家長就能正確的瞭解自己子女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如果在家訪時,當着學生的面指責其過錯,會對學生造成傷害,形成逆反心理,對以後的管理帶來不便。家訪的目的是關心、愛護、轉化、教育學生,而不是因教師管教不了纔去向家長"告狀",因爲這無異於給家長送去一根"棍子",學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這樣做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學生還會遷怒於教師,不忘這一"棍"之仇,給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礙。

我家訪的對象主要是後進生,對於他們,我選擇了"雪中送炭"給以"溫暖",多給差生家長"報喜"。今年班上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很差,性格較粗野,不服老師,願意和學生動拳頭。我多次和家長反映這一情況,但"棍棒教育"不但無效,還產生了抗拒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改變了方法,利用時間去尋找這個後進生的閃光點。我從他身上找到了積極的有利於轉化的方面和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進行了家訪。當着家長的面表揚了學生,家長很吃驚,他說從來沒聽過孩子的好話。學生也非常感激,臉上有了笑容。時機成熟,和家長一起談了督促孩子複習功課的方法,並鼓勵學生認真迎接期會考試。在我的鼓勵下,他的課堂表現有了明顯的改善。幾年來,我接觸的後進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吃軟不吃硬"。我通過一次次家訪,積極去找他們的"閃光點",先感化家長,再去溝通教育學生,給學生鼓勵、自信、希望和熱情。只有這樣,他們那柔弱的心靈之花才能在一個時時刻刻充滿陽光溫暖的環境中盛開,並結出豐碩的果實。

二、家訪能教給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及時地避免孩子問題的產生。

家訪目的在於與家長交流情況,交換意見,共同研究教育學生的內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多年的經驗,讓我認識到,教育引導學生一定要與家長聯繫,雙方只有同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教育目的。

我班有個學生,最近卻出現了成績滑坡,我多次做工作,也不見效。於是,我就到他家去了解情況: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家庭非常拮据。因爲母親讀書比較少,不太懂得教育方法,考試成績一旦沒有考好就對他非打即罵,他的壓力好大,對學習沒有太多的信心,這個學期成績一直不夠理想,長此惡性循環,成績明顯退步。我耐心做家長的工作,並且委婉地指出她對兒女的教育方法不對。一兩次沒有考好不要一味的責怪,要對他多加鼓勵,幫助他建立學習的信心。長達三個小時的交談,終於說通了家長。回到學校後我從生活上、精神上關心這個男孩,他深受鼓舞,積極學習,他的母親也沒有像以前那樣惡狠狠的打罵了,終於成績有了起色。孩子也開朗起來了。他媽媽笑了。家訪讓我走進學生心裏,溝通了師生感情,家訪爲班主任工作揚起了風帆。

同時教師注重進行家訪,教會家長一些方式方法,有理有據地去轉變家長的一些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家訪還能協調師生關係,從而促進學生更健康的心理髮展。

老師去家訪,和學生的距離拉近了,更利於瞭解學生的生活、思想。學生在學校如何表現,在家又如何,老師可以根據這些情況對症下藥。在家長、學生、教師三方面對面的時候,這種直接的交流更容易使師生間產生信任感,溝通就進入了良性的快車道。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經長時間的接觸後發現,有些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在家裏什麼事都捨不得讓孩子做,甚至學生自己的事都由家長一手包辦,只要孩子開口沒有不答應的。這樣的學生在學習、勞動等方面都表現得比較懶惰。通過對學生的家訪,使家長的某些觀點悄悄的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從而使家庭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化爲另一種教育行爲,它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此外,家訪時,我也注意家長的精神狀態、身體情況、家庭氣氛等條件,隨機應變地調動訪談方式和內容。教師親自上門家訪也能讓孩子們從心裏體驗到"榮耀",尤其是學習差的孩子,他們往往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友誼,他們往往存在自卑心理,這樣的孩子能把老師迎進家門作客,他們視之爲"榮耀",而因這種"榮耀"能有效地激發起他們潛在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最好的學習動力",尤其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動力決大多數首先取決於對老師的喜歡。一旦喜歡老師,則學習的課程對他們就有無限的吸引力,這樣,就能形成良性循環,讓孩子逐漸自信起來。

在這次家訪活動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

1、留守兒童的問題仍然是學習工作重要的一環:有的家中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孩子交由爺爺奶奶管教,長輩的寵愛使得學生心理放縱;

2、單親孩子家庭的問題:來自單親家庭,特殊的家庭環境讓學生的心理有陰影,這些都對教育工作增添了難度。

3、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子女有求必應,以至於溺愛和放縱,養成了驕縱的心理,他們在言論、態度、行爲等方面表現出挑三揀四,愛耍脾氣等不良行爲。

總之,家訪也給我上了一課。因爲一個學生在班上不過是幾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裏,卻是家長的百分之百,寄託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訪時的交談中,深深體會到家長的期盼,我們的家長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因此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自然對老師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作爲一名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對今後的工作絲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平時真的要多鑽研,多學習,不要辜負家長、孩子的希望。尤其是國中的學生,正是思想與行爲習慣波動最大的時期。良好習慣的養成比取得好成績更爲重要。雖然在走訪的過程中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我至今仍覺得是有意義的事情,甚至看到家長和孩子們的高興樣子,很有幸福的感覺……

家訪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我願虛心請教,在"三尺門外",傾心奉獻,把家訪工作作爲我教書育人的必修課,持之以恆地做下去。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4

家訪,對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然而在通訊手段高度發達的今天,有的老師困惑了:“家訪還有必要嗎?”其實,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教育是一個需要傾注愛與溫暖的事業,那麼,有什麼比面對面、零距離的交流更有效果呢?有什麼能比家訪帶給孩子更多的愛、溫暖和感動呢?

近兩年來,勝採國小以“鼓勵教師進行家訪,指導教師做好家訪”爲己任,組織全體教師利用假期開展了“百名教師訪千家”活動。在我校,家訪已不是老式的簡單談心和隨機行動,而是一項經過認真動員和部署,有鮮明目標和具體內容的常規性工作。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向各位領導和同仁進行簡要彙報。

一、調查先行,讓家訪成爲最佳訪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爲了把家訪工作落到實處,家訪前,勝採國小在學校範圍內開展問卷調查和抽樣調查。問卷調查的對象是全校1400餘名學生及家長,調查的內容是學生和家長是否歡迎教師到家裏進行家訪,什麼樣的家訪方式最容易接受等問題。調查結果顯示,35%的家長對於老師用居高臨下的姿態與自己交談感到懼怕。有28%的學生怕老師到家長面前“告狀”,因而不願意老師到自己家中去家訪。

我們還對在校學生的家庭及家庭教育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許多家庭教育還停留在自然萌動的`基礎上,很少有理性的支撐。甚至有些家長根本不瞭解自己的孩子,認爲“出了問題”再教育也不遲的佔有相當的比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勝採國小的老師制定了家訪計劃,對家訪的時間、對象、內容、形式等作了詳盡安排,並把對個體家庭、單親家庭、聾啞兒童家庭等相對弱勢的家庭,作爲家訪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通過建立家訪檔案,瞭解家長的職業特點、個人閱歷、經濟狀況、文化素質、性格脾氣等,將學生家長分成好多不同的類型。然後,引導老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這樣,在進行家訪時就能有的放矢,達到最佳效果,一方面最大限度地節省了時間,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滿嘴客套、不夠真誠或不着邊際的尷尬。我們學校的劉老師在對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進行家訪前,先從側面瞭解了她的父母、家庭,又查閱了相關資料,認識到這種家庭成員一般心理問題比較突出,遇事敏感。在家訪中,老師避免開門見山,談及孩子最敏感的話題,而是用做遊戲和拉家常的方式幫助她敞開心扉,向家長、老師道出內心的困苦,感受周圍每一個人對於她的關愛,她的臉上很快又展現出了久違的笑容。

二、真心交換,讓愛住進孩子心裏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文明。家訪中,我們不只是走進孩子的家門,而是力求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要用真心換取真心。

爲此,學校要求老師珍惜每一次家訪,不僅要充滿熱情地與家長交換意見,還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觀察家庭中孩子學習的環境如何,感受家庭裏的精神和文化氣氛,從而有針對地指出學生家長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將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論傳授給學生家長,通過指導家庭教育,有效鞏固和強化了學校教育的效果。

我校有個叫小偉的學生,在老師眼裏,這是個喜歡搗亂、愛搞惡作劇的孩子。當老師來到他家,看到他的父母憔悴的面容,開裂的雙手,骯髒的衣衫,和那被歲月壓彎了的後背,突然覺得平時搗蛋的孩子原來是那麼弱小和可憐,也許他正是因爲生活在缺乏陽光的.環境裏,才以調皮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老師首先給小偉一個溫暖的擁抱,表揚小偉在班裏勞動積極,爲班級爭得了流動紅旗。隨後向家長委婉地提出:是不是給孩子開闢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房間,用於安靜地學習;是不是放學回家先讓孩子完成作業,然後再幫父母幹活;是不是能督促孩子注意一下自己的個人衛生。離開家時,老師發現小偉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在給老師的信中寫道:“從來沒有老師誇過我。那天您來家訪後,爸爸媽媽對我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讓我又找回了自信—原來,我也是個好孩子。”

三、校長帶頭,讓家訪紮根學校

家訪是一項辛苦而繁雜的工作,需要奉獻精神,更需要多動腦筋。我總在想,一萬次的動員不如自己的一次親身參與。因爲校長參與了,不僅能給老師起到帶頭作用,還能更深入瞭解到家訪中的種種問題,然後找到解決的措施。

於是,我特意選擇了幾個家訪的重點和難點對象,和班主任老師一起走進學生的家庭,獲得第一手資料。回到學校,我認真梳理,把自己的收穫和體驗與老師們一起分享,一起討論。我還對老師們提出了不少建議,比如把勝採國小的辦學理念、辦學成果作爲宣傳重點,把向家長征求意見作爲家訪的重要內容,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的尊重,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從而主動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中來。

兩年來,我親自走訪學生家庭近30個,每個家庭都認真做好家訪記錄,同時撰寫家訪手記20餘篇。在我的帶動下,我校教師積極參與家訪活動,廣大家長和孩子也都越來越歡迎甚至盼望着老師到自己家,家訪已成爲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後,我們勝採國小將繼續把這項工作不斷地完善和推進,讓家訪紮根學校,讓更多關愛走進學生家庭,永駐學生心田,讓它生根發芽,結出豐碩的果實!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5

“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開展以來,身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積極投身於這場轟轟烈烈的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育人意識,增強了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在做好上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課餘,對我班的51名學生進行了家訪,所見所聞,感觸良多:

一、統一思想,明確家訪的主要任務

1、瞭解所訪學生家庭情況。進行家訪前,我們首先對所訪學生家庭情況進行儘可能深入的瞭解。因爲,家庭情況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教師只有對學生家庭的具體情況做全面瞭解,纔有助於提高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2、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表現,多報喜,少報憂。向家長介紹學校開展的主要教育活動,在學校與家庭間形成有效溝通。

3、與家長共同研究,明確要求,統一思想,找出學生內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加深對學生的瞭解,在未來的教育中有的放矢。

4、向家長提出建議,爲其實施家庭教育提供幫助指導,必要時還要向家長介紹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知識,並共同商量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通過切實開展工作,家訪成果顯著

1、通過本次家訪,我們全面瞭解了受訪學生及其家庭,爲在未來教育工作中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通過家訪,我們與學生家長之間建立起溝通渠道,第一時間瞭解家長的想法,解除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

3、以家訪爲平臺,以學生和家長爲渠道,我們對學校進行全面宣傳,擴大了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

4、通過家訪,廣泛聽取社會對我校教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並及時反饋。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6

連續兩個星期做了兩次家訪,雖然孩子們所在的年級不一樣,學習情況不一樣,家庭背景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家長對我們的到來非常的歡迎,從這些家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孩子學習的用心,六年級二班的李傲同學,經過在班主任那裏瞭解,他在班裏面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他很聽老師的話,不打架,對於學校或者班級的活動都會積極的參加,老師佈置的作業基本也會按時完成。經瞭解他的媽媽也是我們實驗國小的老師,他的爸爸也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當我們到達他家時,他的父母都在家,也非常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但是由於平時都是媽媽在管孩子的學習,所以在家訪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你媽媽在回答我們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得出這是一位很用心的家長。

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問到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從李傲的媽媽回答中我發現他們在孩子身上很用心,但是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大於家長的話又是當作耳邊風,這一點讓他們很無奈,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在意,他們只是希望孩子可以快快樂樂的學習知識,而不是被壓迫着學習。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可以放寬孩子的成績的,一旦孩子的成績有所下家他們就開始採取措施,跟任課老師交流也好,自己給孩子買習題做也罷,目的就是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其實我覺得這位家長可能也是老師的原因,她懂得該何時給自己的孩子施壓,而不是一直讓他處於壓力當中。雖然這位學生的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我覺得像她的媽媽這樣給他時間讓他成長,自己學會學習,也是一種很不錯的教育方法,或許以後他會超越很多人,但是前提是他足夠努力,他可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一年級四班的武禹軒同學,他是我現在帶的學生,他是我們班的小班長,僅學習成績非常棒,而且非常的聽話懂事,作業情況都完成的很好,他可以算的上是班裏全優的學生。其實我也很好奇什麼樣的家庭纔可以培養出這麼一個小小年紀就很“人才”的孩子。上個星期日在孔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去到了他家。

經過跟他的家長的談話,我才知道孩子爲什麼可以學習這麼好。不得不承認他是很聰明的一個孩子,但是更多得要歸功於他媽媽的管教。他每天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寫完作業以後在寫媽媽給佈置的作業。他的媽媽給他買了很多課外書:口算題卡、應用題、複習試卷、閱讀題以及與寫作有關的書。可能看上去對於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有點多,但是從談話中我們知道家長給它分配的很合理,並且他做過的試題,他的媽媽都會給他批改。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很用心,但是孩子有時候也會覺得家長給佈置的作業有點多,但是他們覺得自己的家長非常的負責任。

在家訪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長們對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了他們對老師的尊重與信賴,這次家訪我詳細地瞭解學生的性格特長及家庭結構、成長經歷、健康狀況、學習環境、在家表現,並聽取了家長對教師的意見、希望。通過家訪活動,我不僅如此近距離的接觸了學生,而且也深深地體會到作爲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關心和重視,瞭解了家長的期望與要求,瞭解了學生的個性與想法,不僅加強了師生感情,對以後的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家訪工作看似麻煩,煩瑣,工作量大,耗費時間,但是這種方法是其他教育觀察法所不能比擬的。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7

今天,真的是豐富多彩的一天,拿孟老師的話來說,我們圓滿了,該經歷的,該感受的,我們全都經歷了也感受了。今天的家訪路,印證了我對這個名字最初的期待。

七個小時的山路,我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即使不是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但說成是山路十八彎一定不爲過。從最初對陡坡的恐懼,但後來瀟灑走水路,我們真的開始慢慢享受這一次不一樣的家訪之路。

今天,我第一次那麼近距離的感受到四川的美麗,重巒疊嶂的雄峯,波濤洶涌的洪浪,以及那美麗背後深藏的災難。四川是個多雨的地方,雨後的大山被霧霾掩蓋,像一個嬌羞的女子隱藏在天地之間。

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這每一場大雨,對於大山深處的人們來說都可能是一場災難。尤其是狂風暴雨的夜晚,他們不敢入睡,因爲害怕會被突然而來的山洪、泥石流所掩蓋,然後永遠無法看到明日的陽光。所以每當這個時候,他們總是選擇抱着棉被坐在開闊地,靜靜的等待雨過天晴的到來。

走在家訪的路上,我近距離的接觸到了滑坡的山體、沖垮的橋墩和路基,然後深深感受到生命於自然面前的渺小。也是在今天,走過孩子們曾經無數次走過的山路,我第一次瞭解到大山深處的他們上學的艱辛。

桃子(化名)說這段路是她每個月回家都必須經歷一次的山路,即使有時可以做麪包車或摩的,但她更願意選擇走路,因爲省錢,更因爲那是回家的路。坐在桃子家破舊的房檐下,媽媽突然語重心長的說:“孩子,好好學。一家人都在等你帶着我們走出大山。”

那一刻,我的心突然了震顫了一下。我深深感受到話語的沉重,感受到媽媽殷切的期盼以及深深的無奈。希望明年大學聯考時,桃子能夠不辜負媽媽的期待,爲她的人生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一路走來,我們深深感受到“有失必有得”。從最初偶遇一位大叔同行,到之後在村政府的幫助下聯繫到家訪的孩子,再到後來受到老鄉熱情的招待,以及被好心的阿姨送上山、被開車的叔叔送出村子,再坐上同回安昌的司機大哥的順風車,最後是大哥把無意掉在車上的手機專程送還回來…

這一路,我們得到太多人的幫助。因爲受到這羣可愛人們的感染,在下山的路上,我微笑着面對經過身邊的每一個人,熱情的與他們打招呼。看到山路上採野菜的老爺爺,我開心的用蹩腳的四川話說了句:“爺爺好,您辛苦了。慢點,注意安全。”

然後爺爺也回了我句什麼。我看到了爺爺臉上慈祥的笑容,我認真的點了點頭,高興的說了句“爺爺再見”。其實,我並不確定爺爺是否聽懂我說什麼,也根本沒有聽懂爺爺說了什麼。

但那一刻,語言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只要一個微笑,兩顆心的距離就變得好近好近。在回到幸福國小的路上,我們遇到了一羣跳鍋莊的人兒。這一次,我沒有一絲膽怯,熱情的加入他們,歡快的跳起來。那一刻,在我眼裏,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變得那麼親切、友好。

我不知道這輩子是否還有機會再來北川,再見這羣可愛的人們。但我一定會記住他們,以及大山深處的美好。記住自己曾給予他人的每一個真誠的微笑和問候,然後去面對我未來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我想,這個世界就應該被愛與溫暖包圍。

國小寒假家訪心得體會8

作爲老師,家訪是必要的工作之一,但是近幾年特別是網絡的發展,到學生家去走訪的家訪形式逐漸被電話、QQ、微信等平臺聯繫所取代,本學期的教師大走訪活動把最初的走訪形式重新啓動,但是走訪之後才猛然發現和原來的電話交流有些差距,效果也是截然不同。

一、教師的咄咄逼人

作爲老師總是語言咄咄逼人,這是我的感覺,學生學習不好,就是家長管理沒有跟上,該籤的字沒簽、不該錯的題錯了、該做的作業沒做……,家長是用來幹什麼的,對自己的孩子一點都不負責任,工作再忙都不能抽出點時間過問一下孩子的作業嗎,比總理還忙?都有工作怎麼就你沒時間管孩子?……老師的疑問一大堆,帶着這些疑問我走進了三年級一班小澤的家,前腳進門,後腳真不知道放在何處,因爲無處可放,一張牀佔據了本來就不算大的房子,一片狼藉,也沒有一張像樣的桌子,姑且算桌子吧,因爲有四條腿上面一個板子,上面有一些剩飯,我的心涼了半截,如果是我也沒心學習,要先活着,此時我理解了小澤爲什麼這麼邋遢,爲什麼不寫作業,爸媽離婚了,爸爸爲了生計常常在外,晚上回家一般都十點以後了,孩子已經蜷縮在一角睡着了,晚飯啃個大饅頭。沒有家庭溫暖的孩子本身就容易失去信心,處處自卑,怎麼辦?先解決學習問題還是先解決溫飽問題?,此時我對杜金澤的爸爸已沒有了任何埋怨,只是一味地鼓勵他會好起來的,一卻都會好的。

二、家長的無助與無奈

小昊是一名很特別的學生,性格相當倔強,平常都不走尋常路的,比如老師說請同學們坐正,眼睛看黑板,他這時非不看,而且故意出個樣給你看看,起立回答問題從來沒有站直過,上課愛瞎戳起,周圍的同學都被他得罪光了,沒人願意和他合作,但是英語課又需要很多同伴合作學習,怎麼辦呢,家訪瞭解一下,原來小昊從小跟奶奶長大,從不聽爸爸媽媽的教育,對他們也不親近,我行我素慣了,沒想到把這種習氣就帶到學校,看起來要想取得家長的支持,家庭教育得跟上啊,要不然徒勞無功,於是跟小昊的家長提了幾點教育的建議,讓他先試試,有一天突然發現孩子的臉上出現了五個明顯的手印,一問才知道被爸爸打的,我問孩子,打過之後知道錯了嗎?李明昊頭一扭回了我一句“哼,我沒錯,他憑什麼打我”,我立即打電話和家長溝通,原來還是爸爸一是沒有忍住,感覺自尊心受到挑釁,看來這樣的學生家長要學習的功課有很多,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嘗試做孩子的榜樣,取得孩子的信賴,當然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也是做家長的永恆的課題。

作爲一名老師有很多很多的無奈,我想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學生、理解學生的家長,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的成長更快的走上正軌,看來家訪也是老師永恆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