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研討活動發言稿範文

今天我們研討活動的主題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那麼如何培養呢?通過梳理剛纔呈現的兩個課例,我覺得大致能理出一些路徑和思路。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研討活動發言稿範文

首先兩堂課都依託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經驗營造了一種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氛圍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了學生的創新需求。

第一節課《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賀**老師從學生熟悉的魔方導入,讓學生巧妙的感受等積的轉化。接着通過讓學生設法求出橡皮泥、土豆、硬幣、乒乓球、冰塊的體積,很好的誘發了學生探究和創新的慾望,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賀老師爲每個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驗用具,滿足了每位學生探究的需求,同時老師創設一個便於學生交流的情境,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方法,從而讓我們能從課堂上看到學生呈現的各種精彩。第二節課《用數對確定位置》,謝曲波老師藉助學生熟悉的場景建立空間觀念,不斷創設疑問、製造衝突誘發學生探究和創新的慾望,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創新機會,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入。老師課前談話的設疑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課始遊戲“尋禮物”引發學生認知衝突和思考,從而產生了要有統一的規則的需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準確表達一個人的位置的方法。然後通過創設挑戰性的問題“老師寫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說的速度了,你們能不能幫我想一個更簡潔、準確的方法記錄?”鼓勵學生獨立創造,學生的創新激情迅速點燃,學生用數字和符號來表示,於是出現了板書中的多種不同的記錄方法,通過對比評價、抽取共性,自然引出了數對的表示方法。

創新因需求而生,創新的關鍵在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兩位老師通過營造創新的氛圍、創設挑戰性的任務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創新學習。正是這種民主、開放環境下,學生才能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暢所欲言、精彩不斷。

其次是兩堂課都注重讓學生充分的參與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和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

第一節課賀賓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猜測、討論、實踐、操作、觀察、比較、計算等一系列體驗活動,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讓學生想方設法思考如何測量各種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過程中始終關注了兩種數學思想:一種是等積代換的思想,如可變形的魔方、橡皮泥,水測法求土豆的體積。還有一種是的轉化的思想,要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應想辦法對它進行轉化。如用水測法測量土豆的體積,賀老師讓每組成員先討論交流方法再實驗探究最後解決問題,老師始終讓學生體驗感悟:我們不是直接去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而是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爲水的體積。進而引導學生想出根據測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轉化。整個過程老師捨得花時間、給空間,學生在交流、思考和實踐中感悟各種方法,經歷着觀點交鋒及智慧的碰撞。第二堂課我們能清晰的看到兩條主線貫穿始終。一是形象到抽象的演變:實物—方格圖,這條線細膩且清晰,形成結構,融會貫通,藉助“數形結合”,很好的滲透和拓寬了“座標”的思想。另一條主線是確定位置的方法,由“列與行的方法”—“自己的方法”—“數對的方法”,這一過程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的簡潔性和抽象性。謝老師引領學生探究活動層層遞進,每一次遞進、轉化老師都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反思和質疑,體現知識形成的循序漸進。

經歷過程是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的關鍵。老師是否敢於放手、給予學生探究、質疑、爭辯的時間,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述的機會和空間?是否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學生能獨立完成的絕不暗示、替代?只有這樣,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才能得到落實。

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方面,兩堂課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第一節課《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教學過程中老師的引導和提升少了點,關於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缺乏結構化的梳理和提升,沒有整體視野。整節課學生質疑和思辨也感覺少了點,像學生想的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真的都可以嗎?有什麼問題?可以怎麼改進?老師缺乏預設和引導,沒有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學生也沒有思辨的意識。第二節課《用數對確定位置》,缺乏大問題的引導,缺乏大問題學生思維就缺乏大的突破和價值的提升,整節課學生思維參與的深度和力度不夠。教學方式也略顯單一,學生的興奮點沒有激活,所以出現了超時。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需要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踐和反思,營造創新的氛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勇於質疑、敢於創新。長期下去,學生的創新素質就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