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演講稿

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爲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可能會用到演講稿,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哲學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哲學演講稿

哲學演講稿1

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行爲,而是一種工作的智慧。因爲感恩實現了工作中的多贏,在你伸手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感恩是多贏的工作哲學,懂得感恩,會讓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成就自己。愛默生曾說:“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在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也幫助了自己。”所以,應該伸出你的手去幫助別人,而不是伸出腳試圖伴倒他們。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很容易因爲陌生人的幫助而感動不已,反而對身邊許多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的恩德視而不見,他們把這些視爲自己應得的。即使有感恩的心,也常常只是記得感謝給我們誠心、幫助、掌聲的人,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助其一臂之力,卻很少有人去感激傷害、欺騙、打擊過我們的人,我們常常對他們報以怨恨。

其實,對那些傷害過我們、帶給我們疼痛的人,我們也應該感恩,正是他們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不僅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會真情,更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驅逐傷害。

曾強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並就職於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與他相處過的同事對他的微笑、善良和勤勞都留有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成了他的朋友。

有人不解,問曾強有什麼與人相處的祕訣。

曾強微笑着說:“一切應該歸功於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就教導我,對周圍任何人的給予,都應該抱有感恩的心態,而且要永遠銘記,要使自己儘快忘記那些不快。

“我幸運地獲得了這份工作,有很多友善的同事,雖然上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但在生活方面對我很照顧。所有這一切,我都銘記在心,對他們心存感激。

“我一直懷着這種感激的心態去工作,很快我就發現,一切都美好起來,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快也能很快過去。我總是工作得很開心,大家也都很樂意幫助我。”

企業也是一樣,同事都更願意幫助那些知恩圖報的人,老闆也更願意提拔那些一直對公司抱有感恩心態的員工,因爲這些員工更容易相處,對工作更富有熱情,對公司更忠誠!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向上的力量。當你以一種知恩圖報的心情去工作時,你會工作得更愉快,更有效率!

文正是美國奧美廣告公司的一名設計師,有一次被公司總部安排前往德國工作。與美國輕鬆、自由的工作氛圍相比,德國的工作環境顯得緊張、嚴肅並有緊迫感,這讓文正很不適應。

文正向上司抱怨:“這邊簡直糟透了,我就像一條被放在死海里的魚,連呼吸都很困難!”上司是一位在德國工作多年的美國人,他完全能理解文正的感受。

“我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天至少說50遍‘我很感激’或者‘謝謝你’,記住,要面帶微笑,要發自內心。”

文正抱着試試看的態度,一開始覺得很彆扭,要知道“刻意地發自內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幾天下來,文正覺得周圍的同事似乎友善了許多,而且自己在說“謝謝你”的時候也越來越自然,因爲感激已經像種子一樣在他心裏悄悄發芽生根。

漸漸地,文正發現周圍的環境並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到後來,文正發現在德國工作是一件既能磨鍊人又讓人感到愉快的事情,是感恩的態度改變了這一切!

學會感恩,不僅僅意味着要擁有寬廣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實際上,它更應是一種愉悅自我的智慧。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的行動,在生活中實踐。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更是一種對工作的責任,一種追求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個人會因感恩而感到工作順利,會因感恩而感到心情愉悅!

作爲企業的一分子,無論你是才華出衆的“領導人物”,還是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如果你始終抱着對工作、對企業、對老闆感恩的心,就很容易成爲一個受到歡迎的人,會更有親和力和影響力。就像每一粒種子都不會把春天遺忘一樣,每一個員工也不會把自己的公司遺忘。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粒愛的種子,承載着責任,承載着能力,承載着希望和發展。

哲學演講稿2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加加林闖紅燈。

1961年4月12日,25歲的矮個子機長加加林代表全人類成功完成了探索太空的首次飛行!從此,他成了蘇聯全體人民的英雄,胸前佩戴着各種勳章,所到之處歡呼雀躍,盛宴不斷,言行舉止成爲時尚。以前的加加林只知道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是神,現在又多了一個,就是他——尤里·加加林!

從那以後,他經常無視法律,開着國家給他的伏爾加轎車在大街上游蕩。一天,他又闖紅燈過馬路,結果他的伏爾加撞倒了另一輛車,撞傷了車上的一位老人。趕到現場的交警一眼就認出了加加林,急忙舉手敬禮,攔下一輛路過的車,並指示司機將加加林安全送到目的地,然後將全部責任攬在受傷老人身上!當天真的老人看到面前的加加林時,他也笑了。

加加林坐在車裏,老人的苦笑和受傷讓他敬而遠之。更讓他難以想象的是,德高望重的執法者竟然顛倒黑白!而對自己的崇敬,讓受傷的長輩甘願背黑鍋!

這一刻,加加林的英雄本色被喚了回來。他要求司機趕緊開回事故現場,在警察和老人面前恢復正義,幫老人修車,承擔全部責任和費用。

春秋時期,在楚莊王的統治下,楚國人民安居樂業。而楚國的交通工具還比較落後,出行用的馬車基數較低,不僅容易擦傷馬腿,而且速度較慢,不利於戰時運送物資。

楚莊王注意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召集大臣們討論如何提高全國的馬車基數。楚靈王認爲不妥,對說:“一般人都習慣坐這種矮車。如果國王強行命令老百姓重修馬車,必然會引起老百姓的不滿。”

聽了這話,楚莊王覺得很有道理,就問孫帥有什麼辦法。孫帥奧建議,“其實很簡單。只要地方政府發通知,據說按照天文曆法,今年可能會有洪水。爲了避免涌入房屋,所有住戶的門檻都要提高,如此而已。”

很快,通知在全國發布。爲了防洪,普通人都提高了自己的門檻。這樣,馬車再次進門時,車底會撞上門檻,馬車裏的人就得先下車,這樣人才能先擡馬車。剛開始大家還能忍。時間長了,他們都覺得這種低矮的車廂太不方便,於是紛紛把車廂底座擡高。半年後,楚國所有的矮車廂都整修一新。

慢慢來。過於直接和強硬的要求往往會導致衝突和不滿。這時候就需要孫帥奧的“繞”的智慧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的演講,我們常常會羨慕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有時候看起來很蒼白,卻可以形容的很精彩很感人。他們口才很好,能說會道,對身邊的事情都是來者不拒。其實不要羨慕這些。你只需要多讀書,在網上看優秀的演講,記一些勵志的話。

您佔用了寶貴的休息時間來聽我的講座,我很感動!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孔子與現代人生哲學”。本來這個題目是給河北師範大學的大學生講的,後來我被邀請去市政府辦公廳給政府官員講課。當時還有一個題目,就是最神聖的車輪聲永存,《論語》的副標題是《孔子與現代人生哲學》。

大家都很熟悉孔子。他是我國春秋末期傑出的文化大師魯,被稱爲中國古代的“聖人”。《論語》在這裏讀了兩遍,是多音字。通常,我們讀四聲。“倫”是動詞,意思是編輯、編譯。《論語》顧名思義,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整理成書,這就是《論語》。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的聖人,《論語》在古代也被稱爲所謂的“聖經”。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林語堂將《論語》比作西方聖經,可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一天,一頭野豬不知怎麼闖進了一個農民的豬圈。野豬看到豬圈裏躺着幾頭家豬,詫異地問:“你看你多像我。你們都是豬嗎?”

一隻家豬打了個哈欠,懶洋洋地回答:“對,我們都是豬。這還值得懷疑嗎?”

野豬說:“你怎麼這麼懶,沒精打采的,一點豬的氣勢和精神都沒有?我們山裏不是這樣的!”

八戒道:“我們在這裏,吃了睡,睡了吃,有人伺候,很舒服。你要去山裏做什麼?朋友,留在這裏,好好享受吧!”

“這也叫享受生活!我沒有空每天躺在這裏。又不是我可以到處跑,那纔是我所謂的享受!雖然沒有人爲我準備食物,但我可以自己找到想吃的東西。我覺得我更舒服。”野豬,回答。

“要不,你我一起去山裏住!”邀請野豬和家豬。

“不,我們不去!我們現在過得很好,吃飯的時候會張嘴。你得自己找吃的。沒找到吃的,還是要餓。如果不好,我們就不去了。”豬斷然拒絕。

“那好吧!你可以在這裏盡情享受!你遲早會後悔的。”說完,野豬頭也不回的向山裏走去。

看着野豬慢慢消失在他們的視線裏,家豬還在嘲笑它的愚蠢。

幾天後,主人帶來了一個屠夫。豬聽到主人對屠夫說:“挑一隻最大最肥的,宰了它!殺肉。”

當豬聽到這個消息時,它嚇得屁滾尿流。這個時候,我真的後悔了。這是吃現成食物的結果。我想起了野豬當時說的話。但是已經太晚了。

一位志向遠大卻沒有作品的作家說:“我的煩惱是時間飛逝,但靈感不想光顧我的大腦,所以一直寫不出像樣的東西。”他接着說,“寫作是一件很有創造性的事情。你要有靈感,纔會有寫作的興趣。”

說實話,寫作確實需要創意,但另一個暢銷作家的祕訣是什麼?他說:“我有很多作品必須按時提交,所以我無論如何都不能等待靈感來寫它們,那根本不可能。一定要想辦法讓筆尖在紙上滑動。這個方法是我先靜下心來坐下,用鉛筆亂塗,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儘量放鬆。我的手先開始動了,沒多久,不經意間就有了思想的春天。”

哲學演講稿3

當我們面對蒼茫的大海,靜靜傾聽拍岸的潮聲,並有幸沐浴如輕紗的月華,我爲自己的生存而感到欣喜;只是那飛濺的轉瞬即逝的泡沫,讓我在對生命的美的朝拜中尚保留一點自 省:在歷史的輪迴裏,我和我的同類,都不過是如此渺小的個體。好在我們這些個體不能 夠永恆的生命劃過黑暗的矇昧的'夜空時,是可以點燃屬於我們這個羣體的不滅的燈火的。 人類的文明似乎已經長成了一株鬱鬱蔥蔥的蒼松,可是困惑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我們總 是在一種未知的狀態裏追尋,在一種未知的狀態裏等待,當我們所期盼的如期到來,或如 想象中那樣幻滅,我們就從世界中獨立出來了。——獨立出來,繼而面對新的困惑。在這 裏寫下的文字並不打算從本原上解決它,只是從一個側面看一看我所鍾愛的,或許,我能 藉助一面我所鍾愛的鏡子。

藝術正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面鏡子。文學藝術則是其中特別的一種。她是如此的忠實, 對我們的生命;卻又並非把生活簡單的濃縮在鏡面中的文字裏。她只是勾勒,而在那生活 的輪廓裏,美被凸現——讓美顯現於我們面前的手法是多樣的,而我們關心的只是,對於 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本性給予最大關懷的——美。美的涵義是廣博的。直到今天,沒有察 覺美其實是個形而上的存在的人們仍佔據着更普遍的領地。

在生命之初,我們對於藝術和美是沒有鑑賞力的,對於美的評判和追求,並由此而理解和欣賞藝術,實質上是一個人的本質開始回到本真狀態的過程。——在這個我們通常所說 的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在時代爲我們營造的文化氛圍中生成我們各自的 審美觀,並在繼續的觀察裏爲審美觀所映現的美得到顯現,併爲我們捕捉,而衍展我們對 美的理解和評判。於是,生命的善與惡,好與壞,榮與辱,醜與美,成與敗等精神層面以 及它們所必然引發的喜怒哀樂,就被由文化底蘊萌發的審美觀完全界定了。生命的審美觀 並不依賴於藝術(狹義的)才得以存在,這就好比一個終生沒有與藝術結緣的凡夫俗子也 有對於世界的美醜善惡的判斷力。但是,確實是藝術把美衍展到一個生命的極至,使美從 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轉變中可以有更多的載體,給人們以更多更豐富的精神感受,並且藝術 能夠突破生活經歷的有限性砌就的屏障,以蘊涵着真實的美的生活的幻象來鋪展我們的精 神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的美創造了真正的生存,使人性得以在人的豐富的審美體 驗中解放和顯現。

於是當我們面對眼前這個世界時,審美觀就通過決定審美體驗掌握了我們生存的價值。 當文學在我們眼前展現我們的世界和我們自身時,對世界與我們自身的思考,尤其是在本 原層面上的思考,就變的舉足輕重了。這一點,中西方的文學發展史都展現的非常突出和 生動。在我們慨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恢弘的文學殿堂的時候,翻開那個時代形而上 學的記載,就會發現,在哲學界開始認同人的經驗,承認人的真實存在以及存在的價值和 意義的時候,文學也開始脫離神的陰影,把人作爲展現的唯一主體來加以刻畫,加以描述 ,就好象文學正是在此刻,纔回歸到自己的軌道上來——她本來是誕生於人類的精神世界 ,是人對自身的關懷的一種高級方式;而文學的迴歸與哲學革命的同步是偶然的嗎,並不 是的;恰恰在於哲學已經爲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新的眼光和途徑,人們得以重新審 視自己的生命,得以走出諸神的陰影,去獲得嶄新的審美體驗——這是對人的自我充分肯 定的基礎上的對生命的美的肯定和追求;在這個時代的文學裏閃現的時代的精神,就是人 生與人性成爲我們的世界的真正的主體,而向諸神之美的頂禮膜拜開始轉向對生命之美的 頂禮膜拜。在一個多世紀之前的那位才華橫溢的哲學家尼采,以及上世紀的存在主義大師 薩特,他們作爲哲學家兼文學家的代表,向我們清晰的展示了哲學和文學是怎樣在人類的 心靈中實現了高度的統一的。對於美這樣一種文化形態,這樣一個形而上的存在,哲學家 有着自己深刻的見解,當他們把形而下的美的載體用文字呈現於我們面前的時候,也就把

一個完整的形而上的審美觀擺置在那裏了,我們用各自的心靈去解讀,美就源源不斷的流 入了我們的心底。

我個人的見解,哲學和文學在人性中統一的最完美的境界,得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裏 尋找。魯迅先生曾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的當屬道家。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深 刻的洞見了天下之道作爲美的本原,在道之爲中實現了美之載體之爲;道之無爲,決定了 生命之無爲,決定了生命之美之無爲。所以,莊子在那些美妙的哲性散文中的文學技巧和 手法上也同樣是無爲的,然而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已經使他的文風具備了道之無爲的飄逸 、自然、曠達和無拘無礙——莊子的哲學不僅決定了其文學作品的內容,還直接影響了它 們的風格。

順便提及的是,哲學對文學的影響並不僅僅通過文學創作者,事實上,對文學審美體系的三者都有直接影響:作者,讀者,和作品。其中對作品的直接影響,意即哲學通過塑造了作品所要描述的對象的精神世界,而將作品框定在一個時代的氣息裏。另外,哲學對審美的影響並不總是正面的,文學創作和審美需要常有反抗傳統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衝動,譬如歷史上一些特定的文本空間的出現。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宋明理學發展到朱子時,“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成爲社會主體意識,統治着人們的精神世界,而恰恰是此時,香豔小說文本空間誕生了,並且達到空前的規模,還產生了象《金瓶梅》這樣不朽的著作。縱觀中華文學史,在儒家文化佔據統治地位的兩千年裏,旨在對處在不合理的倫理規則中的人性的被摧殘和蹂躪的控訴,對在那樣的社會法則中任人宰割的小人物給予同情和關懷的文學作品,源源不斷的在涌現。

美,是這樣一種文化,它運動着,它將繼承它的過去,開拓自己的未來;不變的是,它 將始終依偎在時代的文化氛圍的懷抱裏,始終展現在時代對世界的闡釋裏。在將來的屬於 我們人類的哲學裏,會誕生新的審美世界;新的文學將應運而生,營造我們的精神家園。 在海濤拍岸的彼刻,但願沒有此刻的彷徨。而我依舊靜靜佇立,沐浴如水月華,傾聽屬於 自己的心之夜曲。

哲學演講稿4

在你不擁有財力的時候只能靠體力去賺錢,在你財力不足的時候就要靠智力去賺錢,在你財力雄厚的時候就要靠對時機的把握來賺錢。23http://這句話的精髓在於指出了可以通過錢去賺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投資”。這可說是中國最早的投資哲學之一了。

美國彼得·林奇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他個人認爲,哲學、歷史學得好的人,比學統計學的人更適合做投資。他爲什麼會這麼認爲呢?因爲哲學是世界觀,是方法論,哲學是人類瞭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學好哲學,等於接受了人類大智慧的薰陶,增加了人的思想底蘊和內涵,這將在根本上有益於投資。

從某種意義上說,“投資不僅僅是一種行爲,更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東西。”成功的投資者固然離不開統計學和各種經濟金融的統計數據,但更重要的是,投資者要能做到不僅僅拘泥於統計數據,應學會從更高的哲學層面來把握投資的風雲變幻。這就要求投資者擁有更開闊的胸襟、視野和古今通達的哲學與歷史智慧。彼得·林奇能長期戰勝華爾街成爲投資領域的佼佼者,跟他濃郁的哲學與歷史學素養是密不可分的。

“當你投資股票時,你必須對人性,乃至對國家和未來的繁榮要有基本的信任。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什麼事情讓我的信念動搖”,這是彼得·林奇上升到哲學層面的投資經驗之談。

按照彼得·林奇的說法,一個投資者要走向成熟,一定要逐漸樹立起一些能經得住漫長歲月考驗的哲學信念。一是要對人性保持有基本的信任。作爲投資者,你不僅要在市場中看到人性固有的貪婪和恐懼等弱點,更要能看到投資市場其實還更多反映了人性的優點,反映了社會與經濟始終向上發展的主基調。這就啓發我們即使是在最悲觀的時候,也不應放棄對市場未來的希望和信心。二是要對國家和未來的繁榮具有基本的信任。

與現在部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擔憂不同,巴菲特非常看好中國經濟長期前景,他說:“我想中國的經濟不會出問題。從現在起十年、二十年後,中國和印度必將快速發展。”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演進的偉大歷史,證明了我們發展的堅韌與持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更進一步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潛力與強勁爆發力。作爲投資者,我們如果對自己國家和未來的繁榮還有種種猶豫乃至懷疑,我們將很難做出真正正確的投資決策。

哲學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尼采說:“只有作爲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尼采將人的精神分成三段變化:精神怎樣變爲駱駝,駱駝怎樣變爲獅子,最後獅子怎樣變爲孩子。這實際上是說了人的三種精神境界。在尼采的哲學體系中,駱駝、獅子、孩子畢竟皆有所指,駱駝乃忍辱負重,對道德宗教有着強烈的敬畏之感。服從外在的法則。獅子則是一個開闢自由領地的象徵,獅子將巨龍趕下神壇,他不讓外在因素來決定其命運,而是以勇力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然而尼采認爲獅子雖然勇獲了自由,但其並不能創造新的價值。他雖然有着創造新價值的條件,但僅僅停留於此,價值並不會出現。創造新的價值有待於最後一個境界,即孩子的境界。尼采說:“孩子是純潔,是遺忘,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車輪,一個肇始的運動,一個神聖的肯定。”“是的,爲了稱作創造的這種遊戲,我的弟兄們,需要一個神聖的肯定:這時,精神想要有它自己的意志,喪失世界者會獲得它自己的世界。”

尼采將精神這樣三段分化,明顯地指示出精神的轉化與昇華的階梯。在我們看來,從駱駝到孩子的精神轉化,正意味着從工作哲學到休閒哲學的精神轉化,更意味着人從異化的生存向審美生存的轉化。

駱駝遵循的生存法則是一種典型的工作哲學的法則,而且就駱駝的生命境界來說,它的生存還體現爲一種受奴役的狀態。它認爲自己生來就是幹活的料,不停拼命地勞動就是它的職責。不僅如此,駱駝對自由毫無所知,它也不需要自由,因爲它已經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了自己的主子——人。人的意志就是它的意志,人的指令就是它行動的依據。它一生不知疲倦勞累地爲主子幹活、負重,不僅是爲了能換口飯吃,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講,它是出於安全感、依附感的本能需要。我們知道,一隻被馴化的駱駝一旦給予其自由,將之放回大自然,不再使喚它,等待它的不是自由的歡快體驗,而毋寧說是捱餓、受怕、死亡。因爲它已經習慣了被奴役的生活,那廣闊的無邊無際的沙漠或草原,看似是無邊的自由,對於它來說無異於巨大的陷阱、充滿了險惡。它想到的不是去擁抱這自由、歡快這自由,而是恨不得馬上跑回主人的圈裏,重新被主人套上鐵鐐、栓上繮繩,揹負重擔,被牽引着在沙漠裏勞作。哪怕主人的鞭子不停地甩到它的身上,哪怕主人咒罵它,蔑視它,這些對於它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習慣了被奴役的人,要的就是這些。

由駱駝而爲獅子,正是從奴隸向主人的轉變。是由奴役向自由的轉變。自由是什麼?自由其實是人的精神觀念。那種在現實生活中隨心所欲,無所不爲的自由是不現實的,也並將走向不自由。那種被自己的情感慾望所操縱而爲所欲爲的行爲,恰恰是一種奴役的表現。因此,由駱駝走向獅子,不是說奴隸翻身做主人,去奴役原先的主子。就像古代中國農民起義成功之後,農民的領袖重又成爲皇帝一樣,社會的本質是沒有變化的。像駱駝一樣的奴隸,只要它內在的精神觀念不發生改變,不充滿對自由的渴望,而只想着自己翻身做主人,去奴役別人,它就永遠是奴隸,無論是變爲駱駝,還是獅子。真正的獅子,並非要去統治或消滅其他生靈,而是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外在的東西支配。黑格爾言真正的自由是自己決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自己成爲自己。當一個生命成爲實現外在東西的手段時,即我成爲實現非我的手段時,這個生命就已經被異化了。生命不可能是手段,無論是人的生命還是動物、植物的生命,一切生命自身就是目的。當你把一個生命看做是工具、手段的時候,這個生命對於你便已經沒了自由可言。所以,尼采說獅子與巨龍的區別是,巨龍總是說“我應”,而獅子總是說“我要”。應該說巨龍和獅子都是一種力量的象徵,但是巨龍的“我應”是認爲“我”要服從一個法則、規範,這個法則規範或者指一種道德倫理,或者是宗教的上帝,或者是金錢物質等等,都是“我”要達到的一個對象、目的。這樣,“我”本身便被異化了,成爲了手段。因此,巨龍看似力量無敵,其實無論它實現沒有實現那個目的,它都停留在被奴役的地位,都不是真正的自由獲得。而獅子不然。“我要”意味着我的生命的運動、活動不是爲了“應和”一個外在的目的,而是立足於情感的自然需要。生命的運動在於實現自己,表達自己,創造自己。生命作爲了目的而非手段,這就是自由。當然,獅子也許最終沒能實現自己,也不會充分地表達自己,有時它也太急於展示自己的力量,太急於表達自我了,反而欲速而不達。但是在這一表達的過程中,獅子是自由的。“創造新的價值,——就是獅子也還不能勝任;可是爲自己創造自由以便從事新的創造——這是獅子的大力能夠做到的。”“給自己創造自由,甚至對應當去做的義務說出神聖的否,我的弟兄們,在這方面就需要獅子”。

哲學演講稿6

康德的實踐觀可以說核心就是道德實踐,把實踐看成是道德範圍的,又歸屬於理性,割裂了現象和本體。他把人類理性分爲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他認爲現象關涉到自然的必然性,屬於思辨理性、理論哲學或自然則血的範圍,在該範圍內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而物自體關涉到人的意志和自由,屬於實踐理性、實踐哲學或道德哲學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其立法作用的是理性。在他看來,人作爲有理性的存在者,一方面能夠通過理性先天地認識到由必然因果性決定的自然規律,還能通過理性先天地認識到普遍的實踐法則,同時從中認識到自身的自由。因此康德認爲只有對實踐概念做出準確的區別和限定才能正確理解實踐哲學。在它看來,實踐是在理性指導下的活動,實踐離不開認識,但實踐理性高於理論理性,且它具有創造性,實踐行動可以把觀念轉化爲現實。康德認爲目的、行動和工具是實踐活動的三要素。但是這一實踐觀的缺陷在於康德是從抽象的定義出發,把人的本質定義爲理性,將道德實踐作爲實踐概念的核心內容,因此是近代的未達到科學的、合理的形態的實踐哲學。

費希特的知識學實踐觀以其突出自我的生命本能、創造意識爲基本特徵,試圖使傳統的認知主體論向生命主體論轉變。可以認爲,費希特在這個轉變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是他揭開了生命哲學的新篇章。同時,由於他的實踐觀強調人對主體世界的設計和改造,把實踐部分看得比理論部分更重要,認爲是實踐使理論成爲可能,也對馬克思的實踐觀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但是費希特則在意識範圍內把實踐看成是一種主體向外的衝動或意識向外的擴張,是唯心主義的、理想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完善。但無論如何,他非常強調哲學的實踐功能和社會使命,強調哲學對於人生的意義,強調主體對客觀世界(非我)的能動改造作用,強調實踐是主客體統一的中介,並能從二者的辯證關係中去把握主體的能動意義。

黑格爾揭示了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並分析了實踐要素的內容,提出了勞動是實踐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的思想,他認爲:實踐是一個有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實現”—他物或被“創造出來的現實”三個環節組成的過程。在黑格爾看來,實踐活動本身是觀念實現自己的活動,客觀不過是精神的異化,這一實踐現帶有濃重的神祕與唯心主義的色彩,這是它的根本缺陷。當然,黑格爾還指出了實踐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現實性的特徵,目的性是說,人的能動性不僅表現在人的認識由現象到本質的轉化,而且表現在按照事物本質的認識就行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而中介性則體現在實現目的性所需要的手段。黑格爾在論述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的時候,表述了實踐高於理論的思想,提示了時間的現實性品格,他指出:“理智的工作僅在於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記載於使得在世界成爲如此。”在理論和實踐的比較中,黑格爾指出了實踐的特徵: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的資格,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資格。黑格爾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實踐看成是認識的必然環節,並把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他認爲,在認識過程的單一活動裏,主客觀還未實現真正的完全的統一,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黑格爾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在他看來,不論是理論活動,還是實踐活動,就其自身來說,都還是片面的。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觀點。但他的實踐檢驗的是客觀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檢驗客觀是否符合主觀,所以歸根結底也是唯心主義的。

費爾巴哈所理解的實踐就是人的生活。他在論述問題時,往往就是在與實踐相同的意義上使用生活這一概念的。費爾巴哈說:“新哲學將人連同作爲人的基礎的自然當成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所以他認爲:“必填從人的本質出發,以人的本質爲基礎”,必須爲爭取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因此,他公開宣稱:

他釣“新哲學”是“人的哲學”,“是爲人的哲學”。總之,在費爾巴哈看來:哲學必須同人的生活實踐相聯繫,爲實現人的幸福而奮鬥,他關於哲學要與人的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是極有價值的。但是,他並沒有能提出科學的實踐觀,並沒有能做到哲學與實踐的真正的統一。他唯物地認爲,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感性的對象,是需要空氣、食物、飲料等等的生。活着的份雖然不能把實踐僅僅侷限於人的生活活動,然而滿足人的衣食需求,維持人的生活卻是實踐的出發點。這又是他在這個問題上的根本缺陷所在。費爾巴哈哲學只能停留在直觀的唯物主義上面,並陷於歷史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肯定人的存在的客觀性和人的生活實踐活動的客觀性。費爾巴哈認爲,理性不是人的基礎,人的活動也不是純理性的活動。相反,人才是理性的基礎,人首先是一個感性的存在,“我是一個實在的感覺的本質,肉體總體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實體本身。”費爾巴哈把實踐理解爲生活活動的觀點無疑是十分膚淺的。但是他立足於生活實踐所進行對唯心主義的批判卻在很大程度上爲科學實踐觀的創立提供了一定前提。

哲學演講稿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你們好!

海德格爾說:“關於哲學家曾經思考了什麼,以及如何思的,爲此去獲得全面的、淵博的知識,這可能是有用的,但惟獨對於哲學化而言,卻毫無用處。”

對於哲學知識,如果只是停留於瞭解,而不去體悟,那麼,那知識始終不屬於我們自己。並且可以說,我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理解它。尤其是對於哲學化而言,體悟是唯一途徑。海德格爾說:“哲學化屬於人之生存本身。”對於哲學知識的簡單瞭解,猶如走馬觀花,看過則過。只有體悟到哲學的本真,才意味着哲學化的開始。但開始並不意味着已然。體悟他人,是漸悟,而哲學化的完成應該是頓悟。所謂頓悟,就是根據自己的生存處境體悟出自己的道。漸悟對於頓悟似乎是沒有用的,因爲頓悟往往意味着漸悟的捨棄。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漸悟又是頓悟的助推力。沒有漸悟,頓悟不可能實現。兩者猶如火箭和航天飛機,航天飛機須要利用火箭才能升入太空,火箭又必須被捨棄。

哲學化並不遙遠,只是須要我們靜心去體悟。現在很多同學對哲學不感興趣,認爲哲學化遙不可及。誠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要說,興趣不是人生的燈塔。試問,有誰對上廁所感興趣?我想沒有。但是我們每天總是孜孜不倦不止一次往廁所裏跑,這是興趣使然嗎?非也,是生存。只要我們意識到哲學化是一種生存,或者說生存所需,我們就會毫不猶豫與哲學培養起最真摯的感情,並與她相伴餘生。

當親人離我們而去,哲學使他們再生!當朋友疏遠了我們,哲學是我們的知心!當愛情欺騙了我們,哲學是我們的伴侶知音!

赫問:海德格爾說人之存在就意味着已然哲學化,爲什麼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哲學化的感覺?

答:同學問題甚好,這正是我所思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們首先要考慮什麼是人的生存。在我看來,人真正的生存,不始於出生,而是始於有自己的思想。我生下來的確是一個人,但是我沒有自己的思想,我和小豬小狗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我和他們都是小動物。所以這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也就不能意味着哲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