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語文課文遊褒禪山記教案

遊褒禪山記本文的主旨在於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語文課文遊褒禪山記教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語文課文遊褒禪山記教案

  【課前梳理】

在新教材裏這是一篇自讀課,但考慮到學生自讀有一定困難,而且這一課在寫作方法和前面的《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有很多可以通過比較加強認識的地方,而且在內容上也有指導意義,所以準備進行講讀,計劃來兩課時完成。準備教授的內容:

1、這篇文章的的寫作順序不同於一般遊記的記敘順序,先敘事再談理最後補敘遊覽的時間以及同遊的四人。這是在寫法上的有意安排,因爲王安石所要強調的是在這次失敗的遊覽中所悟出來的“個人準則”。因此上《遊褒禪山記》重在遊覽過程與感受過程的敘述最後得出結論,使用的是“依事說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認知過程。

2、《遊》由經歷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進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悟),最後寫下文章作爲自己行動的指南。“知、思、悟、行”過程很明顯。

3、與《蘭亭集序》的比較:

《蘭》盡興而悲(重在情感)。

《遊》敗興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說明,無論是盡興還是掃興,都可以對人有所觸動,都會使人有所收穫,從而可以引申出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關注我們的生活經歷,一樣會像《遊》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樣觀萬物而有得。

4、與《赤壁賦》的比較:

《赤》(客)觸景生情;(蘇)取景論理──事簡議多。

《遊》依事說理(緣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則是淡化過程重在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向我們展示異常精彩絕倫的關於人生態度的辯論會,不突出思考的過程。另外,兩位辯手都是從眼前環境中取材,客是取地點而生情,蘇子則是水月達理,同出一景,卻又各富理趣,確實是佳妙之作。(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賦》沒有來得及進行,挪到此課中來。)

《遊》由經歷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進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悟),最後寫下文章作爲自己行動的指南。“知、思、悟、行”過程很明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觀點、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2、引導學生以作者的論點考察自的生活學習。

3、通過比較加深本單元課文的理解。

  〖計劃用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1、作爲複習與鋪墊,齊讀《赤壁賦》。

2、導入課文。

3、學生默讀、齊讀課文各一遍。

4、疏通課文大意,找出重點段落、分析作者觀點。

5、與《蘭亭集序》比較,明確相關內容。

6、與《赤壁賦》比較,明確相關內容。

  【課堂簡述】

第一課時。完成了《赤壁賦》的誦讀。由王安石變法導入(可以用來印證,文中的觀點),完成課文誦讀。梳理了課文第一、二段。沒有翻譯,讓學生注重註釋,互相補充理解課文。在講授中,調動了學生遊覽的經歷。

第二課時。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詳解“志”、“力”、“不隨以止”(不盲從)、“無物以相之”(客觀條件)的關係。進行與《蘭》的比較,強調了對失敗經驗的汲取是更爲重要的。舉了“愛迪生在發明燈泡時面對幾百次失敗,說:我已經知道了這幾百種材料不適於做燈絲。”的例子。進行了與《赤壁賦》的比較。通過三篇文的差異比較,總體強調,文章的形式要服從於所要強調的內容、材料的安排應以感受最深、最突出的內容爲中心。

  【課後反思】

學生對於文言文還是存在,先入爲主的“看不懂”現象。根據導引大部分學生能夠理順文章大意,這反映出學生大多缺乏主動學習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