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說的話有什麼

古代皇帝說有哪些詞語?哪些詞語是古代皇帝說專屬術語呢?古代皇帝說的話有哪些呢?下面是的古代皇帝說的話資料,歡迎閱讀。

古代皇帝說的話有什麼

  古代皇帝說的話

說自己 用“朕”(還有“寡人”)

吃飯用“用膳”

睡覺用“就寢”

發怒“龍彥大怒” (是別人這麼說的,他自己一定不會說)

高興“龍顏大曰”(是“龍顏大悅”,和上面一樣)

給東西用“賞賜”

說話用“聖旨”

補:

洗澡叫“沐員

上廁所叫“更-衣”

出門叫“微服”

上人家那睡覺叫“寵幸xx”(~~~~)

要走的路叫“聖駕”

叫男的稱:“愛卿”

叫女的稱:“愛妃”

叫不男不女的稱:“小x子”

大型出門叫“御駕親征”

作業叫:“批閱奏章”

叫自己的爸:“太上皇”

叫自己的媽:“皇太后”

叫自己大老婆:“太后”

……

死了叫“駕崩”

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出現了“雅言”。《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在《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爲基礎,周朝的國都豐鎬(今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爲當時的全國雅言。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周以後,各朝隨着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但多數仍以京城語言爲標準。

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裏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爲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爲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着原來的音系。“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李如龍《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卻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粵語保存着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爲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受遊牧民族語言影響,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拒絕了“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皇帝經常說的話

有本奏來,無本退朝。

“大朝會”即百官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載:“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這便是對“大朝會”的解釋。諸侯、百官朝見天子的時辰是早晨,故稱之曰“朝”。天子接見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圖天下之事”,同時詢問地方的治理情況,謂之“圖考績”,類似今天對各級官員的“績效考覈”或曰“目標管理”。在周代,天子詢問諸侯國內的治理情況,諸侯需作詳盡彙報,故諸侯朝見天子亦稱“述職”,相當於今天領導幹部一年一度的“述職報告”。這“述職”一詞西周時便有。《孟子》有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二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六師移之。”可見“大朝會”既是一種禮制,也是天子對諸侯的一種約束。

老師:“我們皇上常常說:‘我沒時間感到疲倦。’莫里茨,你重複一遍,皇上常常喜歡說什麼?”

莫里茨:“皇上常常說:‘我沒時間,我已疲倦。’”

朕、平身、愛卿、衆卿家、愛妃、恕你無罪、免禮、准奏、卿等以爲如何?賜坐、母后、皇兒、皇妹、愛卿有何良策?着三部會審

來人,拖出去斬了。

擡起頭來。(對美人)

來人!護駕

朕要誅你九族 衆卿平身

愛卿平身,大膽,拖出去斬了

大膽 來人哪!50大板 把他〈她〉拉出去砍了!!

是說漢語,滿族話是入關前剛發明的,入關後滿人迅速漢化,講漢語,貴族讀儒家經典。

首先糾正下大家的.誤區 普通話的含義爲:普通化 大衆化的通用語言

不是漢語-北京話東北方言的代名詞.

他們會說普通話

但他們的普通話不一定就是我們現在的北京話 東北方言

中國有那麼大面積 民族衆多 每朝每代都有規定的官方話

這樣便於各民族交流交往 還有文武大臣上朝時方便交流

清朝的官方話爲滿語漢語藏語蒙語 清朝的官員規定必須會說 滿 漢倆種語言

滿族是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封建化後剛剛發明的,入關後對於滿族大多數人來說滿語和漢語都相當於新語言,滿人大都說漢語。至少統治者說漢語,便於統治。康熙皇帝熟讀漢文化書籍,駕馭漢字能力很強,像個漢族高級知識分子;乾隆皇帝公認是寫詩相當多的一個皇帝,經常與漢族大臣對詩;很多例子,不用讀史也會注意到,不一一舉了。

  皇帝專用詞語

小暑晚一

《水滸傳》第一回,說東京遭了瘟疫,宋仁宗派殿前太尉洪信去江西龍虎山祈禳,書中說道:

洪信領了聖敕,辭別天子,背了詔書,盛了御香……離了東京。

洪信這一去鬧出了大亂子,最後竟放走了妖魔,這纔有了一百單八將梁山起義的故事。

今天我們且不說梁山好漢的事,單說這段話中的幾個詞--敕、詔、御。它們都與皇帝的行爲有關。古代爲了突出皇權尊貴,專門制定了皇帝用語,下面便是李斯對秦始皇做建議: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皇”,命爲“制”,令爲“詔”,天子自稱曰“朕”。

皇帝有了專用詞語,不僅壟斷了權力,也壟斷了語言,從而進一步確立了其至尊地位。

這些專用詞語常常在會考、大學聯考的古文閱讀中出現。你想想,中大學聯考常選史傳類文章,而我們的二十四史,哪一史能離了帝王?所以,掌握這些詞語十分重要。我們且選其中幾個,細細講來--

【敕】這是皇帝發命令的專用詞。漢代之前,還可以用於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之間,南北朝開始變成了皇帝的“御用詞語”。《紅樓夢》中,林黛玉第一次來到姥姥家,便見賈府門前掛着“敕造榮國府”的牌匾,連家院都是皇帝下令給建造的,氣派自是不同。掛了這樣的牌匾,小偷是絕對不敢偷的,當然這需要小偷有文化,曉得“敕”之含義。

《賣炭翁》中的城管隊員,就不但懂得“敕”的含義,而且還利用它來欺壓老百姓,他們“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堂而皇之就把一車炭給拉走了。你找誰說理去?這是“敕令”啊!

“敕”在大學聯考古文閱讀中出現過多次。請看下面三句出自大學聯考試題中的句子,你能翻譯嗎?

①昭明太子薨,敕爲哀策文,復見嗟賞

②伏聞陛下以災異屢見,敕羣臣盡言無諱

③其父不願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用於長輩對晚輩)

【詔】這是天子下達給臣屬的一種文體,分爲“即位詔、遺詔、表詔、密詔、手詔、口詔”等等。有時候,皇帝做得有點沒面子,被權臣架空了,還會偷偷摸摸寫個“詔”,讓心腹大臣藏在衣服或者帽子裏偷偷帶出宮,設法除掉權臣。漢獻帝就曾與權臣曹操有矛盾,又不敢直接表達不滿,就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裏,祕密傳給董承,讓董承謀殺曹操,結果事敗,董承被誅。清末,光緒帝也曾做過類似事情,梁啓超所著《譚嗣同傳》中,這樣描述:

二十九日,皇上召見楊銳,遂賜衣帶詔,有“朕位幾不保,命康與四卿及同志速設法籌救”之語。君與康先生捧詔慟哭,而皇上手無寸柄,無所爲計。

當然後來也有人說,這衣帶詔其實是康梁編造、用來動員天下民衆的。

下面是近年來大學聯考中的“詔”令:

①韓文請求先啓用承運庫,皇帝下詔不允許

②會添設京衛知事一員,詔吏部選可者

③景帝幸上林,詔中郎將參乘

【幸】上面講“詔”字時,最後一個例句中,還有個“幸”字皇帝也常用。如果說“帝王幸某地”,是指帝王到了某個地方;若是說“帝王幸某人”,則是皇帝與某個人親近(一般是女的哦)。《醒世恆言》中說:“忽然有個詔書下來,說御駕親倖泰山。”這便是皇帝要到泰山來了。《史記·項羽本紀》中說劉邦攻下咸陽,卻“婦女無所幸”,這說明人家劉邦胸懷大志,不沾女色。當然,“幸”字意項很多,其他如“僥倖、幸運、幸福”等,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用的。

【覲】有一年考了杜甫的詩,題目是《送韓十四江東覲省》,很多考生不知其義。這裏的“覲”,是拜見皇帝的意思。還是《譚嗣同傳》,說譚嗣同:

適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這裏是說老譚帶病去拜見皇帝,深得帝心。

【紫】這也和皇帝有關?沒錯。紫色在古代是高貴而神祕的顏色,它和黃色從來都爲帝王所喜。皇帝被稱爲“紫微星”,皇城被稱爲“紫禁城”,皇宮被稱爲“紫臺”,“紫氣”則用來指帝王之氣。我們有“紫氣東來”的成語,民間也常用“脫去青衫換紫袍”來指稱某人升官。杜甫哀嘆王昭君說: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夜月魂。

詩中的“紫臺”便指漢宮,與後面的“青冢”相對,兩個詞語,說盡昭君生平。

屬於帝王的詞語還有很多,如“朕、聖、策、宸、冕、璽、寡人”等,這些都相對簡單,想必大家已經掌握,不再一一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