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名言解釋

孟子,戰國時期鄒城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小編整理的孟子的名言,供參考!

孟子的名言解釋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譯文】人要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衆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羣衆。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着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繁殖,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並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着、揹負着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爲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爲自己的憂愁。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8)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就會胡作非爲,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譯文】爲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爲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擴展:第18課《孟子》複習試題

1. 給加橫線字注音

1.體恤( ) 2.域( )民 3.寡( )助

4.憂患( ) 5.畎( )畝 6.拂( )士

2. 下列句中加橫線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池非不深也 園林池沼寬暢

B.兵革非不堅利也 可汗大點兵

C.然而不勝者 不以木爲之者

D.攻親戚之所畔 輟耕之壟上

E.行拂亂其所爲 人則無法家拂士

3. 用“/”標出下邊句子朗讀時應停頓的地方

1.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 也

4. 各寫出兩個含有下面句中加橫線字的成語

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

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譯文:

6.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

7. 孟子認爲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什麼?其中起決定的因素是什麼?從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樣的政治思想?

8.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解釋語段中加橫線的詞。

(1)故

(2)是

2.翻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個句子。

3.語段主要論述了凡是能擔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須經受一定的磨鍊。這樣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請緊扣這一論述,任意舉一個恰當的事例作論據。(所舉事例必須包括人名、所受的磨鍊、取得的成就)

9.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本文作者是 ,他是 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D.野芳發而幽香

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溫故而知新

C.桓侯故使人問之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文中的“親戚”古義是 ,今義是 。

5.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6.“得道”爲什麼重要?請舉例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①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②不能治士③,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注①餒:飢餓。②士師:法官。③治士:辦案。

1.根據短文判斷該文出自 ;孟子主張“行仁政”,我們學過的 兩句話集中體現了他這一思想。

2.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

(1)比其反也( )

(2)則凍餒其妻子( )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4.“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原因是什麼?

11.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含義。

(1)池非不深也( )

(2)委而去之( )

(3)以天下之所順( )

2.下列各組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策之不以其道 慘無人道 侑道者多助

B.去國懷鄉 去留兩便 委而去之

C.寡助之至 比至陳 無微不至

D.輟耕之壟上 攻親戚之所畔 跳往助之

3.文中空缺處按照原文填寫。

4.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環而攻之而不勝。

(2)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4)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5.選文舉什麼例子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爲什麼說這一觀點是孟子“仁政”主張的具體體現?

12.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雲:‘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啓沃,極有利益爾。”

(選自《貞觀政要》)

1.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皇后諫言中講到晏子歷數養馬人的罪狀,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麼?

3.文中有幾句活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13.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a href='' target='_blank'>雨套釉唬骸捌餚斯躺頻樑?”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回:“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時,雨雪三曰而不霽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側陛④。晏予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曰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景公:齊國國君。②霽(jì):天放晴。③被:同“披”。④陛:皇宮的臺階。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兩處停頓。

其 實 味 不 同

2.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

(1)吏二縛一人詣王( )

(2)晏子避席對曰( )

(3)齊人固善盜乎( )

(4)葉徒相似( )

(5)晏子入見,立有間( )

(6)逸而知人之勞(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現象說明了什麼?請簡要回答。

5.[甲][乙]兩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請略作評析。

答案

1. 1.xù 2.yù 3.guǎ 4.huàn 5.quǎn 6.bì

2. C

3. 1.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4. 1.至商無上至理名言2.寡不敵衆寡廉鮮恥

5. 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6. 這樣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不斷增加他的才幹使他無所不能

7. 天時、地利、人和;人和;民貴君輕

8. 1.(1)所以 (2)這種人 2.這樣人們纔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3.略

9. 1.孟子 戰國 2D.A、D 4.內外親屬 專指族外親屬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略

10. 1.《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等到 悽於和孩子

3.如果法官不秉公辦案,如何處置

4因爲孟子連用兩個事例類比,將宣壬置於無路可逃的尷尬境地,宣王只能環顧左右而言他

11. 1.(1)護城河 (2)放棄 (3)歸順、服從

2.B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1)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2)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爲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3)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4)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定能勝利

5.以攻城和守城爲例來論證

6.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爲盂了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本文論述了戰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民心所向”以及“人和”就是行“仁政”的結果。因此,本文的觀點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12. 1.(唐)太宗因愛馬暴死欲殺養馬宮人,經皇后勸淶才改變主意

2.勸諫齊景公不要殺養馬宮人

3.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

13. 1.其/實味/不同

2.(1)捆綁 (2)座位 (3)偷(4)自白地(僅僅、徒然、只) (5)一會兒(6)舒服(安逸、安樂、安閒)

3.(1)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恥辱(自討沒趣)了 (2)(景公)於是命令下屬拿出農服和糧食賜給挨餓受凍的百姓

4.環境影響成長(水土異也)

5.示例:晏子機鎦善辯,具有民本思想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楚王具有自知之明。景公有着民本思想,從諫如流,日知錯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