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探析

摘要:隨着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成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員國,中國的工程教育及其質量保障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爲工程類專業大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文章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具體要求,分析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面臨的新挑戰,積極探索如何開展科學、合理、有效的就業指導,從而保障大學生就業的質量和成效。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探析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就業指導;新挑戰

2013年,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組織,成爲第21個預備成員國。2016年6月,國際工程聯盟年會全票通過中國科協代表我國由《華盛頓協議》預備會員“轉正”,成爲這項國際認證協議的第18個正式成員。這意味着,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CEEAA)認證的中國大陸工程專業本科學位也得到了美、英、澳等所有該協議正式成員的承認。標誌着中國工程教育及其質量保障邁出了重大步伐,意味着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學生可以在相關的國家或地區按照職業工程師的要求,取得工程師執業資格,爲工程類學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國際互認質量標準的通行證,也爲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

1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新要求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分爲兩大類、7項指標、37項內涵指標,包括:學生應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能力;國際化視野和競爭合作能力等。具體而言,在專業認證通用標準第一項第三條明確指出:“保證畢業生達到畢業要求畢業後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培養目標還應能反映學生畢業後5年左右在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取得的成就”。這不僅規定了學生在畢業時應達到的標準,同時還對學生畢業後的職業發展進行持續性的追蹤與評價。貫穿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三點核心理念:以學生爲中,以成果爲導向,持續改進。這與傳統的大學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存在巨大的差異。高校往往將注意力集中於就業率,以及簡單的薪資的統計,而忽略了在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過程中的指導,更是無從談起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狀況的反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就業指導工作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特別要保障有困難的同學能夠達到畢業要求。認證還要求就業指導要以結果爲導向,重視學生、企業、社會、教師的全員參與,而不是傳統的某些任課老師商量下的教學目標和大綱。持續改進更是強調了反饋回訪機制,除了畢業生的自我反饋,還要定期回訪企業,對畢業生的畢業要求達成和職業發展狀況進行跟蹤,對數據進行分析,作爲持續改進的依據。因此,專業認證視角下的就業指導工作,已經不僅僅是就業政策的宣傳,求職技巧的分享,更多地要以能力的培養爲基本出發點,貫穿整個大學四年人才培養的過程中。

2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踐探索

針對以上提出的專業認證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新要求,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的開展,進行了如下的實踐探索。

2.1強化校企合作平臺,推進就業指導科學化、社會化

校企合作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然要求,企業參與到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更具有現實意義,能夠有利於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更加科學,更符合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需求,促使學生的學習與企業的'生產、管理相結合。通過開展實習實訓,能夠幫助學生利用寒暑假空閒時間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去,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強化實踐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行業內領先、優質企業的參與,不僅能夠幫助高校制定出更貼近企業、符合社會需求的就業指導方案,縮短學生畢業後適應工作的時間,促進學生畢業後的角色轉換,減少畢業後的適應性焦慮,對企業而言,更能夠增強企業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認同,既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招聘成本,也能夠幫助企業吸收到更優質的人才。爲了保障校企合作雙方的主動性,校企合作平臺的搭建應當持續穩健,合作的內容應當與時俱進,實現“雙贏”。就業指導藉助校企合作平臺可以分層次、按需求開展,與企業開展針對不同年紀的社會實踐,一、二年級學生以瞭解企業實際與生產需求、明確企業對人才的基本全面要求爲主;三年級學生以生產技術、經營管理能力爲主的實踐;四年級學生以就業爲目標的適應性時間爲主,加強學生的就業實訓、提高實際設計、工作能力。

2.2以學生爲中心,以成果爲導向,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差異性就業的需求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爲主體,圍繞着“教什麼、怎麼教”開展,而專業認證要求要以學生爲主體,圍繞“學什麼、怎麼學”開展。就業指導也應如此。首先,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工作應該貫穿整個大學四年,改變灌輸式的指導,轉變爲導向學生需求、企業需求、社會需求的指導,從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自己的個性、興趣,再到提升自己的能力,明確發展方向,能夠做出合理的判斷,並最終伴隨着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達成預期的職業訴求。這就要求高校要提供全面的就業指導。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是實現就業能力提升的前提。因此,高校在就業指導中要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強調愛國敬業、友善誠信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同時需要豐富教育的形式,結合95後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班團主題活動、優秀個人事蹟的分享等,逐步構建起和諧的教育氛圍。針對普遍存在的就業問題,開展專題式的培訓,如受挫教育、抗壓教育、簡歷製作、文明禮儀等。對於就業存在困難的學生進行鍼對性的幫助,可以在校內外選擇有意願、有能力的教師或企業專家配備爲個人成長導師。就業能力不是找到工作的能力,還包括在崗位創業、持續發展的競爭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更要通過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從而增強適應崗位發展要求的能力。

2.3完善“學生、企業、教師”三方聯動反饋機制,增強就業指導成效

就業指導的目標制定必須由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完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學生、企業、教師。就業指導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會隨着社會的發展、行業的變革、企業的發展和學生的變化進行調整,爲了保證科學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調整,高校應當建立起完善而“學生、企業、教師”三方聯動的反饋機制。畢業前對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評價,每年定期對畢業生職業發展情況進行跟蹤,對他們的工作狀況、個人發展專科、對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意見和要求等進行收集,從而更加客觀、全面地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進行審視。高校應當改變傳統地重視一次就業率、年終就業率的觀念,定期走訪企業,調研行業動態、企業發展狀況、崗位要求、企業對於畢業生滿意度調查,以及企業、行業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包括指導內容、指導水平、服務成效等方面進行信息的收集、歸納、梳理,並凝練出相關專業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新要求和方向。教師通過在開展實際指導工作的過程中收到的啓發、反思,個人學習、業務素養的提升,高校內外的相關交流、學習等,不斷掌握新的傳授技巧和前沿的新方法,提升個人就業指導的水平。反饋的信息應當基於數據的採集、整理、分析,通過校內外就業指導方面的專家共同商討後,進行相應的調整,目標明確,措施翔實,可操作性強。同時建立起就業指導激勵機制,激發相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好地實現就業指導工作的長效性和實效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趨勢,是中國工科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應當緊跟時代步伐,抓住認證的契機,用於迎接挑戰,全面調整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路和部署,做到以學生爲中心,保證成效,持續改進形成健康的循環,從而實現學生、高校、企業、社會四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