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藝術考察與實踐報告

雲南藝術考察與實踐報告

在外考察期間,通過對當地藝術民俗特點的實地考察瞭解,走向社會,瞭解祖國大好河川,瞭解祖國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將民族藝術與現代設計結合起來,建立必要的感性認識,並使理論緊密結合實踐,培養我們的實踐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爲進一步學習專業課做好準備。

實習目的:

通過在外藝術考察實踐,總體瞭解各地風俗習慣,歸納文化與藝術的結合。可以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觀察體會在當地文化中的運用,並且瞭解瞭解當地民俗藝術文化特色,感受民間藝術的豐富多彩,將傳統文化再運用到以後的實踐工作中去,爲自己積累一定的藝術感性理性基礎。

實習內容:

此次在外考察學習的地點是雲南,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很多少數民族居住於此,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雲南是個美麗的地方,據介紹,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雲南就佔到52個。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處。在一個省份就有這麼多的民族並且和睦相處,這在世界上是很罕見的。各民族的歷史地理、文化、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產生了多姿多彩,奇異獨特的民族風情,使雲南別有一番風味。

一、知識信息蒐集整理

本次藝術考察,我們一行主要遊覽的地方有昆明、大理、麗江、瑞麗、騰衝、楚雄等,懷着無比激動向往的心情,我先在網上大概瞭解了一下這些地方。神奇、富饒、美麗的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東西橫跨864.9公里,南北縱長990公里,土地面積達39.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逾4500萬人。東以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爲鄰;東北面以金沙爲界,與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和緬甸接壤;南部與老撾、越南毗鄰,國境線長達4061公里,是全國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省份之一。

二、考察路線方案

我們一行隨團遊覽了大理、麗江、瑞麗、騰衝、楚雄等一些地方,兩週的行程緊湊而充實,我們不僅領略了沿途的美好風光,也對當地的一些少數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瞭解。

第一站:大理

經過一上午的奔波,我們首先從落腳點昆明乘大巴直奔了大理。大理古城東臨碧波盪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現存的大理古城是明朝初年留存下來的。文獻中記載“規模壯闊”,至今仍保持着縱橫交錯、盤式的街道和雄偉壯觀的南北城樓,一條主街貫通南北古城門,兩旁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下午我們自行考察了大理古城和洋人街。古城裏,銀器店和刺繡攤非常多。我想,那些丁丁當當鍛打銀器的小販,不一定是當地人,但那埋頭刺繡的婦女,應該是當地人無疑。一針一線都那麼紮實,價錢也是那麼實在,樸質的古意從繡活裏瀰漫開來。如今的小城,王氣已慢慢飄散,留下的是樸素的民風。這繡花的婦女,就是最真實的大理的寫照。人們總愛把大理古城和麗江古城相比。大理和麗江的共同點是那揮霍在無盡歷史長河中的歲月;不一樣的則是那份文化滋養出來的氣質。大理古城,橫平豎直,不似麗江的蜿蜒曲折,少了些神祕和浪漫,多了份大氣與淡定。大理古城不如麗江古城豔麗,但更像過日子的主婦,溫婉耐看,始終靜靜地在那裏,任過客來去匆匆。第二天我們隨着老師乘着大理的`小巴興奮而又充滿期待的遊覽了“雙廊”和“崇聖寺”(又名“三塔寺”)。2006年,毀於晚清大地震的崇聖寺重生了,結束了三塔崇聖寺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據《大理縣誌》記載:“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嶺峯下。始建於南詔,其“基方7裏,房屋890間,佛像11400尊,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重建的崇聖寺以三塔爲核心,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風格精華,廟宇羣與佛文化組合,融合了“禪宗"、“密宗”的特點,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爲一體崇聖寺不僅見證了“妙香佛國”的輝煌,也見證了數位棄塵修行的大理國王的沉寂和落寞——大理國先後有9位國王在此出家爲僧。

在大理的第三天,我們來到喜洲白族村落,品三道茶,觀歌舞表演,感受到了白族村落和白族人民的熱情以及屬於她們的獨有的人文民族風情。

在大理的三天,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大理猶如雲南的“雅典”,留守着雲南。大理猶如那滿腹經綸卻從不張揚的鄰家大哥,只用自己獨有的底蘊與內涵同你悄語,讓我們出塵又入塵。

第二站:麗江

經過一上午又五小時的輾轉,我們一行人來到了一個新地方,那就是歷史上稱爲大研古鎮的麗江古城。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

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古城現有居民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佔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爲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爲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

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

納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創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籍,使納西族文化享譽世界。流傳至今的兩萬餘冊“東巴”經典,記載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東巴”文化對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學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東巴繪畫一方面源於古老的東巴象形文字,一方面也得益於豐富多彩的宗教活動。例如在東巴教的各種祭祀活動中,東巴祭師除了誦唸經書,還要裝扮成各種各樣的神佛人物、動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藝人們把這些形象用畫筆描繪下來,於是便有了東巴畫。納西族十分重視接受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今天仍可以從納西族的建築、音樂、壁畫等看到具有漢、藏、白、納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

中午吃完飯我們就迫不及待的跟着老師去遊覽了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麗江古城。同學們很享受地站在石古樓上看那麗江全景,雖然沒有高樓可立,但是我們依然很享受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築給我們心靈上帶來的愉悅感。麗江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人們都喜歡江南水鄉的典雅秀麗,卻不知高原水鄉更具迷人的魅力。麗江古城地處海拔2400米的滇西北高原之上,但是那裏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氣候條件特別好,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河水不結冰、四季如春,是人們居住的理想的地方。麗江古城中的流水是最令我感嘆和神往的。古城裏佈滿了淙淙流動的小河溪流,那景象會使人忘卻高原,以爲置身於江南水鄉。麗江城裏的水是從黑龍潭流出來的。黑龍潭有衆多的泉眼,但更多的水是來自玉龍河,玉龍河水又是來自玉龍雪山,是大雪山的血液和乳汁,它哺育了麗江古城裏世世代代的納西族人民。玉龍河水從黑龍潭流出來,經古城的雙石大橋後,分三路流入古城。在古城裏又分成數十條清溪,穿街過巷、入院過房,把清清的泉水送到家家戶戶,使這座高原古城像江南水鄉一樣,是"戶戶門前有溪水,花團錦繡引蝶來,小橋垂柳玉河畔,村姑秀影映渠面。”衆多的形形色色的橋,架在清澈的小河上,兩旁獨具特色的民居和垂柳、綠樹、鮮花,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的畫圖。入夜,遊人們都喜歡買上一個紙做的小船似的河燈,裏面點上蠟燭,許上一個美好的心願,把燈放到河面上,流水便將它帶向遠方。河兩岸燈火通明,河水上是流動的燈,那美妙的景色令人心醉。

麗江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淨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再看古城的佈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娛樂特色。 首先,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整個麗江古城的中心,而位於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則是麗江古城的標誌。其次,在麗江古城還有一條街就是酒吧街,非常具有時代感。麗江古城酒吧一條街北起古城北口大水車,南至四方街科貢坊,由一座座木質老宅改造,一座座簡易木板橋相連,沿新華街玉水河兩岸分佈,用“鱗次櫛比”都不能很好的描述這種情形。在這條街中心地段,除了酒吧,還是酒吧。

當然,這是廣義的,或者說這裏的酒吧是多功能的,既是酒吧,也是茶館、咖啡館、餐廳以及D廳。整條街兩個主色調:紅燈籠與黑木頭,微小處也點綴些黃玉米、紅辣椒、葵花盤、豬槽船、曬穀架、破斗笠、舊蓑衣什麼的。簡單而隨意,質樸而稚拙。店名多以中文、英文、麗江東巴文三種文字刻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