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三年後的跳槽心理是什麼

跳槽在當今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但是,一個畢業三年的職場人士,爲何也會選擇跳槽。他們跳槽存在哪些心理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推薦的畢業後的跳槽心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畢業三年後的跳槽心理是什麼
  畢業三年後的跳槽心理

其一,三年的時間足以表明一個人的職業穩定性。在如今一年跳三次槽都已不算新鮮事的時代,能在一個單位連續呆上個三年,的確是件不太容易的事,這不僅僅需要耐性,更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沒有能力在這個啥都缺惟獨不缺人的社會,早被開除走人了。若是一兩年內頻繁換工作的,且不談他的工作能力如何,單說他的浮躁個性就基本可以推定無疑了。若是在工作了四、五年後跳槽,則不能不令人懷疑他究竟是主動跳槽還是被動跳槽。

其二,職場新人通過三年的親身體驗,大多會發現自己在單位中並沒有預期中的發展前景。或許自己厭倦了同事間的爾虞我詐,發現根本不象同學之間的那種純粹和真誠;或許認清了自己的個性和自我價值,發現別處應該有更大或更適合自己的職業平臺。無論如何,三年過去了,是該考慮換地方了,這是三年後跳槽的心理原動力。

其三,大多數單位在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時,其要求一般以三年爲限。一年太短,兩年不夠,四年五年又偏長,而三年足以將一個稚嫩的職場新人錘鍊成爲一位合格的職業人士。無論是從業經驗還是職業素養,畢業三年的大學生都有了頗具水準的沉澱,這些都是新單位尤其是同業單位所真正看重的因素。

一個大學生工作三年後選擇跳槽,他往往不會選擇跨行業或職業跳槽。原來做銷售還是會選擇銷售行業和職業,只不過原先是銷售助理,現在或許是銷售經理乃至大區經理或大客戶經理,做編程的也依然會選擇在IT業或網絡相關行業繼續打拼,區別或者只是在於原先是在純網絡公司工作,現在則是負責企業網絡平臺構建和管理。三年後跳槽,他要考慮過去三年投入的沉澱成本。

畢業三年後跳槽的大學生,往往也不會跨地區或城市跳槽。或許在這個城市有了人生中的`另一半而捨不得離開,或許習慣了這個城市擁擠的交通、喧鬧的街市還有繁雜的人流而不願意離開。大多數情況,跳槽只是在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城區中轉換,甚至就在原單位附近繼續拼搏着自己的未來。三年後跳槽,他要考慮過去三年生活的慣性成本。

  跳槽後可能面臨的心理

1:患得患失

你已經上交了辭呈,但你總在患得患失。你總是試圖拿起電話,想問問是否能收回辭呈。

處方:這種變換工作前的“神經過敏症”太自然不過了。提醒自己爲什麼會選擇一份新的工作,當你想清楚之後,你就回到了原來的你。

2:生氣

你的老闆是個愚材,所以你最終向他說了句“白白”,然後就像電影裏的情節一樣,摔門而出。憤怒,讓你失去了理智。

處方:請切記,你這樣的走,留給人家的印象永遠是負面的。你的老闆握有你職業升遷的鑰匙。在發脾氣之前,多想想。

3:狂喜

你的新工作將給你帶來250萬美元的期權。當你遞交了辭呈後,就被慫恿着開一個盛大的慶祝舞會。你被狂喜浸泡着,輕飄飄地浮在半空中。

處方:將你的過度興奮加封蓋子,以免滿溢出來,而“樂極生悲”。記住,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事情,也沒有白掉的“餡餅”:甚至一個“夢幻”工作也會帶着問題來。

4:憂愁

你知道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爲你辭職是爲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但是你發現,自己還在十分懷念前任公司的工作氛圍。

處方:你只需記得自己辭職的理由。在離開之前,你已經考慮成熟了,你會熬過這一關的。

5:無聊

在沮喪和茫然若失中,你度日如年的渡過你的最後兩星期。

處方:你想要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嗎?“哦,就是那個讓整個辦公室士氣低落的人哪!”你已決定離開,何不在最後的日子裏樂觀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6:內疚

當你移交了你自認爲做得不夠傑出的工作時,你恨不得能讓時光倒流。你想承擔更多的工作,但已經是曲終人散的時候了,你被內疚感折磨着。

處方:在你離開的最後期限,你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你肯定會有犯罪感。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剩餘的移交,然後走人。

7:妒忌

當你找到一份新工作的消息散播出去後,你辦公室裏最親密的朋友開始給你“冷肩膀”。

處方:你的親密同事可能會感到你拋棄了他們。約他們一起午餐,讓他們瞭解你們的友誼將延續到工作之外。

  跳槽的心理波動期

首先,蜜月期。對新工作的憧憬會讓人產生“盲目樂觀”的情緒,一旦求職成功便信心滿滿。這一階段就像新入職一樣,對工作充滿熱情,幹勁十足。

其次,受挫期。時間長了,當發現工作和預期不一致,自己並不那麼重視時,積極性很容易受到打擊,產生受挫心理。

再次,低迷期。累積的挫敗感和失落感讓人後悔、迷惘,甚至想再跳槽。此時,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轉移生活重心,比如降低對收入、職位等的預期,培養一些業餘愛好等,而不要沉迷於抱怨、懊惱之中。

最後,着陸期。經過了心理考驗,多數人會對工作漸漸領會,逐漸融入新的企業文化,客觀看待得失,在心態上開始“着陸”。此時,要及時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騖遠,試圖一步登天,而要多向老員工學習經驗,給自己“充足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