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產業考察報告

我的家鄉是有名的茶葉之鄉----安溪。在這個地方,應驗着“靠山吃山”這句話,大部分人以茶爲生。紅土壤是大自然的贈予,特殊的地理環境下讓山俊水美,一片片綠油油的茶園則是安溪人民勞動與汗水演繹的美麗。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關於茶的文章都難以結尾,因爲它不曾結束。就是這麼一個地方,依靠着茶產業,依靠着茶文化,依靠着茶葉鏈條在中國百強縣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安溪產茶始於1725。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家鄉文化產業考察報告

臺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着烏龍茶傳入臺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臺灣。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臺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爲安臺加深聯繫和鄉情的重要方式。

文化源於生活,又不斷的推着生活不斷的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茶文化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斷的積累下來,慢慢的形成一種無形的意識、習慣。所有的這一切源於市場對於鐵觀音茶葉的需求,人們有喝茶這種習慣。在閩南地區,家家戶戶都會有泡茶用的茶具。客人一到,就會請客人喝茶。喝茶,成爲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人買,自然就會有人賣,要賣自然需要有成品的茶葉。然而一個

成品的茶葉是需要很多道工序的。從種植開始,施肥,除草,防蟲,到茶葉的採摘,曬青,搖茶青,再到製作,烘培等等,滿園的茶香瀰漫,這還不是成品的茶葉,還需要經過挑梗,包裝這纔算茶葉製作的完成。在整個鏈條中,就帶動了很多的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從茶樹的施肥需要化肥就帶動了化工產業的發展,而且量是非常大的:在除草,採摘,製作等等過程中又需要使用到機械農具,相應的產業就應運而生了;在到包裝階段,茶葉的包裝是一門藝術,包裝是否精美,是否到位,是否有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茶葉本身的銷售,居於安溪茶都的周圍有大大小小的包裝店有上百家之多。

整個茶產業鏈條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人來做,有的直接靠賣半成品茶葉爲生,最辛苦,最累,人數也最多,他們甘於辛苦卻也活的非常的自在,農忙時,可以不分晝夜的做茶,累也不會抱怨,就是默默的做着,農閒時,他們的業餘生活顯得非常的令人羨慕。打牌,喝酒,唱歌,騎着車到處玩,山清水秀在照片上襯托着他們燦爛的笑容,一切顯得那麼的和諧與美麗。這就是他們,敢幹敢做敢玩讓他們的生活質量不斷的提高。他們開始懂得去享受生活,去感受生活。

有的人靠販茶爲生,相對於前者,他們的工作會相對輕鬆點,收入也會高很多。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到各地去收集茶農剛做好的茶葉,以當年的茶葉市場行情去收購茶葉,統一到店裏,進行簡單的挑梗、包裝然後轉賣給別人。他們的生活節奏相對要快一些,他們需要不斷的跑地方去收購,然後找客戶,把收購到的茶葉以較高的價格轉賣給客戶,

利潤空間較大。當然他們的生活也會較爲繁瑣,酒桌上的應酬必不可少,深夜歸家也在正常不過了。

有的人靠做包裝,做禮盒,在茶產業的鏈條裏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都擁有一定的資金,在茶產業聚集的地方---中國茶都周圍開起自己的包裝店。因爲靠近城鄉,擁有了很多廉價的勞動力,他們不斷的幫茶企業做包裝工作,收入相當的客觀。不斷的到企業接收單子,不斷的產出經濟效益。一般情況下老闆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管理者,他們掌握着包裝店的運轉,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自己獲得了最大的經濟效益。

還有的是以服務業爲生。他們有自己的店鋪,從購買的茶葉,到精細的包裝都經過嚴格的挑選,店鋪的設計,物質的排放都讓你感覺一種古樸的味道,空間裏充滿了茶的文化。他們的服務理念都是顧客就是上帝,即使做不成生意,也依舊是好朋友。他們的主要目標客戶不僅僅是本地區內的顧客,他們更多的有和臺灣商家在做生意。精細的包裝和優秀的服務團隊讓茶葉的價格一翻再翻,他們的盈利的模式真正讓茶文化爲其服務,爲其創造利益、價值。

就是這麼一個產業,讓安溪的經濟不斷的發展,帶動了安溪人民的就業,讓一方富庶,讓一方太平。

在整個茶葉產業鏈條中有許多非常優秀的茶企,他們有自己的茶葉莊園,有自己的加工工廠,有自己的包裝、營銷團隊,規模相對較大,一定規模下就會重視企業的自身文化。其中八馬茶葉、華祥苑做的是很好的茶葉企業。我們有幸於2017年4月份去參觀了八馬茶葉整個

《家鄉文化產業考察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