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講座心得體會

在大一剛開學的這個學期我選修課,我選擇了自然課科學史這門課程 ,其實在我剛看到這門課程時我就貼別喜歡它,我就沒有考慮就選擇了它,無論它有多少學分,我都願意去學它,我覺得這遠遠不能用分數來衡量的。事實也證明我的選擇也是正確的,在這門課程中我也學會了許多關於古代近代的科學成果及科學的無限努力,學會了他們對科學事業的 無限的追求的精神,他們像一部記錄片,又是一本科學雜誌 內容豐富,涵蓋廣泛,在學習任務不算繁重的情況下,這門課程帶我穿越一個又一個時代,認識了一個又一個偉人,學習這門課程的確是一種精神享受。自然科學史不僅是改造世界的潛在力量也是人類精神世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寶貴資源 。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是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主線,是自然科學上的教育基石,它蘊含着巨大的教育價值是有待開發的教育資源自然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規律的科學,它根據歷史的事實通過科學發展歷史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過程來總結分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從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帶來了三次重大突 破,從而 推 動了自然課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自然科學講座心得體會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世界和包括人得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地各門科學的總稱。認識的對象時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類另行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 規 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 的現象和過程爲在社會實踐中 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的規律開闢各種可能的途徑。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 在於尋找自然現象的來因。

科學的發展並不是憑空進行的,而是必須以已有科學成果爲發展的起點,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的發展爲力學的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比較完善狀況有促進了哲學的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因爲從人類的認識規律上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簡單到複雜,認識機械運動是科學認識的第一任務,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級複雜運動都簡單類比爲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是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他們認爲,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有時間上的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歷史,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的繞着不變的太陽天運行,由於當時人們不理解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有歸結於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在這是又回到神學之中。

總之,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最後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啓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裏經驗的方法就不在用了,理性思維就是在這一時期所運用的,理性思維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提出假說進而建立理論或理論體系,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理論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的形式出現的,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在開始時並沒有得到人們 的重視,直到19世紀,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辯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而上學的鐘表。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化高速化發展的趨勢和特徵日益明顯,我們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的危機和挑戰,我們只要不斷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科學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自然科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2]

從剛進入大學到而今大學四年生活即將結束。此間聽了很多場的講座,現在就聽過的人文與科技講座談談自己心得。

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互聯繫着的領域,它們代表着人類探索研究自然的兩個方面的成就,同時也代表着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爲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主體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爲評判一切的標準,作爲一切行爲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爲規範的總稱。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的活力。科學精神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僞科學的手段去解釋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藝術精神,亦即詩意的精神。這種精神以想象爲其主要特點。它並不是要真實的反映現實,而是在脫離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意識活動。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發展,主張每個人都應當是有個性的,在此意義上常常發展爲個人主義。多元精神堅持價值和意義的多樣性,反對統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恆價值的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狀況、不計較當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質利益得失而爲信仰、目標或價值而獻身的傾向,具有非理

性的特點。科學精神,是一種實證精神,是屬於理性思維的範疇。理性的本質就是符合邏輯和規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而科學最嚴格地體現了這一點。科學必須成體系,必須具有嚴格的邏輯自恰性,必須精確等等,這些都是理性特徵的體現。

在進行高等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結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學精神培養,努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概念、新體系、新方法。學生科學觀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爲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統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爲止這個領域裏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人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但人們也被它禁錮了思想,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 架。專業人士樂於重複有限的科學事實,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膽假設和艱辛論證,從而導致沒有創造性的科學追求。有些中國學生去美國後,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遠比那裏的同齡人多,就因爲教科書灌輸式的學習模式。但是,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體驗,沒有無數試錯性的遊戲,沒有個人化的即興探索,獨立工作、探索創新的能力遠不及別人。

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培養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我們要培養學生反對知識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主義、教科書主義,建立爲求知而求知,爲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對科學對理論敢懷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態度,而不是對科學頂禮膜拜,奉之爲遵守客觀規律的迷信。

要克服教科書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從課程教學本身着手,課程設置應當適當社會需求;上課應當有更多的對話,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學科歷史,多一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多一些問題,包括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課程之外着手,學校不僅是上課的地方,還是自修、研究、對話、交流、遊戲、實踐的園地。

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擴散和推廣,也是文化的創造和再生。科學精神立足於特定的哲學、信念,並依託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專業研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科學創造力的源泉在於廣泛的文化修養,其中主要是人文修養,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任何學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階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終的狀態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學的每一重大發展都與非科學的滋養有關。哲學構成各種文化形式、各門學科內在的思想基石。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是戰勝“科學迷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然選擇。作爲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更要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須明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

過程中注重科學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科學精神、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