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國學講座心得體會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國學照亮孩子的天空》大型家庭教育公益報告會,聽取了王斌老師的近三小時的講座,內容真實生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讓我們很多的家長受益匪淺。從孩子的早期人格優化教育到孩子的專注力、記憶力的提升及語言表達、識字、閱讀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孩子的性格改變,好習慣的形成。講座由淺入深,易於領會,使我們家長能在實際的生活教育中,掌握較爲系統的教育模式。在今後對孩子的日常教育過程中能夠起到好的作用。

聽國學講座心得體會

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爲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爲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孩子樹立遠大志向,先教育孩子做人,再教育孩子做事,在教的過程中講求方法起好孩子的引導作用和榜樣作用讓孩子在有良好影響環境的教育下茁壯成長。

聽國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2]

在當今這個日益浮躁的社會中,我們深入開展“學國學、思先賢、樹正氣、揚美德”活動是非常及時、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讀《國學》,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啓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說要對照一下我們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們的心地是不是夠善良,我們有哪些是君子行爲,又有哪些是小人之舉,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怎樣……我們要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夠盪滌內心深處的污垢,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智慧可以改變命運,因此,經常學習新知識,溫習老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快的事情,我們要養成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人生困頓,皆因不學無術,其實學習和實踐就構成了人生的兩大主題。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修煉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學習修煉。 從求學、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聖人,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學習中提高,良好道德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自我約束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統一,已經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此所謂“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處時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也使我們懂得了偉大來自於平凡的道理。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更應該加強學習,要多讀書,讀好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要在廣泛涉

獵各種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學好相關知識,如管理理論、經濟理論等,同時還要學習文學、歷史政治、哲學等知識,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素質,增強自己的能力,在面對紛亂複雜的`世界有一種清醒的認識。通常一個人做錯了事有兩種:一種是明知故犯,如盜竊、搶劫、貪污等行爲,一種是無知違犯,他自己說錯了,做錯了卻不知道,正如我們經常大聲唸錯別字一樣,他不以爲自己在錯。怎樣減少出錯,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從書本中學習,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國學很簡單,就象邁開自己的腿一樣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學問雖簡單,確貴在堅持,要有信心,確信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我國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傳世名篇,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爲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聽國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3]

10月12日,觀看了國學應用大師翟鴻燊教授的講座,通過這次學習,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塊因爲太乾燥所以有些輕飄且略顯浮躁的海綿,慢慢的溫暖溼潤了,有了份量和重心,同時也有了工作的方向。結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實際,我主要的體會是:聽國學講座,塑企業之魂,造團隊之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的國人收穫了太多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物質財富,卻迷失了很多五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一些人,擁有億萬財富,卻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一些人,爲了金錢,不再秉承“言忠信、行篤敬”一樣的忠誠;當面對誘-惑時,很容易想起一句詩“樹欲靜而風不止”,卻很少有人回憶這句詩的下一句--“子欲養而親不待”; 當面對競爭時,幾人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心胸。

泱泱大中國曾一度被“韓流”籠罩,這個韓,是指韓國。“韓流”是指韓劇、韓星、韓服等來自韓國的文化,通過韓劇,我們感受到的是小小的韓國一直延續着民族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它傳遞着溫情,迷戀韓劇的大多是80後的年輕人,溫情的魅力折服了我們要報以無限希望的年輕一代。近幾年來,我們也從各種媒體上感受到了濃濃的國學氛圍,于丹、李叔同、易中天、馬未都等教授、大師們在託鉢佈道。 1

看國學應用大師翟鴻燊教授的講座,是市局黨組爲與會人員準備的一份國學大餐,它滋養了我們幾近乾渴的身心。

人的生命很短暫,但它因愛而存在,也因爲愛與被愛而有價值。人生是用來享受愛的,不是爲了積聚財富而消耗殆盡的。用“三槍拍案驚奇”這部電影的片尾曲中的一句歌詞來詮釋生命也許很恰當:你我都是這條路上匆匆的過客,可是留下的絕對不是寂寞。這次學習給每一位與會人員帶來的精神震撼,以及我們已經根植於心的“平常心”文化,就是翟教授的幾堂課裏都講到的“魂”,有了這種“魂”纔能有“劍鋒所指,所向披靡”的“魄”。我也曾在通用前總裁韋爾奇的自傳裏讀過這樣的論述:一個企業是否能夠長盛不衰,關鍵在企業的精神(即企業文化,也即團隊魂魄)。一個企業的辦公樓或招牌可能隨時更改,但只要員工沒有散,企業一樣可以延續,因爲企業精神可以靠員工代代流傳。讓基業長青的是“精神”和“魂魄”,而企業的領導人無疑就是企業裏的精神領袖,作爲XX菸草的一員,我會把這種“魂魄”一直傳遞下去。

2

聽國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4]

對於國學的真正瞭解是從上了黃世坦教授的國學講座開始的,以前只知道國學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對它沒有多少的瞭解,也沒有將它聯繫到平時的各個方面,不過現在知道了國學有多麼博大精深了!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國學講座這門課的學習,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新的體會和理解。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爲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以後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另外,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學好國學,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高翻學翻譯的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你很難想象,一個連自己國家文化都不瞭解或知其甚少者,又怎能去學好另一國家的語言?又怎能做好這兩種語言間的翻譯工作?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在與人打交道時,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他人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是孝道及感恩的重要。作爲中華兒女,我們更不能缺少孝道了,孝道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存在與我們周圍的各個方面的。子曰:“子欲養而親不待”,一個人心在哪裏,時間纔會在那裏。我們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即,父母恩,師生恩,國土恩,衆人恩。爲什麼要報父母之恩?

那叫生之恩,養之恩。生育養育之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沒有父母,我們就不會長不大,多麼大的恩德;爲什麼要報教育之恩?因爲沒有教育,我們就不會認字,沒有教育,我們就沒有知識,沒有智慧。但是我們想想:從小到大,這些人有哪個人,吃過我們一塊糖;哪個人吃過我們一塊點心。爲什麼要報國土之恩?因爲文化傳播可以沒有國界,但是企業家,科學家必須有祖國; 最後度一切衆生,爲民生立命,爲天地立心。所以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天天把祖國,比喻成母親;把黨比如成母親,把黃河叫母親河,我們把山河比喻成母親,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老子把道德經比喻成母親。一個人連孝道都沒有,沒有愛心的人,他如何去愛國家,愛黨,愛他自己,愛他的工作呢!汶川地震後世界才知道,爲什麼我們的官員叫父母官,爲什麼我們的軍隊叫子弟兵。我們要時刻對這些最可愛的人心存感恩之心。

身爲當代一名大學生,我爲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我爲中國有着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而自豪。在我看來,學好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份神聖的責任,更是我們語言類學生的光榮使命。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穩步進行中,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崇高理想之實現指日可待,那就讓我們一起爲民族之復興添磚加瓦,爲中華之崛起貢獻力量吧!

西安外國語大學 高級翻譯學院

2015-6-29

聽國學講座心得體會 [篇5]

自我來到鍾英國小之後,學校提倡的國學立校,時時刻刻都非常重視國學的培養,把國學貫穿於整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在學校掀起了陣陣的國學風,在學校國學事蹟隨處可見,在學校工作近一年的時間裏,我已覺得認識了國學,可是通過金改平教授的國學專題講座之後我又有了新的體會.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張下,讓我們國人收穫了太多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物質財富,卻迷失了很多五千年沉澱下來的傳統文化,甚至有的人已經忘本,把中國人的“德”已經遠拋腦後,只是盲目的追求時髦和物質,把自己真正的靈魂忘卻,然而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越來越多的不知何爲德,何爲孝。當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然而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德行的教育才應該放在人生教育的首位,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東西,對於做人,對於成才,都非常有益。中華民族“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的稱號,不是現代人爭來的,而是中國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質文明換來的,這一點,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稱讚,也是世界對我們這個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國人正在敗壞這一稱號,許多西方國家對中國人的印象是低素質,沒教養!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隨着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們的道德水平卻在下降——見義勇爲少了,看熱鬧的多了。

失信現象比比皆是,人與人之間人爲地罩起了一道心靈阻隔的“安全屏障”。

現在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獨生子女,即使父母不慣着,也往往自己慣自己,再加上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幾乎個個都以自我爲中心,希望別人都圍着自己轉;要求於人甚多,要求於己甚少;無寬容心,不饒恕人;精神空虛,沒有支柱;行爲隨意,任意妄爲;不講公德,滿身痞子氣等等。這些方面,幾乎每位老師都有感觸,常常搖頭嘆息,牢騷滿腹。這樣的學生,無疑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難處。把學生培養成爲社會主義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加強國學教育應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歷史使命和重要形式。因此我們學校要用國學來立校,開設了國學教育科目,通過國學故事和國學的經典來感化孩子,讓孩子把中國的傳統美德繼續發揚下去,讓他們學會做人的道理,學會用“德”的眼觀去看待一切事物,從小用“德”去淨化他們的心靈。

古爲今用,是我們學習國學的目的,是讓我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總之,國學教育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並且要通過具體的活動形式來進行,而是要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人心,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漸養成;才能讓學生在深刻地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紮下中華傳統文化之根,進而引導學生自覺地、終身地學習,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