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4篇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4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1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爲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爲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爲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工作總結《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爲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我在希望中成長》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父母、老師對少年兒童的無限希望;又如:《世界科技的今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科技用品,以及這些科技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科技產品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認識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纔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2

本學期來,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係。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瞭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4、瞭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責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瞭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爲,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並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爲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

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爲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20xx.6.23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3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教學中,在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理論指導下,不時實踐與探索,發揮我的發明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認真學習課程規範,掌握教材實質,通過培訓,用理論空虛自身的頭腦。一學期來,依照課程特點我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一、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級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加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二、培養學生愛家鄉、愛學校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維護家鄉的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保護公物的好市民。通過對學校的瞭解,更關心自身的學校,給學校提建議,設計未來的學校等,培養學生把自身的學校建設得更好的情感。

三、培養學生自信的好品質

在教學中讓學生列出自身的優點,通過給自身設計名片等環節讓學生正確認識自身,正視自身的優點,對自身有信心。

四、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他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實施措施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學生,和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協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身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維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爲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和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發明性的考慮,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六、評價方法

1我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爲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沛推薦的基礎上,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缺乏,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引導和協助學生對自身在學習中的表示與效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規範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協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教學效果良好。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4

擔任國小低段數學教學好幾年了,突然轉科任教《品德與社會》,一開始,還有些不適應,單單學習教材就用了整整半月。雖然是一門不甚重要的副科,但卻肩負着引導孩子們認識社會並促進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任,自然不能小窺。

開學初,用了足足半月的時間,將三、四兩冊課本認真的研讀了2遍,理清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品德與社會》,顧名思義,就是一門教授學生認識社會、提高品德的一門學科。

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學習,我發現,該套教材在整體構建上,不僅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領域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有機整合,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方方面面的社會常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針對教材提供的各種場景、內容、主題,我在教學中都儘可能的通過引導學生真實的生活實例與之聯繫,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境中,通過體驗、辨析、感悟等,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爲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我的優點和不足》一課時,我通過故事《小樹》,引發學生對自身、他人的閃光點進行思考,並開展“小小辯論會——開玩笑、管閒事是優點還是不足?”,幫助學生自我剖析,瞭解自己、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通過本課的教學,既教育引導學生要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也教育學生要有意識地發揚自己的優點,克服不足。

在教學四年級《購物的學問》時,課前先鼓勵學生分組到身邊的購物場所去看一看,做一次關於商品價格變化的社會調查。課中,運用講授、討論等形式教授學生購買商品的方法、竅門。並開展角色扮演(商販和顧客),來體驗購物的過程等。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性很強。這次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勇於實踐,增加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通過觀察活動,瞭解、認識商品的各項信息,懂得他們的重要性,初步具備了合理購物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意識以及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等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教育學生在購物講價時要注意技巧,禮貌購物,同時滲透了誠實待人、文明禮貌等思想品德教育。

人是一刻也離不開社會的,再過十幾二十年,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會成爲社會中實實在在在的重要成員,他們將是社會的主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作爲品德與社會的任課教師,我肩負有讓孩子們瞭解社會,學會適應社會的重要責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組織多種的教學活動,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孩子有一雙觀察社會的眼睛;通過小討論、辯論會、“角色扮演”、課外閱讀等活動,引導他們在課堂中體驗社會活動,教會孩子們與人相處、正確處事的方法,幫助他們瞭解更多的、方方面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