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減負學習材料-國小學校工作總結

對老師來講,‘減負’不是提倡‘放羊’式的教學,而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增大啓發力度,使學生學得更主動、更活潑;‘減負’也是不取消考試,而是要求改革考試的內容與方法,使考試不再變成‘學生的敵人’;‘減負’不是不佈置課外作業,而是要制止繁瑣重複的、對學生進行機械訓練的題海。課本上安排的作業,不但不能減,而且要按要求完成。” “怎樣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怎樣科學地、適度地運用好考試、作業這些手段,保證教學質量?這纔是‘減負’的實質內容。

國小數學減負學習材料-國小學校工作總結

一、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

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原因。皮亞傑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對於國小生來說,一開始就要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使他們喜歡學習,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創設情境激趣,利用媒體激趣,討論交流激趣,動手操作激趣,啓發誘導激趣等等。如在課堂的教學設計時,可以考慮到趣味性,使學生產生興趣,從而積極地去探索、去發現、去討論、去解決、去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課開始到課結束都帶有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

二、多鼓勵多信任,讓學生樹立信心。

信心是人的半個生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是教師不可推卸的一項工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做到個別對待。我主張對學生分層要求,從學生的自我出發,都相信自己在進步。兒童所憎恨的教師是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從他那裏得到表揚和承認的那些教師。因此,我隨時隨地都注意及時鼓勵學生,承認學生,相信學生。

他們最大的需求就是希望與別人溝通與傾訴。減負有了時間,最急需的是教師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學生平坐在一起,廣開言路,童言無忌,想說什麼說什麼。通過學生說,教師瞭解他們思想、觀點、心態、情感、需求。通過教師耐心的說,把做人的原則,把激勵,把鼓舞,不知不覺地傳達給學生。把教育溶於溝通之中。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教師的知識,人品,愛心,把師生的心凝聚在一起。把教師威信建立在交流之中。形成有困難找教師出主意,有疑惑找教師指點,有成功找教師分享快樂,有挫折找教師傾訴衷腸。教師成爲學生最可信賴的朋友,學校成爲學生不願離開的場所。

三、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振作精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是處於同一水平狀態的。到後半節課,學生的學習情緒逐步低落,出現低谷。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適時地進行調節。調節情緒的方法很多,諸如做一個練習(形式不同),互講等。調節情緒的目的在於及時消除學習疲勞,振作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減負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外作業的設計

負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再大的量也不是負擔,如果你不感興趣的話,再小的量也是一個負擔。減負中規定國小中高段年級課外作業不超過30分,這樣一算,數學課外作業最多隻有15分鐘可以佈置。如何做到減負不減質,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完成課外作業呢?我認爲關鍵是老師如何精心設計課外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本人在實際教學中對課外作業設計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十性:

1、 趣味性:內容新穎,形式多樣,誘發興趣。

2、 針對性:把握重點針對難點,有的放矢。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不重複,有梯度。

3、 階梯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提高。

4、 靈活性: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正向、逆向思維,要求寫解題計劃,應用題改 編。

5、 對比性:加強聯繫比較異同,突出本質。與例題類似的基礎性作業,拓展題。

6、 變式性:條件變化結論發散,觸類旁通,應用題改編,條件重組。

7、 實際性:面向全體照顧個別,難易適中。可設計A、B、C三類作業A必做,B、C選做。

8、 實踐性:聯繫實際手腦並用,培養能力。此項爲綜合實踐課作業,包括資料蒐集、小組交流合作,彙報,集體評價。

9、 綜合性:新舊聯繫知識技能,綜合檢測。重點放在新舊單元轉換,或複習課,考察對概念間的靈活運用能力。

10、 創造性:激發思考啓迪思維,發展智能。採用鼓勵性評價,發現優點,並提出更高要求。

二、設計生活性的課外作業,讓學生成爲知識的實踐者

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因此,在課外作業設計時,課外作業設計的根本是讓學生能品嚐學習的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新課標》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生活性的課外作業設計要精練。

1、精煉在數量上。作業設計量要少而精,避免機械重複的作業。

通過一道綜合題(做一個高10釐米,容積是785立方厘米的圓柱容器),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和數學關係建立起聯繫。讓學生明白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關數學知識的內容,數學來自於生活,反過來,綜合題目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有興趣做,效率就會高。

2、精煉在內容上。作業設計內容要幾經思考,應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題目,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儘量避免煩瑣的運算。(如單元教學完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梳理本單元知識。)

三、設計靈活型課外作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者

國小生好奇性強,富有挑戰性,但持久性短,他們反感機械單一的課外作業,產生消極應付的心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的設計要靈活多樣。

1、“活”在自選上。

課外作業的設計要體現“以人爲本”的思想,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身心發展不平衡和個別差異,這直接導致了人的個性能力的層次差異。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基礎自由選擇作業,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例如讓孩子每週都做一道自己拿手的難題,條件是必須是自己會做的,而且要能準確、清晰地說出解題思路。然後在“每週一題”這個數學活動課中,指導學生輪流從“我自己的作業”中選出一題考考老師和同學,交流解題方法和技巧。一開始,只有少數尖子生能大膽說出解題方法,對這些學生的每一次精彩作業以多種形式予以肯定。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力。及時評價,讓成功感及時地滲入學生心靈,讓學生都能充滿興趣地、充滿信心地迎接下一次成功。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大大增強了學生挑戰難題的熱情,甚至一到下課幾個小腦袋就主動湊在一起探討難題,從而使班上形成一種積極的探究式學習氛圍。

2、“活”在分層上。

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而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與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根據各層面學生學習上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的課外作業,應儘可能照顧這種差異,不能“一刀切”,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在作業的提供上,可以爲學生提供作業“套餐”,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減少統一性,增加選擇性與彈性。這樣設計會對各種水平的學生都有所得,有所進步。

例如:學習分數應用題後,佈置的作業是:“6.1班男生20人,---------,女生有多少人?”。此作業題,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補充不同的條件。作業不強求一致,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與能力來主動作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再達到不同要求中共同獲得成功的體驗。

3、“活”在開放上。

設計課外作業的題型應是階梯性的。可分爲必做題淺顯,選做題靈活,附加題偏難,設計時應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作業設計,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創造性與批判性,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在“多種解法”或“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留給學生創新、發現的.餘地,並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廣泛獲取數學信息,則可拓寬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培養學生多樣化的解題策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而積極探索並實施多樣化的數學作業形式是一個重要切入口。讓我們逐步將“作業佈置”轉向“作業設計”,在作業內容與形式上改革和創新,進而逐步實現國小數學作業方式的多樣化,讓更多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爲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培養他們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課外作業練習中解脫出來。

三、設計探索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爲問題的探索者

1、觀察作業。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可佈置這樣的作業:請你在家觀察一些蝴蝶、天安門等平面圖形的形狀,有什麼發現?

2、調查作業。如:數學活動課“節約用水”教學後,可讓學生調查家裏或學校每月的用水情況,根據調查的結果,寫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議書。

3、實驗作業。如: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後,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家中消毒液的說明書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藥水給廚房用品消毒。

4、小課題探究作業。如:學習“比例尺”後,要求學生對自己家裏的客廳製作一個平面圖,並思考:你認爲這客廳的設計和擺設合理嗎?你有什麼改進的措施?爲什麼?

四、設計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爲實踐的成功者

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爲此,在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爲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爲實踐的成功者。

五、設計自主性作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者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作業的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儘可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讓學生真正成爲一個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六、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成爲應用的創新者

如:學習了“百分數應用題”後,可設計這樣的題目:一個家庭去某地旅遊,甲旅行社的收費標準是:如果買3張全票,則其餘人按半價優惠;乙旅行社的收費標準是:家庭旅遊算團體票,按原價的80%優惠,這兩家旅行社的原價均爲每人1000元。

(1) 如果你家去,你準備選擇哪家旅行社呢?

(2) 看到這些信息後,你對其他家庭去旅遊有什麼建議呢?

減負增效 ──談課堂作業的當堂完成

“課堂作業”顧名思義課堂中完成、並得以反饋的作業,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數學課堂,作業不能做到當堂完成當場反饋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師把課堂作業變成課外作業,剝奪了學生活動時間的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事倍功半直接影響教學效率的提高。

存在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老師。有些教師認爲,教師課堂講授時間與教學效果成正比,認爲教師課堂講,學生課外練,既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又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外時間。因此不惜擠掉學生獨立作業與反饋的時間,用於講授,認爲這樣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績。殊不知學生構建新的認知結構,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均離不開自身的獨立活動,單靠教師講授和師生共同活動,充其量只能使學生“懂”,而達不到“會”。

更有些教師認爲儘早把書本教完,儘早開始總複習效果較好,因此,他們砍掉學生課堂作業與反饋的時間用於敢進度。應試教育觀念指導下,強抓分數的教學嚴重違反了信息接受原理與學生認知規律,結果適得其反,不利於學生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形成和認知結構的構建。

課堂獨立作業是學生課堂獨立作業的一項重要活動,它一方面能促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學生對新知識應用上的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共同活動,必能獲得一定成效,這些成效若得到及時反饋,就能成爲進一步調整教與學的新信息。對學生來說,及時瞭解學習的結果,可以很快得獲得矯正性信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的、恰當的評價,是一種很重要的反饋形式,是推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教師要充分估計學生每次聯繫中困難出現的情況,在教學時,還要不斷從學生的練習中,及時,全面的獲得反饋信息,調整教學進程,促進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當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幫助和指導下解決問題後,教師就應該對他們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教師的評價特別是對學生個體的評價,應使學生生產一種“學習成功”的情緒體驗,這有助於學生形成“樂學”的心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使用的“個性色彩”語言,應是幫助學生對自己爲什麼能夠取得練習成果進行合理歸因。實踐證明,有歸因的評價要比那種“公式化語言”評價更有效,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信心十足,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