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研修學結

新課程遠程研修學習以來,回首這段學習經歷,雖然又忙又累,但心裏感到無比的充實。下面我就本次研修學習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化學研修學結

一、面臨新的挑戰

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主體是教師,新課程的實施需要通過教師的努力來實現,教師行爲變化的速度和程度,決定着新課程的進程和成敗,因此,新課程爲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作爲教師,必須努力完善心理素質以面向課程改革,適應課程改革的步伐。反省自己的心理,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在教育學生時缺乏耐心,特別是對問題學生在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反覆不予理解、缺乏耐心,關愛不夠;工作積極性不夠高,在鑽研業務上缺乏鍥而不捨的勁頭等等。今後,我將努力改掉這些不足,力爭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二、要善於對學生進行心理調節

衛生部調查研究表明,因爲學習壓力大和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多的問題。有些中國小生性格扭曲變形,離家出走,自殺等社會悲劇的日益增多,使人們對教師產生了擔當學生心理醫生的角色期待。很多問題生的行爲等問題,並非是思想道德的問題,大多是心理因素所致。因此,教師必須擔負起心理醫生的使命,注意調節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學校與生活中。教師要當好這一角色,必須做到:①多閱讀些心理學的書籍,瞭解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症狀。②要多些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特別是對於問題生,更要在學校和生活中加以關注,及時發現其不良情緒,並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消除心理疾患,使孩子們健康茁壯成長。

三、要轉變教學觀念

1、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學生吸收了多少知識,不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經過培訓學習後,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着主導的作用,而不是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去搜集材料,分析材料,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回顧本人平時的課堂教學,學生由於總是不敢在課堂上提問題,我也順水推舟,採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直到學習《怎樣上好一堂課》這一模塊後,我才真正的意識到自己的認識上的膚淺。“問題意識”是新思想誕生的搖籃,是創新精神的萌芽。宋代學者陸九淵說得好“爲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學生沒有問題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就不會去思索,就不會有所創新。因此,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大膽質疑的精神,引導學生能多角度、多層面地去思考出現的問題,能舉一反三,提出多種不同的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時應讓他們暢所欲言,相互研討,自己尋找答案,尋找規律。在教學中,可嘗試先讓學生對同一思路去解決,再引導學生用新的思路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讓學生能個別看到一般,從現象透視本質,從偶然中發現必然,從而使他們的思維變得靈活而富有創造性。

3、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在教學中,平時佈置作業,評價作業,總是以同一個標準來要求學生,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專家告訴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求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因爲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結果,同時也是教育的依據。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智力潛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有聰明的,有遲鈍的;有善於思考的,有善於記憶的;有開朗活潑的,有性格內向的;有意志堅強的,有性格懦弱的。在愛好上,有愛好跳舞的,有喜歡唱歌的;有愛好美術的,有喜歡文學的等。作爲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等,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培養。

4、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新課程改革強烈呼喚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個性。教師作爲教學活動中的首席,其獨特的個性對學生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塑造自己的教學個性。個性如何培養呢?專家告訴我們:①要讀書。古人云:腹中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氣質修養,使其散發出獨特的人性魅力。名師成長經歷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家都離不開學習。在工作之餘,勤奮讀書,廣泛涉獵各領域的知識,爲自己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②要善於吸收和改造。教師在教學中爲了解決問題,免不了要借鑑他人的東西(特別是名師的`教學模式),但很多人總是把名師的一套完整地搬到自己的教學中來。我也有過這樣的嘗試,但這好像是“東施效顰”,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應該在借鑑別人的經驗的基礎上,用審慎的目光去吸收,要看是否適合教師自身的特點,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要“照單全收”。③要結合自身的特點,揚長補短。教師教學個性的形成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長,不能全面發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短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強化發展自己的長處,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

5、在反思中成長 學習《怎樣上好一堂好課》後,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具備專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外,還需具備過硬的教學研究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藉助反思不斷探究和解決問題,掌握科學研究的本領。 教師反思就是把自己作爲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觀、教育行爲及教育效果,以便調整、改進和提升。反思是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就曾說過:“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尋根問底的精神,提高教學水平是不可思議的。”教師若能經常反思,把對教學實踐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並把點點滴滴的成功經驗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匯小溪成江河,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和教學個性。

化學研修學結 [篇2]

2012年的遠程研修即將落下帷幕,其中有苦有樂、有酸有甜,在此用幾個關鍵詞表達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

一、感謝:

首先,感謝江西省教育廳的領導給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提供了能夠和專家、教師面對面的機會,我是一名化學教師,平時接受培訓學習的機會不多,通過這種遠程研修的方式,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很大有幫助;

其次,感謝各位專家、各位指導老師在百忙中,對我的指導,使我受益匪淺,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有了較大的提高,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與優秀教師的差距,明確了自己尚需改進的地方。

最後,感謝各位學友們對我的支持,我們可能素昧平生,卻對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個人給我一點幫助,我把所有的評論合起來,就是對我的整體評價,在此表示深沉的謝意,真誠地給你道一聲辛苦了。

二、忙:

把我每天的學習過程向大家彙報一下:

上午看視頻、記筆記;

下午查資料、做作業:首先認真研讀每天所學專題的文字材料,找出重點,聯繫自己的教學實際,關注平時教學中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以便於在日後的工作中整改;然後做作業,提交作業;

晚上瀏覽新聞資訊、課程簡報,認真閱讀其他學友的作業等,並發表評論。

三、累:

由於每天長時間的看視頻、電腦,感覺眼睛很累,發脹、發澀、流淚、畏光,並且頸椎也很麻木,還有天氣太熱,食慾不振,感覺很疲憊。

四、收穫:

雖然又忙又累,但收穫還是最重要的,累,並收穫着。

通過專題的研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穫:

1、明確了化學反應原理模塊和有機化學基礎模塊教學的功能定位和教學特點、模塊深廣度的把握;

2、明晰了化學反應原理模塊和有機化學基礎模塊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一般解決策略;初步解決了化學反應原理模塊和有機化學基礎模塊中的部分學科問題。

3、瞭解了進行教材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並能嘗試用此思路和方法進行教材分析;瞭解瞭如何將教材分析轉化爲教學設計;體會到多元線索整合的教學設計策略。

4、瞭解了在認識化學反應過程中所蘊含的學科思想方法,瞭解到“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學科思想方法在有機物教學中的體現,尤其是解決了有機合成中 “逆合成思想的學科價值”等學科問題;瞭解到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時所應關注的問題及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一般思路。

5、瞭解到選題、命題中應注意的問題和基本程序;

6、體會到“以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在化學反應原理模塊和有機化學基礎模塊中的教學實現,體會到促進學生物質性質認識發展的探究活動的設計方法;

7、瞭解到反應原理模塊和有機化學基礎模塊複習課應注意的問題;

8、明確了相關內容從必修到選修的層級發展;體會到基於問題解決的備課模式。

六、反思

在以後的教學,要加強有效教學,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創新教學模式,“教”要以“學”的需要爲基點,課堂教學要變成“基於問題的解決”;

2、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爲出發點,把一切外在的影響因素轉化爲學生的內在需要和主動進取的動力,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積極思維、主動探索、主動發展的習慣;

3、 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質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和教師的質疑,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活動探究;

4、教師和學生要成爲學習的夥伴,協同投入對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交往、互動。

5、每一節課要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要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突出學科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有充足的認知收穫和科學感悟;要在“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下功夫,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充分調動“教”和“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既要重視有深度、有個性的合作交流,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思維品質,把每一堂課都變成充滿智慧挑戰的生命經歷。

課堂變,則教育變;課堂新,則教育新。

化學研修學結 [篇3]

通過這段時間的網絡研修,深感新課標下化學知識、教學方法、學生個人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化學知識與現代生活科技聯繫更加密切,教學理念要更新,由過去教知識改爲教學生學習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學方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靈活高效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新教材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新教材的編寫無論是從內容的呈現方式,還是頁面、視圖的設置上,都重視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不僅提供了許多“思考與交流”和“科學探究”等內容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究,還提供了豐富的與青少年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以及開闊學生視野的“科學視野”“資料卡片”和“科學史話”等閱讀內容。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化學學習活動的基礎。普通高中新課程,與傳統的高中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化學學科而言,新課程的化學課程目標是爲了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制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也發現了不少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下面談談在使用新教材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認真學習課程標準,轉變教育理念

化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主要體現在化學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這樣一個總目標上,全面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化學課程標準對教學要求、教學建議、教學評價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和要求。我們必須反覆研讀課程標準,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用以指導教學實踐。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很好地駕馭和使用新教材。

二、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要求

從必修模塊自身的編排體系來看,不再以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理論知識爲出發點,採用推理、演繹的方法學習化學,而改爲以物質分類的思想來整合教學內容,通過提供實驗事實、科學史話等感性材料,採用分析、歸納的方法獲得化學知識。因此,同樣的知識內容,在新、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學要求也不相同。如“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在必修模塊中是作爲化學反應的分類類型來介紹,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據分類標準進行類別判斷。至於各種情況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等知識都將在相應的選修模塊中進一步學習。

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應該保證所有的學生掌握好課程標準規定的最基本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完全可以也應該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對教學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識以及爲後續學習預留空間。但這種對教材內容的彈性增補,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補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學生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識首次出現時就要求學生一下子全部達到的。新課要求與模塊學習結束時的要求應該有所不同。比如物質的量、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這些重要的化學知識,在前兩章有了初步印象後,在後續所有單元學習中,必須反覆出現,反覆應用,在必修模塊全部結束時,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所以,在處理教學與考試的關係時,有些內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選教選考,有些則選教不考。根據教學需要而增補的內容一般可不作爲考試的範圍。

三、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

人教版必修模塊的教材中,幾乎每一章、每一節都有類似的初、高中知識銜接,教師如果不瞭解這些銜接點,容易導致學生知識的跳躍,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儘快熟悉國中新課程的知識體系的變化,處理好與國中化學課程的銜接,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知識。

新教材爲了更好地實現初高中的銜接,從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編排體系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變化。例如:教材把“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編爲第一章,以此作爲連接國中、高中化學的“紐帶”,突出化學實驗的基礎性。其中第1節在內容上以國中學習過的粗鹽提純作爲主要線索,複習溶解、過濾、蒸發等國中學習過的基本操作,同時又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交流與思考”欄目,要求學生通過討論,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除去粗鹽中含有的可溶性雜質

cacl2、mgcl2及硫酸鹽等,對過濾除雜操作進行深化。充分體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和螺旋上升。又如第二章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是中學化學的重點,許多教師受思維定勢影響,習慣於“深挖洞”,一步到位,總覺得少講了影響教學質量,因而補充許多內容,甚至包括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等高難度知識,這樣就嚴重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悖於教材改革的初衷,結果人爲造成學生一升入高中就產生對化學的畏懼心理。其實新教材科學地安排氧化還原知識是分階段、分層次的,到高三課程結束時,才能達到到位的要求。事實上“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國中是分別從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紹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但並沒有介紹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同時發生的,因此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並沒有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所以教材中以“思考與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列舉幾個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實例,用得氧、失氧的分類標準對這些反應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發現矛盾,最後得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同時發生的結論,從而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轉變學生過於依靠接受式學習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科學探究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達到提高全體公民整體素質的目的。在實施中,首先要對學習方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科學、合理地運用於課堂教學。

對學習方式的分解有多種主張,我認爲可以分爲獨立的接受學習、合作的接受學習、獨立的探究學習、合作的探究學習等幾種。任何學習任務,都可以選擇以上適當的學習方式去完成,例如技能訓練,可以用獨立接受學習方式爲主,輔之以合作接受的方式;又如實驗實踐,可以用合作接受的方式,也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任何學習方式,都可以歸類於以上某一類,例如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對“白馬非馬”論的辯論解決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和結果的問題。就是學生在運用合作接受學習的方式。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關注的大多是指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接受學習,用這種單一的學習方式去應對所有的學習內容,這不但可能浪費大量的個體潛能和羣體智慧資源,而且會限制學習者在創新層面和合作層面心智活動的完整性、豐富性與深刻性,會不同程度地降低學習效益。當前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組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要研究組合依據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的特徵,要防止全盤否定某些學習方式和片面地採用合作或探究的學習方式去對待所有的學習內容的做法。

新課程教學改革是豐富多彩的,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展開及研究,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貫徹新一輪課改的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目標,就能用好新教材,就能爲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