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端午節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糉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爲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爲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這樣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這樣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這樣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這樣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這樣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這樣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這樣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這樣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可這樣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之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這樣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3

說到夏天的節日,愛吃的朋友肯定會想到端午節啦,這裏我就給大家講講,我是如何過這個“糉子”節的。

“糉子”節嘛顧名思義離不開包糉子。我的阿婆可是包糉子的“高手”哦,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坐在阿婆旁邊做小幫手啦。阿婆首先要準備一盆熱水,把墨綠色的糉葉放進去,用刷子輕刷糉葉,等刷乾淨了,再將糉葉泡在一盆乾淨的清水裏。接着阿婆開始淘糯米,淘完的糯米放一邊瀝乾水分。接下來就要調製餡料啦,阿婆精心準備了一碗純瘦肉,一碗不帶皮的白花花的肥肉,然後用醬油、黃酒、紅糖及少許鹽把這些肉拌勻,靜待幾個小時候,這些浸泡了肉的湯汁又會被阿婆倒進糯米中拌勻,雪白的米粒瞬時變成了顆顆明潤的黑珍珠。

萬事俱備,要正式包糉子咯。

阿婆左手拿兩片糉葉,熟練地捲成冰淇淋脆皮的樣子,上面留出一段糉葉,右手拿着勺子,舀一勺“黑珍珠”進去,然後夾一塊瘦肉,一塊肥肉,接着又神祕的塞進去一塊黃黃的東西,又舀一勺了糯米蓋上,壓實,將之前留出的一段糉葉掀下來,包好。“阿婆,你剛剛放進去的黃色的是什麼?”我有點摸不着頭腦。“哈哈,不告訴你,等你吃的時候就知道啦!”阿婆故作神祕。“好吧阿婆,那你快點包哦。”我無奈又有點心急。阿婆讓我幫忙拿了一卷她夠不着的白棉線,我好奇了“阿婆,這是幹嘛用的'?”阿婆笑眯眯說“這是棉線,捆糉子的,防止糉子煮的時候散掉呀。”然後阿婆嘴巴咬着那根白棉線,沿着糉子一圈一圈的捆緊,打結,剪斷。放在事先準備好的高壓鍋內。“阿婆,好簡單!我也要報包糉子!“等不及阿婆答覆,我的糉葉就在小手裏做準備工作啦,可是糉葉在我手裏怎麼都不聽話,糯米放進去總是亂跑,要麼糉葉散了,要麼糯米灑了一地,要麼捆的時候連糉葉都破了,阿婆看見我的囧樣笑的前傾後仰,哎......我沒耐心了,還是端坐在小板凳上幫阿婆做小幫手吧。

不一會兒的時間,煤氣竈上的高壓鍋就開始“嗤嗤嗤......”的工作啦,滿屋子的香味讓人忍不住的咽口水,可憐的糉子就這樣被煮熟了。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個,小心翼翼的剝開糉葉,吹一吹,一口咬下去,瘦肉鮮香,肥肉潤潤,鹹鹹糯糯,好好吃,再一口,咬到了那個神祕的黃色的東西,鹹鹹沙沙的口感像極了大閘蟹的蟹黃,居然是鹹鴨蛋的黃哎,真是美味。

就這樣我過了一個神祕而又美味的”糉子”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4

臨近盛夏時節,在我的家鄉伊犁,河谷總以它極富層次感的面貌醉心於人。正當大片的薰衣草盛開時,我們也迎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一提及端午會讓你想到什麼?它不似清明微雨,滲透出緬懷故人的肅穆與情思;也不似中秋月圓,總是照亮遊子的漫漫歸途。它只是不緊不慢,出現在萬物生長麥浪翻滾的炎炎六月。在我所生活的邊城小鎮,當這個以紀念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的節日在龍舟前的鼓聲和碧波中浩瀚前行‘到達’這裏時,既無菖蒲艾葉在屋檐下的迎風飄擺,也無雄黃酒熱辣的餘味縈繞心間。然,它卻成了我們童年記憶裏最清涼的回憶。

既言清涼,自然無狂語,兒時無忌的我們自那一日伊始,便挽起褲管和衣袖,開始了潑水的狂歡。小城被縱橫交錯的溪流所環繞,它們源自天山融水,清冽又涼爽,成了我們歡慶這個節日最重要的‘工具’——我們完全把端午當成潑水節來過啦! 母親自那日在孩子背起書包上學堂前,便早早備下舊衣,這樣就算被哪個不安好心的傢伙潑了髒水也無礙,因爲知道自己的孩子免不了捲入一場‘浩劫’,索性就破罐子破摔。想想那時我的母親簡直可愛極了,現在依舊記得她目送的背影和話語的回聲——可記得打溼了的衣服儘早脫了,穿上揹包裏的乾衣服......

我們或拿着臉盆,條件好些的自備水槍,還有拿飲料瓶在蓋子上戳幾個洞,見了熟悉的身影便一溜煙似的衝上去,用力擠出一道長長的水線。而我的小心臟還沒走到校門口就提到了嗓子眼

兒,眼前的混戰已一發不可收拾,我儘量在混戰的人羣中努力抽身,可到了教室便再難逃無處可躲的水花了。他們從你能想到的所有角落噴涌而出,尤其第一股水灑在後背,那種直入心懷的刺激與透心涼,便將那僅有的矜持都踩在了腳下,渾身都着了魔似的狠命潑回去。迴盪在人羣裏的釋放和大笑,閃躲與偷襲,即便平日裏不怎麼搭話的同學,此時都熱烙起來,只是在無盡的歡顏裏擺脫課業的負累,因爲那一刻,只充盈着我們心裏最簡單的快樂。

每一年都逃不過班主任老師的怒目與責罰,卻每一年都甘心情願去擁抱那難得的.國小時光。等回過頭在看,我們竟忘了那些年正飛快地遠離我們,成了永遠無法交匯的夏日時光。

我們撿拾着過往時光的碎片,那些最美好的部分,或多或少都與不同的節日相關。而後的每一年,當熱騰騰的糉子擺在眼前時,它們或改變着味道——從最初的紅棗糯米演變成肉餡兒、紅豆餡兒甚至海鮮餡兒......而我總會想起那些年,想起我最親愛的同學們。

多少年過去,我仍舊最無法忘卻的端午時光,還是與‘潑水’有關的日子。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5

五月初五,汨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期望能夠報效國家,爲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此時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着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涌着向東流去,你的心隨着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此時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此時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情緒;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情緒!

汨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涌,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爲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爲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爲炎黃子孫的我們必須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糉子”此時一齊成爲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齊成爲中國的.傳說。爲了什麼呢?爲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國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此時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爲自我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可是我想你此刻明白你爲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必須會感到很欣慰。 我爲你而驕傲,又爲你而悲哀。驕傲的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此時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卻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這天,我們仍然過着這端午節,爲的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6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賽龍舟、插艾草、吃糉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今年我們迎來的,是第一個作爲法定節日的端午節,在汶川地震帶來的傷痛未止的時候,很有必要過好這個節日,藉端午節可以驅邪避疫的寓意,護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早日擺脫災害,永遠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還有着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節日的娛樂化程度不夠。中國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節日,都曾有過它狂歡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於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製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爲“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惜大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採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沒有上一輩的言傳身教。

由於紀念屈原說影響廣泛,使得端午節順理成章地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節”。但要想讓傳統節日在公衆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並賦予它可與現代生活融爲一體的活力,吸引全民參與。

很多人表示“端午節,不就是吃糉子紀念屈原嗎?”在端午節到來時,多數人在記憶中只剩下吃糉子,端午的一些習俗已經遠去。

“其實我們已對傳統節日習俗出現了集體失憶症。”民俗學家趙書說,端午節其實是一個大節日,節日內容繁多。原來過節的'時間是從五月七年級到初五,在少數地區還熱鬧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餅”和“玫瑰餅”;用葦葉包裹黃米小棗糉子;家家戶戶插艾蒿防瘟避災;身上配戴五彩絲線以祈福增壽;貼葫蘆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鬥百草”遊戲等。趙書認爲,民間習俗背後都有着深刻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今天的人們恰恰忽視了這些。

如何讓端午節煥發活力,不能簡單放假了事,應和相關的民俗組織一起,搭建營造節日氣氛、吸引羣衆參與的平臺。相關組織應圍繞所在城市特點,舉行一些羣體活動,比如賽龍舟,它成爲端午節最顯眼的標誌行爲,是因爲它具備豐富的娛樂性和參與性。時間上的充足,

象徵意義上的提醒,會喚醒更多人關於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不妨從今年開始,讓我們重新記憶端午節,讓它成爲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7

家鄉有許多節日,好多我早已淡忘了,家鄉的端午節作文900字。由始至終不會忘記的還是家鄉的端午,一想起它,內心一種油然而生的興奮,至今都仍然回味無窮,歷歷在目。至於它的源起,相信大家早就有所耳聞了。

端午,是一年之中必不可少的節日,據我們當地人說這天到大山上去遊玩,就能治百病,如果再吃些野果之類的東西那就“更勝一籌”了,家鄉的老人們把這一遊稱之爲“遊百病”。這一說雖說沒有科學道理,但當時在長輩們的“吹捧”下,天真無邪的我們始終深信不疑。依稀記得,小時候,在端午節這天,村裏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就會一大早不約而同地來到村口集合,浩浩蕩蕩的向渴慕已久的大山“進軍”。

這天,經過跋山涉水之後,迎來了陣陣的鳥語花香,蝴蝶在草叢間偏偏起舞,阿娜多姿,蜜蜂也毫不遜色,爲它伴奏,悅耳動聽,雖不能與金曲互相媲美,但這是原滋原味的天籟之音呀!好不令人醉生夢死。兒時的我們最喜愛不過的當然要算是在草叢間找野草莓了。野草莓它與市場上賣的草莓截然不同,它個兒不大,顏色也不一樣。雖說難找,可一番忙碌之後,各自都“碩果累累”,忙着帶回家好與父母一起分享,也暗自在心裏默默祝願他們健康長壽,作文900字《家鄉的端午節作文900字》。

不必說繁花似錦的百里杜鵑,更不必說景色迷人的黃果樹瀑布,單是家鄉的“人間仙境”就是許多人的心之所向。人間仙境是指神仙坡,它是家鄉人們在端午節時遊玩的地方。神仙坡地勢險要,海拔極高,山路斗折蛇行,盤曲而上,撥雲弄霧。必須用汗水澆灌你才能“一覽衆山小”。這兒最精彩不過的是異彩紛呈的文藝節目,這些節目大多是由苗族同胞們自編自演,他們多才多藝,以此來顯示家鄉的.地靈人傑。

如果這其中非要評個高低的話,當然是要算苗族滾山珠了,我應當怎樣來形容他呢?

假如我是一位詩人,我就要寫出行雲流水般的詩來描繪他們的變幻多姿的舞步;假如我是一位畫家,我會用各種色彩點染他們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飾;假如我是一位作曲家我會用動聽的音符來構成此起彼伏的音階傳達他們清脆的鈴聲;假如我

是一位雕刻家,我會在玉石上摸擬出他們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材,然而,我什麼也不是,我只能用貧乏的文字來描繪這驚人的奇葩,就像白居易所說:“珠??炫轉星宿搖,花蔓鬥龍蛇動”。

朋友,如果你願意到我的家鄉來,我會爲你作引導,如果你喜歡我家鄉的舞蹈,我會爲你作介紹,來吧!我遠方的朋友。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8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門前插艾葉、包糉子,熱熱鬧鬧賽龍舟、過端午。

今天是端午節,外婆一早就忙活起來了,她從菜場精心挑選了上等糯米和糉葉。一回到家就讓糯米痛痛快快地洗了個澡,糉葉也浸在盆裏美美地泡着澡。五花肉和紅棗呢,擠在盆中東看看,西望望。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外婆先把三張糉葉撈出來折成一個扇子形狀,然後又把“扇子”變成了一個“漏斗”,再把適量的糯米和五花肉填入“漏斗”,最後把糉葉卷好,繫上馬蓮繩。就這樣,一個糉子輕鬆包好了。我笨手笨腳試了好幾次,可是糉子寶寶一點也不聽話,反倒跟我開起了玩笑,一會兒是五花肉妹妹出來溜冰,一會兒是糯米寶寶出來散步。外婆看見了,笑着說:“我學包糉子時,也跟你一個樣,多包幾次就學會了,垚垚要加油了!”我試了一次又一次,終於包出了一個漂亮的糉子。巧手外婆一下子就包完了,她把糉子兩個兩個地綁在一起,放入高壓鍋中慢慢地煮起來。

終於等到糉子出鍋了,一掀開鍋蓋,廚房裏就香氣四溢,糉香糯米香滿屋子都是。我饞得直流口水,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個。剝開碧綠的糉葉,露出黃黃的糯米和紅紅的五花肉,香糯的滋味在舌尖翻騰着,非常好吃!我們一家圍在桌子前,一邊品嚐美味的.糉子,一邊看電視上的龍舟賽。媽媽笑盈盈地問:“你知道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的來歷嗎?”這可難不倒我,我胸有成竹地說:“吃糉子、賽龍舟都是爲了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他因遭陷害投江自盡,楚國老百姓怕江裏的大魚吃掉它,就把糉子投進江河餵魚。”媽媽聽了連連點頭,直豎大拇指。

還記得小時候,每年端午節外婆都會在我的手腕上繫上“五彩繩”,五彩繩是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編制而成,非常漂亮。外婆說這五彩繩要一直戴着,到了七月初七扔到天上去給牛郎織女做喜橋,好讓他們在一起呆的時間長一些。

在我們老家石浦,端午節那天,長輩們還會在小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臍上抹雄黃酒,給我們小孩戴上保佑安康的香囊,在家裏的角角落落噴上雄黃酒,以驅毒蟲,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我愛吃外婆包的香糯可口的糉子。那糉子,散發着愛的芬芳,凝聚着家的溫馨,是幸福的味道,是快樂的味道……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9

我一年裏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着什麼。過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着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糉子。這時,我纔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糉子,口水都忍不住要留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糉子就沒了影。

到了晚上,我們到爺爺家一起過端午。飯菜上完了,爺爺從櫃子裏拿出一瓶像是藥酒的什麼東西,還要我們每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笑着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的。”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裏想着:“這樣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麼。”

吃完飯,我們全家一起到大明湖去看龍舟。來到大明湖,發現有許多人在湖邊等着看龍舟比賽呢。我們找了一塊“絕佳”的

觀看場地,來觀看龍舟賽。只見參賽的龍舟一字排開,龍舟大約10米長,半米寬。龍舟上的人,有的在商量戰術配合,有的在做熱身。岸上的觀衆都爲哪條龍舟能奪冠猜測着。我看中了一條綠色的龍舟,這條龍舟上的人都很健壯,熱身做的也很充分。正想着,比賽就要開始了。

站在船上的發令員一聲槍響,幾十條龍舟像蛟龍一樣,在水中穿行着。那條綠色的龍舟處於第五名,船上的`擊鼓手奮力地吶喊着,激勵船員們奮力前行。我也吶喊着,用全部的熱情我支持的龍舟加油。觀衆們也都緊握雙手,期望自己支持的龍舟奪冠。我吶喊着,爲那條綠色龍舟加油。船員們彷彿聽到了我的加油,更加奮力地划着。只見綠色龍舟超越了另外兩支龍舟成爲了第三,這時,他們又超越了一條龍舟。我更加賣力的吶喊,希望他們能奪冠。綠色的龍舟已經於第一名齊頭並進了,這時距離終點還有50米,船員們奮力地劃,終於取得了第一名,這時綠色龍舟已經衝過了重點。“14號龍舟是冠軍”隨着裁判員的宣佈,全岸觀衆沸騰了。我也爲綠色龍舟的好表現歡呼。頓時,大明湖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大明湖,端午節雖然過去了,但它留給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0

中國有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其中,對學生黨而言,最特殊的便是端午節。

大學聯考,在端午節前;會考,在端午節後;期末考試也離它不遠。比如今年,連英語四六級考試都在端午假期的第一天。本該好好享受這假期,學生黨卻終究是逃不出命運的魔爪。

其實我有一個問題: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中華上下五千年,偉人不計其數,爲何單單紀念屈原?爲什麼不能多紀念些偉人?託他們的福我們還可以多放幾次假,這大恩大德絕對永記心間,一生難忘……

上網查了查資料,結果卻是出我意料: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日子。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盡,後來人們亦稱端午節作爲屈原的紀念日,除此之外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不是吧……”有那麼一瞬間,我感覺自己人生觀倒塌了,畢竟從小到大,我一直以爲這是爲了紀念屈原而“量身定製”的……而近代的史學家還不斷指出了這一說法的錯誤,因爲早在屈原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四百餘年的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留了南楚的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屈原在漢魏前期的端午節卻沒有留下隻言片語記載。

那麼,端午節到底有何而來?古老節日向來是傳承古老文化的載體,古老節日的由來與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相關。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分爲“二十八星宿”,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行星象,即蒼龍七宿。它的出沒週期與一年四時週期相一致,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高懸於正南中天,處在“正中”之位,喻事物處最盛狀態,乃大吉大利之天象。而“端”字本義爲“正”,“午”爲“中”,這讓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取名字的能力,當然這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端午節怎能少了吃糉子?輕輕剝開它“綠色外衣”,露出了裏面的糯米,接着,我像挖寶藏似的,一會兒吃到塊肉,一會兒是豌豆,一會兒是我不喜歡的蛋黃……一連吃了兩三個以後,我才終於放下了筷子,意猶未盡的感嘆道:“太爽了……”

現如今,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划龍舟甚至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節已經不僅僅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了,它還記錄着中華兒女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1

盤中的糉子經過機器的精心加工包裝,看起來十分可愛誘人,入口也很美味,可我的心中總是空落落的,望着桌旁空着的座位,口中的糉子便似嚼蠟一般,我的思緒便飄向故鄉,飄向兒時姥姥親手給我包的糉子,飄向遠在故鄉病牀上的姥姥。

從我有記憶起,家中就有一個習俗,每至端午節便全家團圓,由姥姥親自當主廚給我們包香噴噴的糉子吃,而其他人便給姥姥打下手。姥姥包的糉子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反而在我認爲還沒有外面買的糉子包的精細好看,可就是這樣,不知爲何,我只喜愛姥姥包的糉子,並覺得買的糉子總比姥姥自己包的少些什麼,只是知道愛吃,便要纏着姥姥多包些。

姥姥總是很寵我,無論我提什麼要求,她總是由着我,儘自己的一切努力做到。那時的我是那樣的任性與天真,我不愛吃包有棗子或者肉的糉子,覺得那樣太膩,卻惟獨偏愛那晶瑩可口的糯米,於是我便求着姥姥給我端午節包只有糯米的糉子,姥姥有些爲難的答應了,可年幼無知的我並不知道這隻有糯米的糉子有多麼難包,因爲沒餡或棗子在糉子底部擋着,糯米很容易漏出來。終於端午節來臨了,在我期盼的眼神中,姥姥端出了一盤獨屬於我的白糯米糉子,我急切的剝開糉葉,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姥姥連忙勸止道:“慢點吃、慢點吃,別燙着了!”在我吃糉子的時候,我感到姥姥的目光一直注視着我,是那樣的溫暖、慈祥。待我吃完後滿意的說道:“真好吃!”姥姥臉上的笑容就更加濃郁了,她竟像孩子一般高興地說“喜歡就好,我下次再給你包”,這時,姥姥髮髻間滲出的小水珠終於彙集成大滴的汗珠流了下來,她不在意地擦了擦,此時我的心中卻只有感動。

時光荏苒,我與父母搬到了北京,可姥姥還是獨自一人呆在老家,漸漸地,我們回家團圓的時間越來越少,我也再沒有與姥姥在端午節一同糉子。就這樣一年年過去,歲月在姥姥臉上留下一道道不可消除的痕跡,我長大了,可是姥姥卻一天天老去,身體一點一點不如從前,直到如今,臥在了病牀上,回到家鄉,看到兒時那一直健康慈祥的.姥姥,如今變的如此消瘦蒼老,我心中的酸澀便蔓延開來,眼淚奪眶而出。這時,長大的我已經懂得了姥姥包的糉子的奇特之處———那裏滿含着姥姥對家人的愛與祝福。

一陣鈴聲響起,將我思緒拉回到了現實中,我接起電話,原來是姥姥,我們祖孫倆聊了起來,聊到了糉子、端午、故鄉,也聊到了那兒時美好的回憶……

在這裏願姥姥可以早日康復,您的孫女在端午節最誠摯的祝願!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2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今年開始,端午節那天要放一天的假,這是讓很多過“洋節”的人返璞歸真過傳統節日的一種方式。端午節是星期天,是公曆6月8日,城裏會有很多鄉下人把艾和菖蒲背來賣給城裏崇尚端午節習俗的人們。到城裏生活後,以往的端午節,都要按照“端午”的習俗,一早到街上買艾和菖蒲回家懸掛或者插於門楣和中堂,以驅魔驅鬼,吃點早飯後,一家人找個地方去爬山遊百病,把一身的病遊掉,讓自己身體健康、快樂平安。

小時候過端午節,父母還要按照最傳統的習俗,兌雄黃酒來飲,之前就要購買一些獨圓蒜,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晚上,晚飯之後,用飲剩的雄黃酒來灌獨圓蒜,把灌了雄黃酒的獨圓蒜,用布包裹好,讓每個人都有一個,揣在上衣的荷包裏,以避邪驅瘟。這些都是小時候的記憶了,成年後回老家過端午節,父母會給我灌雄黃酒獨圓蒜的,我會放在上衣的荷包裏,揣到噴香乾癟也捨不得丟,那是父母給我的護身符啊。

端午節是忙碌的,因爲這個節日正是插秧的季節,小時候,我們不懂忙緊,還沒有到端午節,就要提前琢磨節日那天到哪裏去遊百病,實際是就是藉口不做事情,藉口出去玩,父母早知道我們的心事,對我們出去遊百病,從來沒有責怪。

農村的端午節,在我們老家沙家馬場那裏,既沒有賽龍舟的活動,也沒有其他慶典活動開展,而遊百病是傳統,應該說絕大部分都出去遊百病。當然,在城裏要懸掛和插的艾、菖蒲是到街上去買,去晚了還不一定買得到,而在老家,滿田坎都是,去挖幾兜,折幾株就行了,不像城裏顯得緊缺和珍貴。而城裏的端午節雖然熱烈,但和老家那裏的比,就是不熱鬧,氛圍也特別淡。因爲端午節要吃的糉子,老家那裏喊叫棕巴,這些都不用自己做,去買就行,吃的鹹蛋也一樣。至於喝雄黃酒,很多知識人士在各種媒體上說那會有損身體的.健康,所以,就很少有喝雄黃酒的習俗了。到了城裏生活的父母是比較頑固的,所以依然堅持他們對端午節過的習俗,一絲也不改。

父母的固守,有他們的理由,該不該固守呢?

也許就是我們不像父母那樣頑固而去固守那些本來就是健康而又是有紀念意義的節日習俗,甚至忘記了,去追求一些刺激的“洋節”風尚,所以韓國人才把本來就是我們的端午節申報爲他們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是抱石跳的汨羅江,以身殉職的,那汨羅江沒有在韓國啊,這麼多年弔祭屈原的習俗,怎麼就成了韓國人的了呢?這不能說不丟我們的臉啊,自己的東西,不珍惜,變成了別人的,我們如今要開展類似的活動沒有的專利,能怪韓國人嗎?

端午節真的來了,還有一天假期,我們該怎麼過呢?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3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是春光勝似春光,遼闊江天萬里霜。”眨眼間又到了肉香飄糉的時節了。此時,“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縈繞於我心頭。

放學後,我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推着自行車,看着車如流水人海如潮的街道,不經意間瞟了幾眼街道兩旁各大商店裏張貼的林林總總的傳單。偶一擡頭看見了湛藍天空中飛機劃過的弧線,長長的、彎彎的,還帶着悠悠的白雲。鼻尖不時地沁入幾陣幽幽的糉香。聞着糉香,看着大街上來來往往穿梭的人們,那掛滿微笑的臉、那陣陣爽朗的笑聲,思緒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從前——在那有山有水的小村莊裏,人們喜慶端午的情景。

記得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總會和姐姐們一起,背個小竹簍,到山上去摘箬葉。新鮮的箬葉一片片的洗淨,然後放在籃子裏等待着包香糉。家家戶戶的門前還會插上從田間地頭割來的艾草和菖蒲。清晨,在陣陣煙霧的籠罩下,村子裏處處散發着艾草和菖蒲的馨香。待到糉在鍋裏燜熟了之後,竈前臺後便瀰漫了箬竹葉和着大米的陣陣清香。每每這時,母親總會從百年老壇裏掏出用紅泥和黑灰包裹着的鹹鴨蛋來。等到母親用刷子刷的乾乾淨淨的時候便可以放到清水裏煮,煮熟了,母親還會挑出一些染上鮮紅的色。我特愛這種紅蛋,我一直認爲這種紅色是可以帶來好運的。因而我總是把它放到一個網裏拿着,靜靜地看着,嚥着口水,捨不得吃,偶爾還要和同村的.小孩比比賽賽,看看誰的蛋大,誰的好吃。贏了就會在朋友面前炫耀一番,然後,一起嬉戲玩笑着吃掉手中的蛋。那場景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時幼稚的表現,那時純真的年華,那時的端午節,如珍珠一樣,熠熠奪目

曾經也無數次的幻想,如果我離開了這個村子,離開了朝夕相處的親人,那會是怎樣一番感傷啊,我會有多麼的不捨與留戀啊!尤其是在這個時候“同是天涯淪落人”那些在外漂泊的遊子們,在外不知度過了多少個端午節,不知苦守了多少度閒愁,不知錯過了多少珍貴的年華。我想不管他們離開了多久,不管他們走咧多遠,在所有遊子的心中,那份最淳樸的鄉情是無法忘懷的。或許,此時,在世間的某個角落,正有一個人在聆聽着“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的細語吧。此時的我心裏有些許說不出是孤獨還是落寞的滋味,淡淡的,有點憂傷。我想着八千多日子這樣無聲地滴在時間的流裏,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一樣無影無蹤。想到這,我不由得加快腳步,此刻我要用文字來表達我內心的思念,執筆與紙,寫下濃濃的端午情願。

端午情願,心繫中國結,願天下人美滿幸福,願祖國的明天更加輝煌。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4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此時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可是在當時,此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之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此時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此時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5

我的思念是圓的。 咀嚼着這句樸實卻如月餅一般脣齒生香的詩句, ” 即便是在落雪的深 冬,心中那輪皎潔的中秋皓月也會悄然升起,帶來幾縷清幽,幾縷溫馨……

月啊,中秋佳節的守望者,幾千年來你不是一直都在夜空閃耀,寄託着人們的仰望與祝 願嗎?“月兒圓,人團圓” ,在瀰漫着茶香、果香和鄉土香氣的一個個中秋之夜,你不是早 已成爲了親情、團圓的代名詞了嗎?

因此,你不僅是佳節的守望者,也是傳承千年的濃濃親情的守望者啊! 月啊,不僅是中秋,在千年以來那些可銘記的日子裏,你不是一樣也在人們的心中散發 着柔光嗎?你不僅曾照耀過“千里共嬋娟”的子由、子瞻,不是也撫慰過佳節之夜“獨在異 鄉爲異客” 的王維嗎?汨羅江不息的波浪中, 你不是也曾爲詩人的命運而哭泣嗎?清明細雨 瀰漫的暮色中,你不是還在雲靄的背後爲早已離去的斷腸行人傷神嘆息嗎? 因此啊,你不僅是佳節的守望者,也是古老的傳統文化的守望者啊! 微笑的你, 如同古老中華文明的守護神。 親情, 文化, 如幽靜的月光脈脈地流淌過歷史, 1聯結起人心。夜色澄澈如許…… 只是,曾幾何時……

緊張的現代生活,讓人不覺淡忘了那一縷最美好的感情;少了團圓,少了掛念,更多的 是忙碌工作後自我表現麻痹放鬆的寶馬雕車,燈紅酒綠;世界的浪潮衝擊着,外文 HIP-HAP 歌詞倒背如流的年輕人卻不會吟詠中秋的文章; 月光被沒心沒肺的不夜燈火所黯淡, 聖誕節 的狂歡,情人節的軟語,佔據了本已缺少詩意的心靈,文化的月光照不進來;相形之下倒是 韓國,竟把我們的傳統的端午節申了他們的遺產…… 你哭了,月啊,燈火闌珊處你將自己遮擋在霧霾之中。你不願看到那一抹屬於中華文明、 屬於詩意、屬於親情、屬於文化的月光,消失在今天的繁華中…… 但是,幸好還有人仍然記得你啊,也還有人正逐漸記起。

月光並沒有消融啊,春節不一 直還是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嗎?清明、端午、中秋不也剛剛成爲法定假日嗎?月啊,微笑 吧,佳節的迴歸,不也正是詩意、親情、文化的開始迴歸,是人們對那一縷千年中華魂的`重 新重視的開始嗎? 只是,重返的佳節之月,會不會又被商品社會的娛樂風氣,物質享受所玷染,失去那一 份詩意的清新、親情的樸實和文化的純淨呢?…… 你不語,我只得自己尋找答案。月啊,我看到人們對傳統佳節設爲法定假日的決定大表 贊同;看到古老的佳節習俗又開始風靡;聽到文化的聲音又在人們的心中迴響;聽到人們又 在吟唱佳節之月的詩篇…… 你仍不語,微笑中充滿了希望。我看到你的清輝又開始在大地流淌,一如當時曾照子由 子瞻的千里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