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糉子的作文高中

大家包過糉子嗎?下文爲大家整理了包糉子的作文高中,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包糉子的作文高中

包糉子的作文高中篇一: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糉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包糉子的作文高中篇二:

在我的家鄉仙居,每年端午節都有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前夕,我來到外婆家,跟着外婆學包糉子。外婆早已準備好浸泡好的糯米和糉葉,鮮肉、板栗、豆沙等餡兒一字兒排開。只見外婆拿出兩張糉葉,上下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三角錐形。接着,外婆舀了一些糯米放在糉葉裏面,再用勺子把糯米均勻鋪開,往裏邊放上豆沙,再在上面鋪一層糯米,把餡裹在裏邊,把剩餘的一半糉葉包過來,折出個尖尖的棱角來。然後,外婆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幾圈,打上繩頭,就這樣一個邊上有棱有角、四四方方的糉子包好了。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外婆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住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經過幾次嘗試,我總算卷好了糉葉。接着,我學着外婆的樣子也往糉葉裏放糯米,擺好餡料,鋪好糯米。可是要把剩餘的糉葉包過來,似乎好難,不時有一些糯米爭先恐後地往下掉,我怎麼也不能把它包裹住。“太難包了!”我賭氣地把沒包好的糉子扔回到盆子裏面。外婆見了,笑呵呵地說:“其實,包糉子包的是耐心,要掌握技巧,最後這一蓋一折是最難的。要把糉葉捏緊些,用手壓着兩側,不要讓糯米溜出來。再跟邊角對齊折出一個尖角來,纔會好看。”我聽了,又重新包起來,糉葉還是散架了,糯米依舊調皮。可在外婆一遍遍地耐心地教導下,我包的糉子終於有點樣子了。雖然不好看,但那是我第一次包糉子!就這樣,我繼續學着包了幾個,儘管沒有外婆包得精緻,可總算會包了。

一個小時過後,屋裏瀰漫着糉子的清香。我一口氣吃了好幾個自己包的糉子,覺得這次糉子比以前好吃,因爲以前沒有親自學過、實踐過,這次我既學會了包糉子,又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必須要有誠心、細心和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