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會了包糉子的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學會了包糉子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學會了包糉子的作文

我學會了包糉子的作文1

“糉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端午節到了,按照中華民族的民風民俗,端午這一天,人們要包糉子、賽龍舟、掛艾草,猜燈謎等。今天,奶奶教我包糉子。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根據餡的不同,花樣也多:豆沙糉、鮮肉糉、八寶糉、紅棗糉、蛋黃糉、火腿糉等。

奶奶是包糉子的能手。瞧,她熟練地把兩片箬竹葉一扭,尖角“畚斗”的形狀就出來了。然後,她往“畚斗”裏裝米,又用手壓實,多餘的糉葉按下,做好蓋子,最後用繩子捆緊,三下五除以二就包好了一個糉子。

我看得入神了,也想學包糉子。我拿起一片箬竹葉,一扭,嗨,也成了一隻尖角畚斗!挺簡單的嘛!我得意洋洋地給奶奶看。“錯了!”奶奶放下手中的糉子說,“包糉子是有講究的,你看,這箬竹葉光滑的一面是正面,顏色綠一些;粗糙的一面是反面,顏色淺一些,柄莖突出。包糉子時,要正面朝裏,反面朝外。”奶奶一邊說一邊放慢速度給我做示範。

等我學着把尖角畚斗做好了,一勺一勺往裏面裝糯米,中間放了香香的火腿鹹肉餡,再蓋上糯米,想用箬竹葉包上,可糯米像淘氣的孩子老往外鑽。怎麼辦呢?“傻孩子,一口氣吃不了大胖子,你米放得太多了。只要放八成滿就可以了。”奶奶幫我倒出一些米,接着用右手掌心把“畚斗口”多餘的箬竹葉壓下,當作蓋子蓋上,右手按住蓋子,倒過來,把長出的'箬葉按在糉子外表面,最後用繩子捆緊!這一步是最難的。我看一步學一步,看一步學一步……試了好久好久,終於包出了一隻長有四隻角的糉子了。

我又包了第二個,扎繩子時突然想起忘了放餡,只好拆開箬竹葉,重新放,這回我放了一個大大的紅棗餡。要蓋“蓋子”了,我又請奶奶幫忙,奶奶告訴我:“包糉子時米一定要壓實,繩子要捆緊,這是需要力道,需要反覆練習纔有的經驗,你多練多包,總會有進步的。”

是的,學做任何事都需要多練。我一邊包一邊學,包了一隻又一隻,慢慢摸索出了一點經驗。這真是熟能生巧啊!

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鍋裏煮。一個多小時後,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糉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箬竹葉,咬一口,真是又黏又甜。

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品嚐了糉子的美味,還懂得了好多好多。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快樂又有意義。

我學會了包糉子的作文2

糉子,是端午節人們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起源於中國民間。那糉子又是怎麼來的呢?傳說,糉子是爲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開始製作流傳的。人們的目的是爲了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吃而損壞,就將糉子作爲魚餌投放。於是,每年的那一天,人們就以相互送糉子來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六一兒童節這一天,我和我們班的同學一起來到黃昊威家的鄉村竈臺歡度六一併舉行包糉子活動。我們上午九點多就到達了鄉村竈臺。一看、啊,包糉子的很多材料都準備好啦!有糯米、花生、海蠣幹、香菇、蝦仁、鵪鶉蛋、竹子葉……等,形形色色,看的我眼花繚亂。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趕快跑去洗手。洗完手,來多衆多的糉子材料前,有一個老阿姨在旁邊手把手的教我們怎麼包糉子。

只見她先拿起兩片竹葉尖對尖的疊在一起,然後折弄成一個圓錐體,在確保這個圓錐體沒有漏洞之後,就往裏面加生糯米和花生等佐料,加到五分之四的時候,就把這個“三棱錐”倒過來,然後再把它壓實、弄平,再抓住剩下的那部分糉葉對摺,然後壓到糉子上面。如上再做一次,就可以用麻繩捆紮了。這樣,一個有棱有角的糉子就包好了。

我照着她的方法自己做了一個,可最終做成的卻是一個難看的“糉球”,我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媽媽身邊,望着媽媽手中包好的糉子,媽媽見我難受的樣子便安慰我說:“寶貝呀,包糉子也不是她們一生下來就會的,熟能生巧,她們也是勤學苦練才練就了今天這樣包糉子的技術。像你這樣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怎麼能包好呢?”聽了媽媽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我便打起精神,重新來到包糉子的地方練習起來,經過多次失敗我終於能包出像樣的糉子了,最後我包出幾個像樣的糉子了。望着這些我親手包的糉子,我非常高興和自豪,哈哈!我終於學會包糉子啦!

包完糉子,我與同學在戰鬥盤裏玩陀螺,時間就像飛速旋轉的陀螺一樣,偷偷的從我們的歡聲笑語中溜走了。午餐時間到了,吃着我們自己包的糉子,我們都分外高興。吃完飯我們還去抽了獎,時間悄悄地從抽獎箱上飛走了。我們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這充滿歡樂的地方。

這次包糉子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我終於學會包糉子啦!不僅如此,我還收穫了很多歡樂。

我學會了包糉子的作文3

在我記憶的長河裏,有的事情使我悲傷,有的事情使我後悔……然而最令我難忘的,還是我學會包糉子那件事。

記得那是去年的端年節,按照習俗是都是吃糉子的。那天早晨,我對媽媽說:“媽媽,快去買糉子吃吧!”哪知道媽媽突然心血來潮,說:“我們今年不買糉子了,我們自己來做糉子了,我們自己來做糉子吃。”“爲什麼?”,我不解地問“買回來多方便呀,熱一下就能吃,幹嘛要自己做,自找麻煩。“可是我們家有材料啊,爲什麼不做,除非你不會做。”媽媽說。聽她這一說我可火了,竟然說我不會包糉子。好!我今天就讓你瞧瞧本姑娘的厲害,便隨口說了一句:“做糉子就做,誰怕誰呀。”

可剛說完我就後悔了,因爲我卻不會包糉子,不過我外婆很會包糉子,媽媽小時侯跟外婆學過,所以,我家的包糉子能手要數媽媽了。

五分鐘後,媽媽把材料準備好了,大家都開始包糉子了。我不會包,既然有“高手”在場,不妨先“偷師”,然後再開始包。只見媽媽挑了兩片又寬又長的葉子,熟練地捲成“喇叭”形,再用小勺舀幾勺江米裝進“喇叭”裏,然後均勻地放上三個紅棗,最後三下五除二地左一包右一裹,用線繩繫緊,一個四角的大糉子就包好了。這一下,可把我這個在傢什麼事都不幹的人看得眼花繚亂,目瞪口呆。我真對媽媽佩服得五體投地!媽媽似乎發現我一直盯住她,就說:“瑋瑋,我教你練着包吧!”“這有什麼?包就包吧!”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糉子葉捲成個大“喇叭”,用勺子舀了幾勺江米,又放上紅棗,然後包了起來。可糉子在我手裏卻不聽使喚,一會兒,江米“拱”了出來,慌忙抓起一片葉子堵上。好不容易包好了,一看,可羞死人了!這是什麼糉子呀?圓鼓鼓的,簡直成了個大肚娃!還有江米露在外面,好像在咧嘴笑我呢!再看看桌子上,又是江米又是水……我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我正想放棄,可又想想,要是被同學知道我連糉子都不會包,那多沒臉子呀。不行我一定要包好,我暗暗下了決心。我包一個又一個,當包完第五個的時候,“哈哈!”我高興得笑出聲來,我終於包出一個合格的糉子了。我真高興啊!當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時,感到無比的自豪。這次包糉子的事情深深印在我心裏。

我學會了包糉子的作文4

端午節快到了,我纏着奶奶,今年我也要學會包糉子。奶奶說,“好的,好的。”

一個星期六的清晨,奶奶從集市上買來三把標草(是一種很牢固的水生植物),用臉盆裝上五斤糯米,浸泡兩個小時,吃過早餐,我和奶奶就準備忙碌起來。原材料除了糯米外,爲了讓味道更加的鮮美,還可以添加香腸、花生、綠豆等餡。先把糯米用冷水淘三遍,把裏面的雜質去掉。把標草和糉葉清洗乾淨,用一個大大的腳盆把這兩樣東西浸泡起來。把泡好的糯米用漏水的器皿盛好。準備工作做好了。我和奶奶各自搬來一把小板凳,像模像樣地包起來。奶奶一邊包,一邊給我講包糉子的要領:

1、準備好包針、筷子;2、右手把糉葉捲成漏斗狀。然後放在左手上;3、用調羹放入泡好的糯米;4、把它捏成扁形,用筷子插入其中,目的是讓糯米挨挨擠擠;5、把上面的葉子蓋起來,把米蓋住;6、把葉子圍繞糉身繞一下,緊緊地包住;7、重新拿起一根葉子,貼在糉子的旁邊,圍着邊緣再繞一遍,防止米漏出。拿起針,在糉子的中間插下去,插到對邊,8、再把糉葉的尾部穿入針孔裏,然後帶到對面就可以了。就像穿針引線一樣。葉子的尾部要朝裏的方向利於穿過。

我着急地說:“你講得太快了,我記不住,還是你手把手地教我包吧!”奶奶笑着說,你不是說這很簡單嗎?想不到一個小小的三角形,在奶奶的手中自由地飛翔,而我臉漲得通紅,怎麼也不像那麼回事,不是漏米,就是把糉葉被弄壞了。我說今天我非學會不可,奶奶看我認真的樣子,鼓勵我說:“沒關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你一定會學好的。”我一邊包,一邊問奶奶:“爲什麼端午節非要吃糉子呢!”“這你都不知道,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吧!”聽奶奶講,屈原不滿當時政府的腐敗而投江自殺,老百姓到處找而沒有找到,又恐蛟龍吃他,就把糉子放在水中,讓蛟龍吃,讓他的身體保持完整。這樣,端午節吃糉子和賽龍船的習俗便沿襲下來。我一邊聽奶奶講故事,一邊學習,沒想到,經過半過小時的實踐之後,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這讓我懂得了:“沒有你學不到的,只有你不想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