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指導思想

作文源於生活,源於生活中的體驗,要珍視個體在生活中的獨特體驗,使作文成爲一種自我表達,成爲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一種重要方式,這是新課程標準傳達的新理念,應當成爲師生作文教與學的指導思想。

作文教學指導思想

(一)作文與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早已成爲共識,但對於寫作來說,所謂生活不應是表面意義上的客觀事物和生存活動,而是和心靈碰撞交流後產生獨特體驗併成爲心靈一部分的那些事件和現象。

也就是說,生活的真正內容、生活的豐富獨特來自於主觀感受和內心體驗,是個體獨特的主觀體驗決定了寫作源泉的枯淡與豐富。

(二)生活與體驗

“體驗”不同於認識論意義上的“經驗”,或者普通心理學可以證明的“意識”,而是具有本體論意義的、源於人的個體生命深層的對人生的深切的領悟。

生活着,就在體驗着,“生命本身就是體驗”,每一個生命,在同自然接觸,同周遭人交往的過程中,甚至在一個人的世界中,也總是與情感、希望、想像、冥想、回憶、快樂、痛苦等內在感性活動緊密相連,他總在希冀着,歡樂着,痛苦着……也就是說,體驗是一種生命歷程、過程、動作。作爲動詞,它是活生生的、活躍的、劇烈的,也可能是瞬間的,稍縱即逝的。

同時,在“體驗”的瞬間,就體驗着某種“體驗”,即得到某種內心形成物,它是個體的、獨特的,而且是深層的、隱祕的、神祕的內心感受,也是難以言說、難以捉摸的。

因此,我們就是在“體驗”中生活,在“體驗”中感受生活的滋味,或者說生活的全部就是各種體驗的連續和總和。

(三)作文與體驗

既然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着就在“體驗”着,那麼作文源於生活,作文反映、表現生活其實就可以理解爲作文素材源於生活中的深刻體驗,寫作就是寫“體驗”。

1.這種體驗也許幼稚,並不深刻

比如有個二年級國小生寫《我的理想》:“阿爹還沒走的時候,他對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做個科學家;阿媽卻要我長大後做個公安人員,說這樣啥都不怕。我不想當科學家,也不想當公安,我的理想是變成一隻狗,天天夜裏守在家門口。因爲阿媽膽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媽說,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隻狗,這樣阿媽和我都不怕了。”多麼質樸而傻氣的願望,又是多麼善良而可愛的孩子。

王富仁教授曾說過:“對一個孩子來說,第一,他是無所謂‘思想’的;第二,任何表達都是合理(的,是不伴隨實利目的的。所以不存在什麼‘健康’‘不健康’,意義價值等問題。這種提法實際上是幼稚的,不合理的,而且會起一種誤導作用——就是誤導虛僞,使孩子從國小會迎合別人,不會按照自己的真實的感情來說話。”

對寫作來說,每個人都應是個“小孩兒”,這既是一種生活狀態:自然、熱情、執著;更是一種人生境界:快樂生活、享受生活;還應當是一種寫作習慣,福塞克曾說:“真正的藝術只有在天真的態度中才可能產生,而天真的態度永遠可以激發觀衆真實的毫不摻假的感情。”

2.這種體驗也許個性,並不典型

體驗“永遠是個體對個體生命,對處於歷史關聯中的個體生命的獨特體驗”。

例如2006年江蘇大學聯考題:有人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說,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也便沒了路。要求以“人與路”爲話題寫一篇文章。

也許大多數人會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會說“有了希望便有了路”,還會說,“十字路口的選擇最重要”,“路在我們腳下”等,但有位同學卻表達了這樣的想法:有的時候,我們只能是走着瞧,並不能設定自己,或選擇自己的路。走着,好好走着,也許走路的感覺就很好,還會走好路。雖然這位同學對人生的感受並不積極,也不具有警示性,但這種感觸卻讓我們感覺如此真實,如此親切。細細品,慢慢想,難道這不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經常會有的感受嗎?

3.這種體驗也許細微,並不宏大

有這樣一個情節:“雖然是一樣的晴空萬里,可身邊原本是早晨清爽的涼風也彷彿被太陽曬燙了一般,讓人的心情竟如此燥熱……‘想什麼呢,還不盡情享受這最後幾天夏日的陽光,下次再遇到,就得等到明年嘍!’好友從身邊飛一般掠過,只留下看似調侃的話和清脆的笑聲。望着她遠去的背影,像一株火苗似的興奮地、熱烈地跳動着,透着青春的快樂,漸漸消失在車流中,心中涌起一陣感動。好友的快樂竟可以這麼簡單,這麼自然,而自己的挑剔與刻意卻如一個暗箱……今天,好友不經意地一句話又勾起了我對久違了的快樂的嚮往,我如此迫切地想讓自己壓抑的心出來曬曬太陽,像她說的——享受新世紀第一個夏日的最後幾縷陽光!”此時,我感到“陽光暖洋洋的,四周都瀰漫着爆米花般甜美的味道”。僅僅一句話、一個瞬間的體驗,心情便由“暗箱”跳入了燦爛的陽光中,進入了享受生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