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1

一天晚上,我在幫媽媽做晚飯,媽媽叫我把新買的醬油瓶擰開,可我怎麼擰也擰不開。

我就問媽媽:“媽媽,醬油瓶怎麼擰不開?你能幫我擰開嗎?”

媽媽說:“你自己去動腦筋,我不幫你擰。”

我很生氣地說:“媽媽,你爲什麼不幫我擰開?”媽媽說:“再動腦筋,就是不告訴你。”我就只能動腦筋想了。我想了想應該是屬於科學一類。於是,我就不高興地開始翻起我曾經學過的科學書。

突然,翻到了熱脹冷縮這一課,我心裏比吃了蜜還要甜,比考了100分還要高興。我自言自語地說:“我就試試這個熱脹冷縮吧!平時,看你熱脹冷縮沒有什麼用,今天就要試試你熱脹冷縮有什麼本領。”

說着,就到廚房裏去試。先打點熱水,將醬油瓶在熱水裏泡五分鐘,然後又用涼水衝了一下,很容易就擰開了。我想:難道人類的生活當中隱藏着這麼多科學知識嗎?這些科學知識是不是就等我們來挖掘呢?

經過這次事兒,我從心裏感謝科學,它幫我進步,也幫我成長。我愛你,科學。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2

記得有位名人曾經說過:書籍是知識的源泉。是啊,一本好書,會使我們受益匪淺。最近,我讀了《身邊科學365問》,從中增長了不少知識。 就說養花這件事吧!我家養了好幾盆花,爸爸十分愛護它們,常常在早上或晚上到溪裏去提一桶水來澆花。 一天中午,天氣十分炎熱,盆裏的花已經有點蔫了,都耷拉着“腦袋”,盆裏的土也幹得裂開了嘴。一見此狀,我連忙到小溪裏舀了一桶水,準備給花澆水。正在這時,爸爸看見了,趕忙說:“快別澆水,現在不能澆。”我問:“爲什麼?花都快枯死了。”爸爸說:“沒關係的,不會死的。”我感到十分奇怪,便問:“爲什麼?”可爸爸也講不出個道理來。這時,我想起了《身邊科學365問》這本書來。打開書後,我仔細翻看,終於尋找到了答案:原來,中午氣溫比較高,這時植物根系吸水和葉面蒸發基本相同。如果用冷水澆,土壤溫度會降低,從而使植物呼吸能力減弱,水分的吸收能力相應降低,這會使植物失水,甚至死亡,所以中午是不能澆水的。看到這裏,我明白了中午不能給花澆水的道理。 《身邊科學365問》的確是我的良師益友,它幫助我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許多難題。我想:我一定要把它認真地再閱讀一遍,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穫。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3

冬天的一個傍晚,我獨自一個人在家裏寫作業。寫了一會兒,我突然聽到外面有“嗖嗖”的聲音,我心想難道有強盜?如果是強盜的話,一般都是拿槍、刀、繩子和膠帶呀,就是不可能拿鞭子呀!那哪道是鬼嗎?想到這兒,我的手腳頓時都軟了。這時我趕緊跑到牀上,打開電視爲自己壯膽,讓自己的神經放鬆一會兒。

爸爸終於回來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讓我穿好衣服,到外面去看看。爸爸讓我往天空看,我看了半天,只看見了好多根電線。

爸爸這時說:“強勁的風一旦碰上電線或者樹枝這種細長的東西時,就會發出‘嗖嗖’的響聲。這和揮鞭子一樣,當細長的鞭子在空中猛烈的抖動時,在鞭子的後面就形成了空氣的漩渦,從而引起空氣振動發出的聲音,併發出‘嗖嗖’的聲音,而且根據風力的強弱,發出的音調高低也不同。”

聽了爸爸的講解,我恍然大悟。通過這次事件,我又瞭解了身邊的一個科學知識。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4

我爺爺家有一個神奇的放大鏡,爺爺讀報的時候總是拿着它。

因爲爺爺有老花眼,放大鏡可以把字放大,所以要用放大鏡纔看得清楚。

放大鏡還有一個更神奇的地方。

有一次,我和哥哥拿着放大鏡和一張紙去做實驗。

先把紙放在地上,再拿着放大鏡對準紙盒太陽,讓光線對準紙上形成一個最亮的點,然後保持不動。

過了一會兒,亮點的地方慢慢地變黃,突然冒起煙了,最後火苗就竄出來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和哥哥去問爸爸,爸爸說:“放大鏡可以把光聚集在一個點上,光的能量也就集中了產生了高溫,所以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爸爸還告訴它的其他功能和將來讀書會學到的,並畫了示意圖給我們看,我和哥哥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原來如此啊!”

你看,身邊的科學有很多,只要細心觀察就可以收穫很多知識。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5

今天我們的科學實驗班隊課實在是太奇妙了,怎麼奇妙了?別急,接着往下讀吧!

我們七彩陽光假日小隊爲大家帶來的是“醬油鹽水二重奏”。在一杯自來水中加幾滴醬油就成了醬油水,再將一些鹽加入自來水就成了濃鹽水,還要準備一張紙片,我們的實驗工具就準備完畢了。

實驗開始了。先把紙片蓋在醬油水杯上,然後把醬油水杯倒扣在濃鹽水杯上,接着把兩個水杯之間的紙片抽出來,你會發現醬油水猛地往下一滲,就定在原位不動了,兩個水杯之間醬油水和濃鹽水黑白分明。

醬油水竟然沒有和濃鹽水混合,怎麼樣,很神奇吧?讓我來給你講一講原理吧:原來,濃鹽水的密度較大,醬油水的密度較小,所以醬油水就會浮在濃鹽水上。但是,如果把濃鹽水放在上面,那麼兩杯水就會互相混合,變成了淺色混合水了。

還有其他的小隊分別帶來了“浮雞蛋”、“刺不破的水袋”、“與衆不同的氣球”等,個個都讓人感到十分神奇,精彩非凡!

這場奇妙的科學實驗班隊課在我們的掌聲和笑聲中結束了,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科學道理。科學是奇妙的,有很多的奧祕等我們去探索,我們要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向美好的明天!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6

這個暑假我讀了《身邊的科學》,從這本書被我看了以後,我就天天抱着那本書看,因爲這本書裏面有着我們吃的東西,當然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廚師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甜點,因爲這本書裏有着很多好吃的甜品,到了後面還有生活用品的製作,我覺得我要是看完了這本書以後爸爸就不用去買膠帶和皮帶等……。

我看完了以後我就每天給爸爸媽媽做好吃的。書裏面還有我最喜歡的軟糖,我看完了軟糖以後我就覺得我自己可以做糖了,也就不用花錢了。不過爸爸媽媽不同意,是因爲糖吃多了對牙不好,所以我就偷偷的做,我邊做邊嘟囔着......軟糖是由明膠、粉糖漿、砂糖、做成糖漿,100度水下煮,然後在糖漿里加入,果汁、酸味劑、香料、色素,我嘟囔完了以後我在拿模具,把他們變成各種各樣的,然後在放上玉米粉,然後要一定的時間,到時間了以後爲了不讓軟糖粘在一起要抹上一些油,這樣甜甜的軟糖就好了。我覺得身邊的科學還可以改進一下改成裏面有製作汽車的,有製作飛機的,有製作油條、餛飩的。更多的機械類和食品類,我是相信世界是可以做出來的,要是做不出來,那長大我來做。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7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科學,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

一天中午,天氣十分晴朗,我一個人漫步在曠野之中。走累了,我坐在田埂上,低着頭在那兒玩草,突然一支螞蟻大軍出現在我的視野之中,一些螞蟻頭上不是舉着螞蟻卵就是舉着食物。它們在做什麼呢?我擡頭望望天空,晴朗的'天空一下子變得陰沉沉的。噢!我明白了,是要下大雨了,怪不得螞蟻會搬家。我顧不了想那麼多了,一個勁的往家裏跑,剛一到家,雨就啪啦啦得落了下來。

還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釣魚,那天天氣很陰,還下了一點小雨。真想不通,爸爸爲什麼會選擇這樣的天氣來釣魚,這樣的天氣肯定釣不到魚。可出人意料的是爸爸竟然滿載而歸。我問爸爸:“爸爸,你爲什麼會選擇這樣的天氣來釣魚,而且還會滿載而歸?”爸爸沒有告訴我答案,而是說:“自己觀察去吧!”正好,我家有個魚塘,每到下雨天,我就會去觀察。終於,我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得出了結論:雨從空中落下來,吸收了氧氣,氧氣通過雨滴進入湖水,這使湖水中的氧氣大大增加,魚就十分活躍,進食量也大大增加,所以,下雨天魚就好釣了。

還是那句老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科學,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8

有一天晚上,我脫下毛衣正準備上牀睡覺。突然,我驚奇的發現,我的毛衣上居然有許多小亮點,像一羣可愛的小精靈在我的毛衣上盡情地跳躍,還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我奇怪極了,這好好的毛衣,怎麼會出現這麼多小亮點呢?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爲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第二天早上,我做了一次實驗。我拿了兩件厚厚的毛衣,一件綠色,一件黃色。我抖動着毛衣,輕輕地摩擦,大概摩擦了五分鐘,我把手一攤,看見了和昨晚一模一樣的現象:有許多小亮點在毛衣上跳躍,不時的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原來,這是摩擦的原因。科學老師告訴我們這種現象叫靜電。物質同時具有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由於正、負電荷數量相等,互相抵消,所以物體不顯示帶電。當物體受到摩擦時,物體表面的電荷發生了轉移,正負電荷數量不一樣了,物體就顯示帶電了。

生活中,科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一定能發現其中的奧祕。

身邊的科學國小作文9

星期天,我和幾個小夥伴在沙堆邊玩耍。突然發現有幾隻小雞一下一下地吃起沙子來。我覺得很奇怪:小雞怎麼吃起了沙子?難道是沒吃飽?

我趕緊跑回家,打開電腦,在網上查找有關資料,終於知道了小雞吃沙子的祕密。

人吃食物時,總是要用牙齒把食物磨碎後再嚥下去,但是小雞沒有牙齒,食物吞下去後要靠在胃裏摩擦消化,吃些沙子可以增加胃裏食物的摩擦力,把食物磨成碎面就好消化了。難怪小雞那麼喜歡吃沙子呀!

我太高興了。以後要多動腦、動手,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

身邊的科學

夏天到了,許多人都喜歡吃冰棍兒,我也不例外。可是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冰棍兒從冰箱裏拿出來時,會冒出白色的、冰冷的“煙”,這是爲什麼呢?“白煙”爲什麼會從冰棍兒裏冒出來?

我趕緊打開電腦,在網上查找有關資料。原來冰棍的溫度比它周圍的溫度低很多,冰棍就會從周圍的熱空氣中吸收熱量,變成水蒸汽,而靠近冰棍的空氣也會變冷,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許多的小水珠,隨着空氣的流動,看上去就像冰棍在冒煙。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只要你留意觀察,多動腦、動手,就會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