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論語爲話題的作文

以論語爲話題的作文1

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了中國傳統文化熱,名人講《論語》,歷史題材影視劇熱播……。首先我們意識到這對普及傳統文化是好事,但是如何理解並且正確把握《論語》的本質,是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前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把握好《論語》其中的真諦,對激發我們熱愛偉大祖國和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

以論語爲話題的作文

儒家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而《論語》就是儒家文化軸心和精髓。翻開七年級語文課本《論語十二章》,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一個慈祥的老者的聲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他好像就在你的身邊向你娓娓道來,他沒有強迫的語氣,完全是在建議啓發。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你會從他所給予的教導中領悟到:你不但要學,而且要時習之,這就不僅僅是學到一個知識點,背下來,記到腦子裏,更重要是要將這些中肯的話付諸行動,那需要學與行的完美結合,貫穿於生活當中。在生活中去體驗,不是僵化擺設,是要融入到我們的血液裏和行動裏的。教育人怎樣能夠成爲有修養的人,這纔是“教育”,融入了更多的智慧,哲理和理想,能夠與宇宙自然合一。

通過查閱,我們知道,《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及其弟子語言論撰之彙集,是保存下來的孔子思想最完整的著作。《論語》詳實地記錄了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爲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學生的教導。孔子對六經進行詳細整理並通過他的講學使其流傳,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開風氣之先,堪稱提出自成體系的倫理思想的第一人。孔子是普普通通的老師、長者,但他又無愧於人們對他的“聖人”、“至聖”的稱號。《論語》每章雖只有寥寥數語,上下章之間也幾乎沒有任何聯繫,但每一句都是那麼的質樸,就好像是我們都熟悉的日夜交替、四季變化一般,是我們生活中最樸實的規律的體現。《論語》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領域,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這個時代每個炎黃子孫都面臨的責任和義務。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強有力支撐,它一定會在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散發出灼灼異彩。我們正在茁壯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更應該擔當起中華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讓我們以身載道,以行載德吧!

以論語爲話題的作文2

《論語》,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著作,每個國中以上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幾條。然而最近,社會上掀起了一陣陣的“傳統文化熱”。電視上出現了很多以“名人講解《論語》”、“領略千百年前的《論語》“等爲題目講解《論語》的節目,同時熒幕上也多了許多以歷史爲題材的電視劇。有一部分人說:這是好事啊,普及傳播傳統文化。可是我不這麼認爲。

其實,普及傳統文化,讓人們去重新回味已經遺忘好久的經典文化,固然很好,這是婦孺皆知的。然而,他們傳播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我看未必。

舉一個我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實例吧。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講解名著的節目,當講論語時,竟然說:“《論語》雖然只是孔子說的一些話,卻句句引人深思——”天哪,這是犯了個多麼大的錯誤!我們做爲國中學生都知道,《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並非是孔子單單一人的言行。如今,那個節目早已找不到了,希望不要再有類似誤導世人的節目。其實,不單如此,還有許多錯誤的說法,弄得當時初學國學的我暈頭轉向。

再說說歷史電視劇的事。因爲傳統文化熱,最近許多歷史電視劇開始熱播。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姐姐,正捧着手機,津津有味地在看着什麼。我見她如此入迷,便十分好奇,於是向前瞅了瞅。呀,這不是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嗎?一向喜歡歷史文化的我不禁有些興奮,便壯着膽子問:“姐姐,這個電視劇叫什麼名字啊?”她回答了我,眼睛卻不離開屏幕。我想,看來我遇到同樣喜歡歷史文化的人了!可沒想到,當我正想下車時,卻聽見她喃喃自語道:噢,男主長得多帥啊,真是看不夠!瞬間,我僵在原地。原來,她只是對男主角的相貌感興趣!一剎那,我彷彿看透了這類事件。原來,人們看歷史文化的電視劇,大多是追求緊張有趣的情節,或是喜歡主角們的英姿而已。而真正去欣賞古代文化的,我想十個裏不會超過三個吧?而那些劇組,也許追求的只是收視率。

其實,如果社會並沒有因爲“傳統文化熱”而重拾古代文學,反而接受了錯誤的觀點的話,那麼這麼普及傳統文化並不是好事。我們不妨來看看:那些講解論語的“文人”們,是否能完整地背誦《論語》的文學常識呢?是否能“曉古通今”,是否能將“青鳥殷勤爲探看”的“看”讀成四聲呢?——知道他們的答案後,也許你就知道這個“文人”,是真的歷史文化愛好者,還是錯誤知識的傳播者了。

不得不說,曾經的《論語》到了如今確實變了味。但這變了味的並不是《論語》本身,而是因爲某些人的錯誤傳播。我多麼希望《論語》不再被錯誤傳播!願這錯誤的“傳統文化熱”能早日變爲正確的“傳統文化熱”。

願人們都能正確傳播古典文學,讓《論語》給人以借鑑和啓迪,給人以感染和薰陶,成爲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讓古典文學這顆中華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永遠耀眼!

以論語爲話題的作文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想來孔夫子的話,做爲中華兒女的我們都能說上一兩句吧,可是你瞭解它的意思嗎?你會說當然,從幼兒園就開始和老師一起學習的東西,當然多少也會懂得一些意思。之前我也和你想的一樣,直到看見一位學者對論語的解析……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後行,我們一直以來理解的意思都是做事之前要好好思考,慎重行事。學者華杉的理解確是不要想得太多,想兩次就夠了,想多了就把事情想糊塗了。按照我們學習過的知識,從字面去解釋,也是很有道理啊。再說一個道聽途說,我們學習的意思就是傳播沒有根據的消息,華杉解析說,一個人在道上聽見一個道理,就急於顯擺自己的學識,還沒回家呢,就說給別人聽了,把善言,有德之言丟棄了。同樣四個字,卻有着不同的理解,到底哪個更接近孔夫子的意思呢,我們真的知道嗎。

一千個人心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理孔夫子的話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其實真正的歷史到底是如何呢?很多學者大咖覺得當下的各種影視劇和大賣的小說與歷史嚴重不符,誤導羣衆正確認識歷史。可是我想說,除了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外,其他的.細枝末節誰又清楚呢。皇帝的老婆或者真的不似電視小說裏說的詭計多端,但若是沒有些聰明智慧也難以在皇宮後苑裏好好存活吧;都說雍正篡改了遺詔才登的基,可你怎麼就知道他爹就不是真的愛他,賞識他膩,所以啊,歷史真正的樣子我們誰也不知道。

我們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除了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的文字,語言,詩歌等使我們的歷史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任何可以引起我們瞭解歷史的慾望的源泉都在助力歷史的傳承,文化的延續,而這其中必將加入我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新的元素。所以課本上的知識是對的,華杉先生的解讀也有其信服的道理。就比如此刻正在奮筆疾書的我的旁邊正坐着研究甄嬛和如懿關係的老媽,沒有好看的電視劇,想必孃親也絕無研究歷史的雅興吧,而她若堅持研究下去,或許真就比我從書本上學的多了。

我們這個時代,只要你想,你肯做,總會收穫些什麼。子曰:……你真的知道孔夫子說什麼嗎,誰又真的理解孔夫子的話呢。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從曾經的歷史裏吸取經驗教訓,從聖人的話裏尋找智慧,得出自己的體會,從而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便是聖人真正的語意了吧。

子曰:……我們在聽,我們在學,我們在思,我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