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1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14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節日當天,街上的攤位有賣香包的、有賣糉子的、有賣糉葉的。大自然的味道在鼻尖環繞,彷彿置身於森林。在這天還有人會喝營浦酒或濁酒,認爲能辟邪氣。

南方的端午節會舉行賽龍舟、插艾草、放紙鳶等。在我們這裏會有摔跤、盪鞦韆、鬥牛等活動。我最愛看的是摔跤比賽,尤其是摔跤比賽。兩位比賽選手腰上分別會繫着一條紅色或藍色的摔跤帶,他們單膝跪地摟住對方右肩,再慢慢起身。隨着裁判一聲音哨響,兩人同時向對方身上發力。或勾腿、或抱起對方,總之是誰能把對方摔倒誰就獲勝。最終的冠軍將會獲得一頭披紅掛綵的大黃牛。

所有的比賽再怎麼熱鬧,都不如我們家裏包糉子比賽熱鬧。糉子起源於人們紀念投江的大夫屈原。往年我都會學着大人的樣子做幾個,雖然老是掉江米、掉餡料的大糉子。我包糉子時總喜歡問大人,這樣做對不?那樣做對不?這樣包好看不?最終還是在捆糉子時,把最初的完美敗得一塌糊塗,搞得大人們煩得直搖頭。好在我的作品出了鍋,他們還會專門把它挑出放到我的碗裏,讓我獨享。

中國之大,有南北之分。就連糉子也要分南北。每年這時南北方總會“吵”得不可開交,爭論是肉糉還是甜糉好吃。肉香品幸福,甜棗嘗快樂,我覺得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端午臨中夏,千載意蘊長。端午節有着二千多年的歷史,處處洋溢着歡歌笑語。在這個懷念屈原的日子,我們看着傳統活動,吃着香甜美食,和家共度團圓節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

每個國家,每個省,每個地區,過春節都有它的獨特的風俗習慣,當然在安徽黟縣姚村過年更有一番風情。

一到春節凌晨,喜慶就傳遍滿村,大家都會把一年中最好的勞動成果拿出來慶春節。據說會長命百歲,身體健康,萬事順心!早早的全村老老少少都爲春節忙碌着:種菜的一大早就到田裏摘最好的蔬菜,養豬的就在家自家豬圈裏牽一頭最靚的豬來殺,養魚的來到魚塘裏撈幾條最好魚,還有一些養雞的就抓一隻雞來殺,好不熱鬧!在安徽姚村過春節還有一些講究,家家戶戶都拿豬頭用來供祖先,並且擺上水果和燒酒以及一些紙錢請祖先們一起來團年。聽說這樣做我們就會得到祖先的庇護,來年會家庭和睦、萬事如意。

到了中午,村裏的鄉親們互贈自家種的最好東西:他們有的送自已剛殺的豬肉、魚、羊、蔬菜,還有葡萄,蘋果,桔子之類的水果。因爲這些水果是圓的,並且有好聽的名字。吃着圓的東西表示着團團圓圓過新年、平安、吉祥如意的意義。當然,過春節也是小孩子們的天地,在春節孩子們會向大人們討紅包,不管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只要見面就說,“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你準會收到一個紅包或者芝麻糕這類的糖果。

到了晚上,鞭炮聲轟轟地響起,家家戶戶圍着大圓桌你一杯我一杯地相互祝福着,憧憬着來年。這時的外面已成了歡樂的海洋。有紅的,黃的,白的,綠的各式各樣的煙花佈滿了整個星空,頓時天空像白天一樣光亮,美麗極了!這時歡笑聲、小朋友打鬧聲、牛羊聲、汽車報警聲匯成一遍。還有一些調皮的小朋友把鞭炮放在飲料中的瓶子裏,然後站在旁邊觀其變化,等着那些鞭炮把瓶子炸向天空,小朋友們就哈哈大笑起來。

天色逐漸已晚,歡笑聲逐漸已去,但屋裏還是熱鬧非凡,打麻將的打麻將,包餃子的包餃子,拉家常的拉家常。餃蒸好,我就迫不及待吃了起來,真幸運,我吃到了包有硬幣的餃子。我高興極了,這讓我對下一年更是充滿了無比的希望。

沒錯,過春節的確是最快樂的日子,但也是人們最累的一天。天亮了,可我還躺在牀上呼呼大睡,做着好多好多美夢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

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習俗,就是吃糉子,說到吃糉子,他還有歷史發展呢!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叫“角糉”,不過它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到了晉代,糉子才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那時,包糉子的原材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所以被稱爲“益智糉”,現在我們吃糉子是爲了祭奠投江的屈原。

去年的端午節,我也包了糉子,我包了紅棗糉,白水糉,蛋黃糉和五穀糉。我還知道了很多我沒吃過的糉子,比如烤蘿蔔糉,不過我不喜歡吃,因爲這個糉子很辣。當然,也有我愛吃的,比如刨冰可口糉,這個糉子跟其它糉子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是熱的,而是冰的。包這個糉子時,要把一個冰了的白糉拿過來,把裏面挖空,放進冰淇淋,再把外皮包好,裹上糖漿,在糖漿上放點冰沙,再澆上果汁,就可以了。

後來,我還把一枚硬幣包了進去,就像把硬幣包進餃子裏一樣,吃糉子時,我還真吃到了那個糉子。

我們的糉子還得過獎呢!江西一座宋代古墓裏有兩個糉子,這是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糉。還有西安的蜂蜜冰糉子,是歷史最悠久的糉子。廣西南寧有體積最大的糉子,可以給250人吃,重達350公斤,好多人一起都搬不動。上海城隍廟有體積最小的糉子,只有10克,小得像手指一樣,一口可以吃好多個。

糉子還有美好的祝福,是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寓意。

我的家鄉有很多有趣的節日,每個節日也都有習俗,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現。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4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都有它的特色。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着,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族……有能歌善舞的維吾爾人,有性格溫順的傣族人,有善良淳樸的苗族人。那現在,我們來看看熱情好客的湖南人。

我是湖南人,我知道很多湖南的風俗。在過年時,拜年就是一個風俗。拜年一般在大年七年級,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拜年也很有講究,人們一般在晚上拜年,大夥兒坐在一起,說說新的一年的打算。在拜年之前,很多人都喜歡送禮物,表達自已的心意。如果給老師拜年,送水果與鮮花都是很好的選擇,既表現得大方,又表達了自已美好的祝福;如果給親朋好友拜年,送水果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水果代表平平安安,吉祥的意思;如果我們給長輩或是遠方親戚拜年,送一些家鄉特產,或是一些補品,長輩也會很高興。

每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拜年時,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的紅包。紅色代表吉祥,代表平安,還祝願每一個人發大財。每當我收到紅包時,我會樂呵呵地說:“謝謝,新年快樂!”在接到紅包後,我想,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從這以後,我才明白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希望湖南的風俗,大家能喜歡。其實,拜年更多是希望全家平安、親友和睦、友誼地久天長和快樂的生活。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5

寶清,一個坐落於東北的縣城。

雖沒有高大雄偉的建築,也沒有遠近聞名的景色,但在寶清人的心裏,這座與世無爭的小城,正是我們心中的全部,人們樸素的性格,極具風味的小吃,具有特色的民俗,都是我們留戀它的原因。

東北,冷的代名詞,哪怕是立春,也仍舊是一片白茫茫,寶清人愛殺豬菜,就像北京人迷戀北京烤鴨,在冬天,嚴寒也抵不住我們火熱的心,叫上幾桌親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嘮一嘮家常閒話,小孩兒成羣結隊,到外面拉爬犁,轉冰上陀螺,到了飯點,再端出用酸菜,血腸,五花肉做成的殺豬菜,邊吃邊嘮,其樂融融。

不僅殺豬菜,湯子,粘豆包,白瓜子也都是寶清不可缺少的小吃。因爲天冷的緣故,這些食品更容易儲存,逐漸的成爲寶清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你嘗試過在冬天釣魚嗎?對於寶清的釣魚愛好者,這些都再平常不過,與兩三個好友,來到冰厚一米的水邊,用專屬的工具在水面鑿出兩個洞,搭上帳篷,擺上爐子,坐等魚兒上鉤,雖然外面寒風刺骨,但爐子溫暖的火光,與朋友之間釣魚的快樂,將這份看似難熬的時間,賦予了別具一格的樂趣。

說到這裏,怎能不提到扭秧歌?伴着鑼鼓,人們穿着鮮豔的服裝,舞着,舞着,期間既有20多歲的小夥子,也有60來歲的大爺阿婆,還有一羣玩玩鬧鬧的孩子,好不熱鬧!

每個人對於家鄉,都有着同樣的感覺,寶清,一個坐落於東北的縣城,地冷,心不冷!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6

又是一陣淡淡的糉葉氣息縈繞在我的心間,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靈上跳舞,嫋嫋的炊煙慢慢地散開,記憶深處那個糉子包裹着的溫暖,如梔子花般在指尖上綻開了!

在我的記憶裏,奶奶是最會包糉子的了——誰讓我從小嘴饞呢?有一次看到鄰居小夥伴拿着糉子大口大口地吞嚥,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幹農活的奶奶去包糉子。那時的我只知道糉子的香甜,卻不知道奶奶要到幾裏地外的小河灘上摘上好的糉葉,只爲滿足孫子這個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邊摘糉葉,這一大片的蘆葦葉中,她只挑不留一絲黑點、沒有一點枯葉,甚至連一個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鮮翠葉放在竹籃中。摘得一籃,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靜悄悄的,只有汗水灑在竹籃上的“啪嗒”聲。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廚房淘米、洗葉,這時的我坐在竈臺邊上,不耐煩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這樣一邊準備餡料,一邊還不忘爲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沒!”我焦急又有些無奈地喊道。“好了,快來!”我興奮地跑過去,只見奶奶熟練地把一張糉葉捲起來,做成一個小尖錐,放進幾勺糯米,均勻地填滿,又放上幾粒葡萄乾,接着用手壓緊,把小尖錐裹成三角狀,最後再用線捆紮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鬧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說罷,奶奶伸出右手,將我抱在她腿上,一隻蒼老的大手握着一隻幼嫩的小手,輕輕地一捲、一放、一壓、一裹……整個屋中是如此安靜,一陣微風吹來,輕拂我的頭髮,把屋中的一絲潮溼也帶走了。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準備好的糉子。又是那個糉子,又回到那個童年,又是一種溫暖包裹全身。糉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嫋嫋的炊煙,全映照着我那位摯愛的人——奶奶!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7

一年中也就數春節最熱鬧吧,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熱火朝天的忙碌着。大人們打理家中的衛生,小大人們也得幫着大人們幹活,但不必像大人們那樣累,娛樂的時間總該是有的,與同齡的`孩子們聊聊天,或是忙一些自已的事。小孩子們當然是玩了,東跑西竄,或是再叫兩三個一塊瘋去。一玩就是大半天,回家一般都很晚,自覺的孩子當然是早些回家,不用父母費心。那些不自覺的,自然是要吃飯時或是天色已晚被父母喊回家去,怕是走時也還會有些念念不捨的吧。若是父母不來,臉皮厚些,恐是要在別人家吃住了。

前頭說了那麼多序曲,接下來也該是重點了。

先從除夕夜說起吧,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家中必然是要打掃乾淨的,晚飯桌上還要多擺上幾個碗筷。我問過媽媽爲什麼要多擺上幾個呢?媽媽告訴我,這是寓意着未來家裏多子多孫的。我從不信這些,認爲只是用來烘托氣氛罷了。在晚飯前,家中公櫃上還要燃香,門外還要放爆竹,爆竹放完後既可吃年夜飯。

吃完飯後,就是包餃子了,按我們家鄉的習俗,餃子中還要包上硬幣,多少都隨意,只可放一個五角,若是在吃餃子時吃到五角的代表你今好運連連、財源滾滾。

於是,在盛餃子前,總會,用筷子弄破幾個,看看裏面有沒有硬幣。若有,就盛去。沒有,就放那兒,誰愛要誰要去。

我本人並不喜歡守歲,所以吃完飯沒一會兒就睡下了,那些守歲的就不停在放鞭炮,擾的人不能安寧。

正月七年級,早晨起來吃完餃子後就要去祭祖,這祭祖只能男人去,女人們就要待在家接待要來的客人,這祭祖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三四歲的小孩,都可以去。持有族譜的人家放炮,聽到炮聲後一個莊子的人都要去祭祖。人齊後再次放炮,然後就是燒紙,公櫃上放着一個觀音像,前面再擺着香。老輩人頭髮都掉了光的,手中拿着木魚,隔一會敲一下,木魚一響,同輩的人兩兩結伴跪下磕頭,我第一次見到這個情形還以爲是哪家要結婚呢。

祭完祖就是拜年,所有祭祖的人結伴而去,女人們就站在門口,手中拿着香菸,遞給來的客人。說白了就是組團到別人家站一會,順便拿兩根菸罷了。

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也沒太多不同的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8

我的童年是在麗水鄉下度過的,那兒每年中元節都要放河燈。媽媽不許沒有九歲的孩子去看河燈,怕出意外,再加上姐姐們每次看河燈回來,總是一副滿足的樣子,我於是也覺得河燈是個極神聖極美好的東西了。

九歲那年的中元節,我被允許第一次去看河燈。一週前,我就開始興奮,天天拉着人家嘮河燈。

終於熬到了七月十五,天還沒黑,我就蹲在河邊等。我清楚的記得,那天的時間走的多慢:雲飄來又飄走,鳥兒已經飛了上百個來回,可天就是不黑。過了好久,姐姐才姍姍來遲。我催促她:“放嗎?放吧!”可姐姐卻只是故作老成地搖搖頭,說:“還不到時候。”我急了,但卻不說話,只是盯着姐姐看。她似乎也受不住我渴求的目光和河燈的誘惑,打開裝河燈的籃子,拿出幾個河燈。她做的河燈總是很精緻:彩紙折成荷花的模樣,每一片花瓣都是不同顏色,荷花中央用膠水固定了蠟燭。我不由聯想到媽媽說“荷花燈是用來悼念逝去的親人的”,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畏之意。姐姐點亮蠟燭,俯下身子,將河燈輕柔地往水中一放,荷花狀的河燈便緩緩漂遠去,直至沒入一片燈光之中。

來放河燈的人漸漸多起來,河燈便也增多了。幾十盞河燈匯成一股彩流往遠處流去,然而沒過多久又瀟瀟灑灑地分開了,將被夜潑上墨的湖重新染成霓虹色,並帶着此岸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幽幽閃閃地飄向彼岸,燭光悠悠,溫潤而又神聖。

回到家後,我們還必須吃鴨子、喝茶。現在想來,那的確是極美好快樂的日子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9

因爲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春節全中國的人都在隔離當中。當我被“關”得無聊到翻起了以前的相冊解悶時,一張照片映入了眼簾:。畫面上的兩個小孩正慌張地往前跑,手裏還捏着沒放完的小鞭炮呢。這張過年時和弟弟在老家拍的照片,讓我立馬回想起幾年前的那個大年七年級。

每年大年七年級,我們都會回到老家。小孩兒們飛快吃完午飯,就從車裏拿起鞭炮,來到一個大山坡上,這是每年放鞭炮的必選之地。不要提醒我小孩不能玩火,弟弟可是這方面的專家,打火機的安全使用方法早已爛熟於心。先放小巧的“擦炮”。這個不需要點火,鞭炮盒子的一側會有一條紅色的小線,拿着鞭炮對着紅線一擦,當擦炮的一頭燃起了輕輕的煙,就馬上往遠處扔,隨着灰色的煙霧,一聲炸響衝擊耳膜。乒乒乓乓,不一會兒我們就放掉了所有的擦炮。

再放“火箭炮”。這是一種火箭外型的鞭炮,火箭下面插着一根小棍子,當火苗觸到木棍,插在地裏的火箭,就會隨着導火索的燃燒飛出去,在空中開了花,又飛速地往下落。有一次,還落在了三姨婆家的彩鋼豬棚裏,引起了所有豬的恐慌。“你們兩個小兔崽子,等着!”當三姨婆的聲音從遠處傳來,怎麼辦?只好溜之大吉了!

正當我和弟弟踉踉蹌蹌地躲着三姨婆的“追殺”時,一旁笑得不行的姐姐,順手拍下了這張毫無美感,卻又溫馨滿滿的照片。

去年放鞭炮的快樂,今年沒有體會到了,但是我相信:只要等疫情結束了,明年,又將會是一個美好的新年。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0

正月初五拜財神,五月初五包糉子,七月七吃巧雲……我覺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請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飯”,是人們對祭祖的稱謂。一般都是晚飯。這天,人們總要買來香燭冥紙,擺上酒席,虔誠地祭祀一番,也是爲了感恩祖先並祈求來年的平安和財運。

今年,媽媽照常挑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並且我不需要上課的日子來做羹飯。大清早,媽媽就去菜場買了最主要的食材,回來立馬準備了起來。下午,我們一家去墓地化紙錠回來後,馬上忙活了起來。

第一桌:請六神;媽媽端上整隻雞(旁邊還要放一把刀),整條魚,整刀豬肉,素菜和豆腐,點了紅的糰子,還有水果和糖。隨後,爸爸將六個小杯子整齊地放在桌子的東西兩排,再倒上酒,擺上筷子。媽媽又拿出了香爐放在桌子北邊,然後打開大門,用方言說了句:“來吃年夜飯咯!”以往,這個時候還會放鞭炮,但現在禁止燃放,我便靈機一動,找來了天貓精靈來放“無煙”鞭炮,樓下的住戶聽到這聲音也開門納悶。我和姐姐還有媽媽在門口鐵桶裏化紙錠,媽媽一邊化,一邊喃喃自語。燒完紙後再回到香爐前輪流磕頭。磕完後,爸爸又在他們的酒杯中添了點酒。之後我們開始盛飯了。

吃了一會結束後第二桌就要開始了:請祖宗;這次要準備十二個酒杯和十二個碗,把整個的雞、魚、豬肉切塊加熱端上桌。同時,香爐也要換位置,從北邊移到南邊,大家就團團圓圓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結束了。儀式結束後,爸爸媽媽把酒和飯都倒了,我看着白米飯和酒就這樣被倒入了垃圾桶,實在覺得太浪費了,畢竟粒粒皆辛苦。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飯的方式也有了些改變,雖然這些行爲看似迷信,愚昧,但實質包含了樸實的人們心中深深的情意。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1

我們國家的節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兒童節、五一勞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的就要屬正月十五元宵節了。

我的家鄉每到元宵節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準備好材料:糯米粉、餡料(藍莓醬,草莓醬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麪糰,然後稍微醒一醒,醒完後,就要製作元宵了,把大面團分成好幾個小麪糰,把小麪糰壓扁,再在裏面加入餡料,我包了好幾個湯圓,但是都失敗了,不是餡太少,就是餡太多,要不然就是沒有包好,都露出來餡了。後來,我向媽媽請教了一下,媽媽邊做邊向我說,聽了媽媽說的話後,我成功包出了湯圓,後來,我包的越來越多,越來越熟練了。包完後就要下鍋煮了,先把水燒開,然後把湯圓下里面。煮到你覺得軟軟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時間裏,我對鍋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測:湯圓必定大了兩三倍了吧,湯也有了湯圓的味道了吧。想着想着,鍋開了,上面飄着湯圓的香味,忍不住讓人多吃幾口。把湯圓盛在碗裏,我看着這些湯圓,情不自禁地用湯匙盛了一個湯圓,剛想往嘴裏送,媽媽說道:"一會兒再吃,剛做好的太熱了。"雖然聽了媽媽的話,但是湯圓好像在讓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張開了嘴,把湯圓放進了嘴裏,"啊,好燙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聲,我趕忙把湯圓吐了出來,過了好一會兒,湯圓有些涼了,我才把湯圓送進嘴裏,軟軟糯糯的太好吃了,裏面的餡也好吃,不一會兒,我就吃了兩碗,聽媽媽說,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晚上,我們在賞花燈,上面的圖案各式各樣,還有猜燈謎,我抽選了一張字謎,上面寫着"一頭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媽媽說我答對了,我特別高興,於是又猜了下一個"順着念,採花蜜;倒着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於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對了,一輪下來,屬我答對的多。

元宵節可以賞花燈,吃湯圓,還有多種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2

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後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採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後,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瀰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後慢慢才從睡夢裏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徵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s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後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後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着小狗,吹着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風伴着歡笑飛舞,春日迎着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後,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麪餅已經擺好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3

盼着盼着,終於盼到了春節。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的春節都有特色。

按照廣東的老規矩,在除夕前是要大掃除一次的,把灰塵都掃乾淨。然後還要去逛花街。花街裏一盆盆鮮花爭芳鬥豔,一盆盆金桔碩果累累。金桔象徵着大吉大利,所以通常人們都會在屋外擺放一盆大桔樹,屋內擺放一棵結着金光閃閃果實的小金桔樹,以求來年大吉大利。

盼着盼着,除夕終於來臨了,人人都穿上了喜慶活潑的新衣。屋裏擺上了糖果餅乾,屋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大人們忙得不亦樂乎,又是忙着準備飯菜又需要裝點屋子,忙得不可開交。孩子們也忙着,又是吃餅乾,又是吃糖果。吃完中午飯大人們又忙了起來,爲的是晚上的那頓年夜飯,有的人在酒樓也早早訂好了酒席。天一黑,人們就陸陸續續的去酒樓,酒樓裏可謂是人山人海,還沒走進去就已經被喧鬧聲包圍了。好不容易年夜飯做好了,開飯了。餐桌上有雞寓意“有計”;有魚,寓意“年年有餘”;有生菜寓意“生財”,還有很多……

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說有笑。一轉眼八點了,電視機裏的春晚就要開始了,家人們團團圍坐在電視機旁,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十一點了,還不能睡,因爲要守歲“五、四、三、二、一”,隨着新年鐘聲響起,新年來臨了!“嘭嘭嘭”屋外,有人放上了美麗的煙花,我也沒心思去看,回到房間倒頭就睡。

大年七年級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這天人們不再忙碌,都在休息。街道里時不時傳來舞龍舞獅的鑼鼓聲,人們見面都會說新年好。從八年級開始人們就會去好友親戚家拜年,一進門小孩子就會說恭喜發財隨之紅包也會到來。孩子收到紅包後,不管大小多少都是笑盈盈的。當父母口不停地和主人聊家常時,孩子們也口不停地吃東西。在八年級至十五的那段日子,父母的手機都“叮叮叮”地響個不停,都是親朋好友發來的新年祝福。待到十五那天,元宵節,大家還要吃元宵,春節纔算結束。

春節來地快,又離開地快。細細回味,我還意猶未盡,彷彿又聽到了那一聲聲新年好。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4

今天的老家似乎分外熱鬧,村口的老樹上掛起了紅燈籠,拉起了橫幅,遠處還有鞭炮的陣響,桐廬南鄉邊的時節到了!

時節裏最忙的地方莫過於家家戶戶的廚房了。這地方打自一上午就炊煙不斷,煎炒蒸炸,涼拌果盤,全在爲中午那隆重的宴席做準備。農家土竈上多屜蒸籠裏熱氣蒸騰;砂鍋裏筍乾鴨煲 “咕嚕咕嚕”地冒着泡;鍋子裏各種小炒在廚師手裏上下翻飛。這邊水池裏嘩嘩嘩的洗菜聲,那邊擋板上咚咚咚的切菜聲,還有竈孔裏柴火燃燒的嗶嗶啵啵聲,簡直就是一首炊廚合歡曲!

臨近中午,客人們陸續來了。這些客人有的是親戚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認識的儘管來,不認識的來了再介紹,多添幾個人桌邊擠擠,都沒關係。過時節就是圖熱鬧,誰家熱鬧誰家就人緣好,旁人看着也高興。

爸爸出去迎客,媽媽沏茶切水果,我一會兒敬茶,一會兒取東西,反正是打醬油。爸爸招呼客人們入席: “來來來,吃點水果,嗑點瓜子”說話間,茶果端上來了。

客人們也到的差不多了,便上菜了。第一道菜是悶燒大閘蟹,紅彤彤的外形與鮮香的醬汁,令人津從口生。接着什麼紅燒豬蹄、清蒸魚、燉牛肉、油燜筍等等都陸續端上。爸爸客氣道:“來來來,別客氣,隨便吃。”大家在你呼我讓中入座了,熟悉的,不熟悉的這時候也都聊上了。男人們抿幾口小酒,臉色微微泛紅,開始說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什麼生意難做啦,投資謹慎啦;女人們吃了幾口菜,也紛紛聊起自家孩子的學習,家常裏短的。整一桌上說談聲不絕,笑聲不斷。主人敬酒,客人回敬,大家舉杯同敬,在“砰砰”的碰杯聲裏祝福彼此,也爲時節畫上一個幸福的句號。

飯後,人全散了,但鬧尚存;宴雖完了,但喜還在;親雖別了,但情留存心間。時節不就是用來團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