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作文(精選42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孟子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孟子作文(精選42篇)

孟子作文 篇1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纔會大膽提出民爲貴,社稷其次,君爲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裏也足以看出孟子對於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並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爲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託。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爲: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於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爲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爲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爲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爲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於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於孟子,我們並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爲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雲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侷限於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作文 篇2

你是九月夏天滾燙的浪,你是忽然大雨漂泊的嚮往,你是飛越山川河流的大夢一場,你是整夜白雪茫茫的路旁,你是南半球的年少時光,你是無言,你是對望。

—題記

轉眼就喜歡你很久很久了,可是好像愛上你的那刻就在昨天。

沒認識你的時候,supreme只是個再普通不過的牌子,北京是我考大學一點也不會考慮的城市,微博只是我用來轉發段子哈哈哈的一個平臺,秒拍快手唱吧是我以爲我這輩子都不會下的軟件,選秀節目是我沒興趣看的視頻。我以爲學習是生命裏的重中之重,我也曾以爲我從不會那麼莽撞而死心塌地的愛一個人,直到你出現。

我討厭染頭髮的男生竟覺得你白頭髮的時候可愛出奇,我喜歡成熟穩重的大叔可偏偏愛上你青澀不穩定的十七歲。我想遇見一個人滿身溫柔卻也無可救藥的愛上你溫柔另一面的鋒利和棱角。你打破我所有的原則,最終成爲我的原則。

遇見你才知道曾經的我浪費了多少時間金錢和感情,遇見你才知道原來真的有一個人可以美好到你想到他就會笑,遇見你才知道原來音樂真的可以治癒一個人。

從前的我只是想平平凡凡的過一生。可是現在,我想要好好學習,以後賺很多很多的錢,只是爲了給你最好的應援。

孟子坤,我對你有很多暱稱。可我最喜歡的還是連名帶姓的叫你:孟子坤。這三個字是我生命裏最美好的情書。

我沒有在這條路的起點就站在你身旁,也不知道能陪你走多遠。永遠太遠,但此時此刻,我只想孤注一擲把所有押在你身上,不求任何回報。

希望以後的你可以越來越好,我也是。

你出現我把所有的灰暗隱藏,像沒恨過一樣,像沒受過傷,能不能留下治癒我所有絕望。

孟子作文 篇3

心中的孟子是一位王者,他“仁者爲王”、“仁者無敵”的治國理論如驚濤拍岸,穿越幾千年的歷史洶涌澎湃而來,讓我們振聾發聵;心中的孟子是一位智者,“五十步笑百步”、“緣木求魚”的經典比喻,幾經歲月的磨礪,其哲理沉澱更見豐厚;心中的孟子是一位勇者,他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然也”的觀點更是擲地有聲、氣吞山河。他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高峯,矗立在交錯的時空裏,雖經歷史的風塵瀰漫,卻仍閃爍着歷史的光輝。

我是在遭受競聘失敗的打擊,處於人生的低峯時,才千百遍熟讀《孟子》的。看他在波譎雲詭、征戰韃伐的戰國輾轉奔忙的背影,細心傾聽他與梁惠王、公孫丑、萬章等的對話,玩味他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感染他“仁義忠信”的道德精神。他聲如洪鐘、語調鏗鏘的辯論,常令我熱血沸騰;面對君王他鋒芒逼人的慷慨陳詞,又讓我對他肅然起敬。每次捧起《孟子》,都能看見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軒昂氣宇。讀得越多,他的面孔愈鮮活,他的外形愈清晰。好多時候,他全身素衣飄飄,翩然而至,定格在我的面前:滿頭烏黑髮亮的長髮,用皁巾不經意包裹起來,齊聚滿腦的智慧。兩眼犀利如刀,能剖解一個人內心的真、善、美、醜。大而挺的鼻樑,高聳起一座睿智的思想山峯。一張很有魅力的嘴,薄薄的脣如利劍,直刺一些虛僞君王的內心。此時,他手捋美髯,笑容可掬,親切可掬,漫步走近我。

孟子作文 篇4

在古代文人們開口便是“孔孟之道”、“老莊之道”,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而與其齊名的孟子是儒學的另一個高峯,與孔子交相輝映,這光輝照耀着整個大中華,千年甚至萬年,亦或永遠。

孟子同孔子一樣遊歷各國,並且在旅途中宣傳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張等,孟子的一生都在遊歷。

孟子有着傲然的個性,這通過他初到齊國時,拒召之事可以充分體現出來。齊王以有病爲由不親自來諮詢,政事而且派人召孟子前去。孟子稱病謝絕了這次召見,而在第二天便出外,故顯出自己沒有病,齊王再次來召,他依然拒絕了。通過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士有多麼重要的地位,他可以向君王耍性子。

在孟子入仕時他推行自己的仁政,他藐視權威,積極的推行自己的主張,希望除亂世救黎民的精神思想境界是何其的崇高。

孟子的散文成就也是戰國時期的璀璨明珠,蘇轍在其文章《上樞密韓太尉書》中寫道:“今觀其文,寬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由此可見孟子的散文如其人,正氣浩然。而他的文章主要在《孟子》一書中,《孟子》一書是孟子同其弟子所做,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言談。

孟子的散文充滿了論辯色彩,猶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無形之中沖垮對方的精神防線,其文章還喜愛用排比、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座儒家的顛峯,令人望而生敬,而這座山峯將永遠矗立在蒼茫的華夏大地上。

孟子作文 篇5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經歷很曲折,小時候的孟子因受環境的影響,很貪玩。孟母因此搬過三次家,第三次家,他們搬在了一個書院旁邊,孟子因此變得非常好學,時不時跑過去偷聽先生講課,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學。孟子在學堂裏,經常因爲有自己的見解,而去頂撞先生。孟子長大後,創辦了一個學院,教導弟子。他爲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仁義治天下,就帶着弟子們去遊學。可是,無論他到哪個國家,沒有哪一個君王願意接受,他們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覺得自己的願望不可能實現了,就回到家鄉來教學。

其實,孟子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對,因爲戰爭,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人們會無家可歸。用仁義來治理天下,人們都會擁戴這個君王,覺得這個君王是個好君王。

就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因爲些小事,而動怒,打架,爲什麼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談論,而是用武力來解決事情呢?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打仗,這有什麼好處呢?這隻會讓人們受苦,這些戰爭災區的人們是無辜,爲什麼要他們來承受這一切呢?爲什麼不能停下戰爭來談判呢?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讀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用武力來解決,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

孟子作文 篇6

我追尋着孟子的足跡,帶着一顆尊敬的心,又一次走進了孟子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仁、義、禮、智中流連,跨越歷史的長河,品味着《孟子》一書的精華,不覺間彷彿已走過千年:雖然他沒有蘇秦姍姍來往於六國之間的顯赫與威風,也沒有莊子淡漠一切而又熱愛一切的灑脫與激情,他擁有的只是一腔熱血和“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遠大抱負,還有那“捨生取義”的氣節。他那獨具慧眼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他那機智的辯論藝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無一不給後人以啓迪,給後人以震撼。

這是一個滿懷智慧,爲民呼號的孟子。生於亂世之中,卻揹着“民貴君輕”的行囊,積極奔走於遊說之路上,不是爲了個人的功名利祿,也不是爲了個人的榮華富貴,只是爲那些父子不相見,妻離子散的百姓們爭得一份“衣帛食肉”和一片安靜祥和的土地。他主張“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一生以天下蒼生爲己任,矢志不渝。他豈能不知人心險惡,自己的主張會招來殺身之禍,但是孟子認爲大丈夫正義在胸,便能無所畏懼,鋒芒畢露,爲了道義,即便被殺頭也在所不惜,因爲這崇高的理想給他帶來的是一種生命的洗禮,如同鳳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這是一個秉持憂患,心懷天下的孟子。在這一戰亂頻繁,強者爲王,敗者爲寇的年代,他長途跋涉,奔走於列國之間,真誠而執着。他主張仁政,反對暴力治國,倡導以德服人,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但是那成王敗寇的時代有誰會聽從他的意見呢?在多次碰壁之後,他發現自己的理想不會實現了,於是便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滿腔抱負與才華刻在竹簡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了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人皆可以爲堯舜……”。20多年的遊說生涯,他不辭勞苦,凝結成精華,他爲後人留下《孟子》這一傳世之作,也爲後人留下了經久的感動。

這是一個氣節超然卓然出衆的孟子,他機智善辯,才華橫溢。只要稍稍向權貴彎一彎腰,他便可如同蘇秦一樣權傾朝野,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抑或只要稍稍灑脫一些,他便可以同莊子一樣活得安逸瀟灑。但是孟子苦苦抱定自己的志願,在那戰亂的年代裏跌宕起伏,他揹負着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奮發向上,有所作爲,使自己的人生充滿輝煌!

這是一個才學淵博文采飛揚的孟子。一篇篇優美的文章,一句句經典的話語,無不彰顯了孟子敏銳的論辯藝術。“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縝密的構思,那些精煉的語句,構成了孟子作品特別的氣象。孟子的作品堪稱中華五千年來文明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穿越過時間的長河,他依然被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變。縱觀歷史的長廊,閃耀着他思想智慧的光芒。這就是孟子,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位站在歷史上的巨人,“亞聖”之名當之無愧,他的思想會繼續傳承下去,激勵着後人,鼓舞着後人,顯示它獨特的光輝!

孟子作文 篇7

在宋朝以後,《孟子》獲得了“經”的地位,當然,它的主人孟子也由“子”躍爲“鄒國亞聖公”再到“亞聖”,成爲了一位稍次於孔子的聖人。現在,人們喜歡將孔子比作東方的蘇格拉底,誠如是,那麼孟子就是東方的柏拉圖,一個在他的理想國裏面沒有斯巴達、而充滿仁、義、禮、知的東方哲學家。

孟子這個人,東漢的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是“鄒國人,名軻,字責未聞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只說“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也沒有說他的字,至於自魏晉後有人說孟子字“子車”“子輿”等不同的說法,大概是杜撰,我認爲不可信。

孟子的一生,大概活躍於齊宣王、梁惠王時期。孟子與他的先輩聖人孔子有很多類似:他們都是自幼喪父、都是短入仕途、都聚徒講學、都遊歷諸國、都到老了的時候回到故國整理經典著述傳世,並且他們的特殊地位都是後人加封的。

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個“用兵爭強,以相侵奪…先王大道,陵遲墮廢,異端並起”的時代,孟子有感於“正途壅底,仁義荒怠,佞僞馳騁,紅紫亂朱”,但他又“恥沒世而無聞”,所以“退而論集…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但在僞書盛行的兩漢《孟子》被增加到十一篇,但這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爲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

兒童啓蒙讀物《三字經》開頭一段說“人之初,性本善”講的就是孟子的基本哲學“性善論”——孟子認爲“性善”斯人的天性本質而人的“不善”只是因爲外界世俗的影響“已陷溺其心者然也”和自身的“暴棄”(暴棄出自《離婁》),加之以不“貴以專”的教育所以導致人的本性發生了變化。所以,孟子認爲我們必須要教育得當,讓自己擁有良好的心態(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善性”,只要“養”的得當,就可以擁有“浩然之氣”!畢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人都有同情心、憐憫心。

孟子作爲孔子的間接傳人也談“仁”,只不過孟子的“仁”只是“人也”。孟子的“仁”也不像墨子的無差別的去“兼相愛,交相利”。孟子的“仁”是有差別的去“推己及人”,即“老吾老,幼吾幼”,然後去推而“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

我想,如果《孟子》不是僞書(《孟子》一書要麼全假,要麼全真,被妄改的地方不似先秦別的書那麼多),那麼孟子這個人是很有民本思想的。孟子認爲“王道”就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就是君王“與百姓同之”,就是統治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就是“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王道”不是“攻城野戰”,不是依靠“嗜殺”而一。

孟子作文 篇8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今山戰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爲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爲「孔孟」。東省鄒城市)。又字子車、子居。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爲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孟子作文 篇9

爲士大夫者,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着述。

——題記

他,一個平凡至極的人。他沒有秦皇漢武的創舉,他沒有商鞅範彝的謀略,他更沒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沒有位高權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沒有指點江山的霸氣。與他們相比他只是繁星中的點點火星,如此的微不足道。但他演繹出了他的史詩,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便是孟子。

他,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爲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體,他認爲哲學的思想中最高的範疇是天。

他,在那個戰火的年代了,在那民賤君貴的不平扥的時代中。他傲然站出來,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這種藐視王權的思想。他將所有人無論貧賤,無論高低平等看待,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聖人與我同類者”他的傲然如此。

他,一個身如草芥之人卻心繫天下。走訪四海,關心民生,面對王權,他無所畏懼,直諫而言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王權至上的年代中依舊無法動搖他的思想。面對高位的誘惑,生死的威迫他依舊保持着本心。與人樂樂而非獨樂樂,這便是他的樂。

他,如大海包納以爲。他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不善,水無有不下。面對不善,他用善去感化,面對不仁,他直言請柬“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他提倡仁政,而仁者無敵正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一介平凡書生,卻成爲了使人眼中的勝任聖人:他,一位平凡的老百姓,卻無視金錢名利的威誘:他,一個平凡的子民,卻捨生於直言進諫的艱苦道路上。

他,一個平凡的人,卻在我們每個人之上,他擁有着天一般的胸懷,一樣的淡然。他,瞰破了天道,看透了紅塵,他所爲的,只是保持本心。

孟子作文 篇10

時間的流逝,盪滌舊跡,僅留下微薄的平淡與悲哀,縱橫歷史,一顆流星劃破了長夜,流下一道璀璨的光和影。我,陶醉於你——永遠的孟子,你那淡泊名利,追求仁義,執著地憂國、憂民。

你的思想,深邃而又使人大徹大悟,讓人不得不嘆之惜之,贊之賞之。你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可又絲毫沒有生搬硬套的跡象。你甘於平淡,卻不甘於平庸,當你遭到諸侯冷視之時;當你無法施才華之時;當你一心爲民,而力不從心之時……我看見了你辭去象笏的艱難與掙扎;一邊是助君成業而自己卻安於清貧,另一邊則是你所向往的仁政忠義。你離去的背影如此地堅決而偉大,回到家鄉,你聚徒講學,著書立說,爲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我曾擺脫不了那甜的誘惑,忘卻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可在我山窮水盡的那一刻,或在我煩躁的那一刻,我望見了你那平靜如水的雙眸、給予我前進的方向與無窮的動力。我想要觸及你的衣襟,細細地玩味,卻在指泵碰觸了清而澈,涼麪透的泉水,淡得讓人無從品味,感受的只有寬宏壯闊的大愛,久久地縈繞在腦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捨生取義”,“以民爲本”我本僅以爲你爲求得一方興起,一片安寧而不懈努力,可是,我錯了,你雖身處山野,可心懷抱負,思慮早已衝出大山,越過江河,展望世間。你真正尋求的是一種以民爲本的博愛,一種讓仁義響徹齊魯大地的大儒思想,一種爲了正義而勇敢抗爭的精神,何必在乎那權貴之爭?誰言非要承受那委屈人格,受於壓迫之苦?

唯有對你驚鴻一瞥,卻窺見了一種爲仁爲義的人生之道。當後人恍然大悟你用心良苦的哲理如此深邃之時,你卻早已悠然飄遠,教我如何追尋你的步伐,那仁政忠義的精髓?教我如何觸及你的衣襟,那憂患而生,安樂而死的哲理?夜的帷幕漸漸拉下,我當空長吟,那遠方完美的一道光弧,是爲你而起的縹緲之虹。

孟子作文 篇11

手捧戰國典籍,目視諸侯紛爭。硝煙還未散盡,土塵又重重揚起。刀與戟相撞的聲響,王與侯爭霸的號角,合成戰國流動的歷史圖畫。

我站在着歷史的畫面前,看着你昂着頭挺着胸自信地走來。用你洪鐘般的嗓音,誦讀你傳世的儒經。徹耳清心之音,撥開茫茫歷史霧靄,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響徹華史。

多年的戰亂,河山早已滿目俯視中原大地,“民有飢色,野有餓殍”,你心中是怎樣的酸楚。於是你慈悲的心腸,你爲民請命的豪舉,便顯現在一次次的苦心遊說中。你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王則勃然大怒:哼,君爲輕?君爲輕我當什麼王?你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可樑襄王心裏嘀咕:不殺人?不殺人打什麼戰,又怎奪得了天下!你又說,“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窮”者們於是以“善其身”來自己安慰,而“達”者們誰又能“兼濟天下”?多數是明哲保身,躲得遠遠的罷。

自古才子多孤獨!任你跑破了鞋底,憑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說破了脣舌,還是話斷了歷史,仍然沒有一個君王願意實施你心中的王道。於是你由孤獨變的孤傲了。齊宣王稱病,你也稱病。君王有什麼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可歷史決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傳播者,不能做“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了君王。你開始蔑視統治者,見了樑襄王后說,“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這樣的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可你不怕。難怪後來的李大詩人也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激越之語,是受到了你的影響的吧。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圍煙塵這麼重,你顯然已經“昭”不過來了。你漸漸疲憊了,但仍心存希望,於是向當權者發出最後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齊國田氏卻廢姜氏而成爲諸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仍然是齊國因“附於秦”得一夕安寢,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終繼五國遷滅”。唉,他們不聽,也只能隨他們去巴。

硝煙仍在不斷地涌起,紛爭還在無奈地繼續。你也只能淚眼朦朧地心痛萬分地看着哀鴻遍野屍骨滿地。硝煙埋沒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愛民之情顯得更爲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懷顯得更爲高貴!

孟子作文 篇12

我們在這裏簡單說一下孟子的這種。你像他自己就要談的。給他。因爲現在的。啊,第2個。他的名片中經常會用筆記看看裏面那個。很多關於制度的這種。比如說增加了。這個其實。他就是大丈夫的妻子,不管是國軍是一個一個一個大英雄或者一個殘暴的一個,什麼人他都不害怕啊,他在別人面前一直很自信,鋒芒畢露,嗯,文章也是受他們這種氣勢的影響,是他的個性的影響,氣勢磅礴,多多積累,有衆人加之風,這個我們在機場上有東西,教職工在氣質上是有中的職工,他的文章讀起來非常多的家長就就他就是很注重這種氣勢的宣傳,然後也很生動,語言很生動,第4點是明白小暢,最後我們把教師資格證作爲評價課。很明顯的裝置裏面有很多。大家用起來都覺得好像。和地下城。但你沒有。他就好像是說大白話,他那個時候。條形字。然後可以參考。因爲我接受不了。

當然孟子一個成就還有一點,就是孟子這個形象。能夠感受到他的這個抽象的是你的不靠譜,一般的那種聲音,包括孔子這樣的形象,孔子總體上還是和公子相比,個性沒有文字這麼堅定,他是自己還是把自己的一些真實的東西隱藏起來,而孟子就是好像是有什麼怎麼想跟你們說的,或者他有時候不太故意,嗯,不太考慮到自己具體的形象問題,實際上還有考慮的,但是他像什麼孟孔子來剋制了,所以他有時候和別人就直接說直接吧的和養豬啊養豬就是禽獸,也什麼直接就這樣說了,嗯就直接。的批評你,比如媽媽好像直率,固執倔強,這個是陳瑜說的,我們讀孟子就可以感受這個夢是在先秦諸子裏面,我覺得公司可能是最好的,也許是最後一個,除了它後面的定性的那些,主要是談一些可以引進去前面的一些大的門店,認爲這個是非常的好。MHM,MHM每一級有一些相似的,但是有點不相似的,可以防止表達的時候是比較剋制孟子是個性的張揚,我們在今天談一下裝飾會花時間做個電,所以我們講孟子就講差一點點。

大家都有,大家在中間。這是聞多聞一多的一段話來裝置,他說不知道,分不清哪是思想的。我們都對。嗯,其實。也是充滿這個。莊子的森田森田很簡單,實際裏面對當時已經不太瞭解了,就知道他是宋國的普通。有碰到過,在上面會有一個。觀念差別是相當的大,但是他們在討論當時好像很少和別人直接的公開的那個電視啊,會師當時可能被孟子那種對於具體的嗯社會政治的問題,可能不會有太多的討論方式,更注重的是哲學層面的。其餘學無所不虧,專注是非常博學的,但是它的藥物會導致這些藥物的問題,然後今年光兩次設計是繼故宮宮大人不能汽車,他的話做得很漂亮,但是生活沒有什麼,對社會現實沒有什麼直接的作用,所以我們大家覺得他說得很漂亮很喜歡,但是不用它。

孟子作文 篇13

春秋戰國,戰亂頻頻,紛擾天下,風煙中,一人矗立,那人便是我心中的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是仁愛的。他心繫四方百姓,弘揚“仁政”思想,他關心世間萬物,從王侯到將帥,從商賈到百姓,從牲畜到林木,從草色到花香。孟子在《盡心》中說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仁愛的思想影響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例如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吳菊萍用雙手托起了素不相識的孩子,不顧性命之險,如同呵護自己的孩子一般將墜樓的孩子緊緊擁入懷中。我想,吳菊萍的思想深處,是有着一個勇敢諫言“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的孟子,有着一個普愛衆生、大愛天下的孟子。

他是夢中的一支歌,溫婉,柔和,只因他大愛天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是剛強的。他有一顆堅韌的心,一顆不容人輕視,不容人僭越的心。縱然富貴,不隨波逐流,污濁不堪;縱然貧賤,不卑躬屈膝,低聲下氣。可頂天,可立地,可愛天下,也可傲天下。他是硝煙中的一朵奇葩,他的剛烈無人能及,他心中有信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他不懼艱險,爲了大愛的推廣,將一切艱險都變爲磨練。於是,他成爲天下人皆仰視的一株傲梅。

他是戰時的一把劍,尖銳,猛利,只因他心若磐石。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是坦率的。他不遮不掩,不逃不避,直言人性劣端:“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他直面君王,指出其:“王好戰。”他批評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他與道家先祖老子有着共通之處,老子飄逸如汪洋大海,他坦率如浩瀚宇宙。他們都直麪人生,直視宇宙,坦率如飄渺峯神靈,孑然一身,卻又心懷天下。

他是蓮中的一曲舞,優雅,寧靜,只因他坦率如神。

他就這樣遠去,遠去,化爲天邊的一顆星。他是我的神,縱使相隔千年,即使,他的肉體已離這凡世遠去,但他的思想,他那高尚如明月的品格,已經深深烙入我的心靈。我想,我懂他,哪怕懂的只是冰山一角,哪怕懂的只是火燭一隅。

夢中的一支歌,輕吟輕唱,道的是以神的姿態大愛天下。

戰中的一把劍,猛擊猛打,顯的是以王的智慧心若磐石。

蓮中的一曲舞,時起時落,訴的是以人的靈魂坦率如神。

孟子作文 篇14

當我走在這片廣袤而深厚的土地上時,耳邊總是縈繞着悠揚綿長的鐘聲,我知道這是你亙古的吟誦,千年之前的齊魯之聲。

孟子,我總在想,在你仰望千年前那片蒼藍色的天空時,看見巨大的飛鳥鳴叫着飛過聲音破碎而嘹亮,留下透明的痕跡,你是不是也會淚流滿面,想起飛鳥可以向着自己的夢想不顧一切地飛翔,而你卻在風裏,找不到方向,這麼懦弱。

於是,孟子,你依然是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當作看到百姓在現實中掙扎時,你是那麼難過。於是,你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可是,哪一個君主會心甘情願地讓自己從天降落到最底層,看到那些愚蠢的王,我不知道你會怎麼想,我只是想知道,那些飛鳥的影子是不是又落進你清冷的眸子中,你的表情那麼哀傷,彷彿聽到鐘聲裏掩蓋的死亡。

可是,孟子,你依然是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當你發現你再也無法用你的雄辯去感化那些愚昧的王,你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於是,你悵然離開,如果不能感化他們,那也不能讓自己同流合污,看到你離去的背影,我不知道你的眼裏是不是涌滿了淚水,我只是想知道,你的表情是不是同你的背影一樣,孤單而落寞。

可是,孟子,你依然是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當你回到這片廣袤而深厚的土地上,你還是想散發你的熱量,你收了很多徒弟,你寫了很多書,你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你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看見你蒼老而虔誠的面容,彷彿那亙古的鐘聲傳來,散發出璀璨而華麗的光芒。

孟子,你我都生長在這片廣袤而深厚的齊魯大地上,隔了千年我依然可以感覺到你的呼吸,你的言語,你的思想;你的寂寞,你的迷茫,你的希望。

蒼藍色天空上有飛鳥飛過,破空的鳴叫讓我想起你迎風而立的身軀,耳邊的鐘聲悠揚而綿長,是你直古的吟哦,這千年來的齊魯之聲。

孟子作文 篇15

仁者無敵

在孟子看來,要想成爲聖人就必須保養本心、善養浩然之氣。孟子說這種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能夠塞於天地之間,聽起來似乎充滿故弄玄虛的神祕色彩,實則仍以保養本性和加強仁義道德修養爲旨歸。紛繁世間,酒色財氣,人生總是充滿了慾望和誘惑,要想學做聖人就必須擺脫這些干擾。孟子認爲,人們的差別不在於富貴貧賤,而在於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抵禦外在物慾干擾,保養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環境,更需要個人持之以恆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強調個人的立志和堅持,強調君子必須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孟子反對的是大家都將仁義拋諸腦後而把眼睛緊盯在利上,反對見利忘義和後義而先利。他認爲,如果人人都懷利以相接,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那就會導致人們不顧廉恥、互相傾軋,天下大亂。因此他提倡君子應該做到仁民而愛物,在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要舍利取義、捨生取義。

與老子的清淨無爲不同,孟子奉行積極入世的人生觀,有一種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軒昂霸氣,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無可奈何更爲堅毅和充滿鬥爭意志。他相信即使暫時遇到挫折和困難,那不過是一些必經的考驗,人要想成功,必須經風雨、見世面。孟子認爲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在面對困境時,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實現人生價值。

孟子還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範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來,保持自己和完善人格纔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謂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獨立自主才能無爲其所不爲,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仁人無敵於天下,有了這樣的修養和浩然之氣,就能夠無所畏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牆時人就倚着強着,沒牆時人就自己直了。

世態變幻無常,安逸和安樂本是一對雙包胎,家庭富裕,不愁吃不愁穿,就讀於一所貴族學校。兩兄弟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以說神仙都不及,富裕的生活其實不錯,這只不過是對於常人來說,但是這樣的生活造就了這對雙胞胎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安逸是弟弟,安樂是哥哥,安照常理來說,哥哥應該比弟弟懂事早,然而事實卻相反,弟弟安逸,懂得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他勤奮克苦,努力學習;然而哥哥安樂,卻恰恰相反,每天都遊手好閒,從不爲自己的將來着想,貧玩,他總是認爲,父親是個百萬富翁,有父親的能力,不會讓他受苦,根本用不着他自己奮鬥,只要他需要,父親就會滿足他;但是誰都會明白,就算是金山銀山,照這樣下去,也會坐吃山空的。

然而好景不長,安樂和安逸的父母感情不和,終有一天,父母離異,這對雙胞胎必定要分開。法院判決,他們兩個一個和父親繼續在這麼富裕的家庭裏生活,而另一個註定要跟着母親生活,母親是個普通的家許主婦,不像爸爸是個生意場上的高手,父親拓手可得的東西,對於母親來說卻尤如登天,像是要經過萬水千山,似乎比唐僧取經還要困難,才能得到。就這樣,勤奮的弟弟安逸,選擇跟着母親改名爲憂患;而幼稚的哥哥安樂,繼續跟着父親,繼續遊手好閒的生活着。

憂患跟着母親艱苦的生活着,過去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張口的憂患,對於這樣的生活必然會有些不適應,但是他有堅韌的毅力,憂患更加的克苦,努力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母親爲之驕傲,爲之自豪;日子雖然平淡,沒有過去的風光,但是優秀的憂患總是會爲母親帶來快樂,艱苦的生活,總是夾雜着甜密和幸福。時間一天天過去,歲月的年輪在不斷的增長,憂患和安樂也漸漸的長大。就要面臨大學聯考,憂患的大學是進在咫尺,然而安樂卻依然是個遙遠的夢。

大學聯考過後,成績必然會有云泥之別。終於皇天不付有心人,成功不會給沒有付出絲豪努力的人。憂患經過努力,勤奮,克苦,終於金榜題名;而安樂每天遊手好閒,不努力,最終還是名落孫山。弟弟憂患和哥哥安樂就這樣告別了他們的高中生活。憂患走向了理想的大學,繼續尋求美好的未來,安樂不知悔改,命運會懲罰他。

在憂患中生存發展,在安樂中失敗死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強弓勁弩,信臣精卒,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卻不想在萬千文人的慘叫聲中,宮女嬪妃的歌舞聲中,王公大臣的奉承聲中,天下百姓的怨恨聲中土崩瓦解。秦國,一個不可一世滅了六國,一個自詡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的泱泱大國,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謂的太平後,成爲了歷史。

當秦始皇兵強馬壯的軍隊遍佈六國時,他笑了,他認爲自己是天下最最強大的,沒有人能夠打敗他。此時的他,眼裏容不下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該死的文人,處處說他的不是,他憤怒了,於是,焚書坑儒,焚燬了多少人的夢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再也沒有人敢評論他了,但人們心裏都窩着火。

偌大的宮殿中,秦始皇一人獨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聲經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個個濃妝豔抹,彩裙飄動的舞女,一臉的陶醉;宮殿外,士兵們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個又一個反對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繼續,燒紅了半邊天,一捆捆耗費了文人們一輩子心血的竹簡頓時化爲灰燼秦始皇依舊沉醉在歌聲舞姿中。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有這個必要嗎?人都死了,宮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勞,可憐的阿房宮最後還是被項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個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數不清的兵馬俑,可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可這又能怎麼樣?秦始皇死後,還不是成爲一堆白骨,還能在地下享受嗎?

秦朝幾百年的基業,在其最鼎盛時卻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擊。秦始皇,這個秦朝最偉大的,甚至對中國的日後都作出巨大貢獻的統治者爲何讓自己拼了一輩子換來的基業付之東流,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的,多年的沙場征戰,使秦始皇成爲第一個有能力統治全中國的君主。在戰爭中,他頑強不屈,有勇有謀,帶領秦軍戰勝一個又一個對手,那時的秦國是堅不可摧的。而統一了中國以後呢?焚書坑儒,就爲了一時的美名;徵丁無數,就爲了生前死後的虛榮;沉溺於聲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墮落。人們心中窩着的火終於爆發了,陳勝、吳廣敲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項羽、劉邦粉碎了秦朝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的美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願所有統治者都記住這句話。

孟子作文 篇16

認識孟子是從認識孟子的文章開始的,當我第一次讀到那樣氣勢磅礴的文章時,心已被這位“亞聖”折服了。在那一句句連珠妙語中,我彷彿看到一位大家穿梭於各諸侯國間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寬廣胸襟註定了他要心憂天下,情繫百姓。孟子其實不是聖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學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樂,他哀民生疾苦,他樂國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與他站得比別人高,看得比別人遠,憂得比別人多。於是孟子便站在高崗上獨自品味着孤獨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於寂寞,他不斷的在各國遊說,他只是爲了實現“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無飢色”的理想,然而在那個戰亂紛紛的時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樣遙不可及。他不斷地寄希望於各國君主,而那些醉心於戰爭的君主們卻一次次將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許孟子在想:總有一天我會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堅定的信仰來了。人,是不可以沒有信仰的,沒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價值,孟子的信仰源於那顆博大的仁愛之心。

孟子終究沒有成功,他還是孤獨的站在高崗上,品味着的孤獨,堅持他的堅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這使我想起了莊子,那個消極避世,那個整天唸叨着“逍遙遊”“至人無己,聖人無名”的老莊,與其說他自在,不如說他自私。爲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個心安理得的藉口。雖然他曾經努力過,但最後他選擇了放棄,他沒有孟子的韌性和堅強,於是他冷眼旁觀,觀世間種種荒唐與罪惡。無可否認,莊子在放縱,在自暴自棄。

莊子的文章極美,美得飄然,美得輕逸,我喜歡莊子猶如孟子,卻無法苟同莊子的人生觀。莊子追求自由事實上追求的是一種享受,在那樣烽火連天的時代,莊子卻享受着內心的悠閒自得,彷彿這個世界與他無關。他完全可以繼續努力,他也曾有過那樣的機會,但他怯於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說莊子是懦弱的!

莊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實則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個大家都不自由的時代,莊子怎能獨自超然與物外呢?正因爲莊子不是站在高崗上,所以他沒有孟子的視野開闊,所以他也寫不出如孟子般大氣磅礴的文章,他更說不出“生與憂患死於安樂”“德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嬸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莊子都沒有成功,然而卻各自賦予了失敗以新的意義,孟子是努力後的無怨無悔,莊子是放棄之後的一事無成。孟子,莊子,孰高孰低?

孟子作文 篇17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藹可親,慈祥的面頰上總是返着一絲微笑。

孟子是博愛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處處都體現着他憂國憂民的仁心。他四方遊說諸侯施行仁政。在那戰亂紛飛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併,肆虐着攻伐,這位儒家學派的“亞聖”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爲天下萬民,仍不屑努力與八方諸侯,無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終放棄了。他站在泰山之巔,俯視天下萬民,有的窮困潦倒餓死街頭;有的爲謀生存骨肉分離……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萬念俱灰,爲何他的眼中長含淚水,因爲他愛老百姓愛得深沉。遊說不遂他便退以着書,終成《孟子》。

孟子十分講原則。

孟子爲人很講原則。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無論何時,哪怕是生死關頭也要講求原則,決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義凜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惻隱;遇錯明羞惡;遇賢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隊萬鐘的豐厚條件,他毅然詠頌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和加焉!他一生兩袖清風,不求宮室之美;不愛妻妾之奉;不需所識窮乏者得我。他從始至終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爲了正人君子的典範。

孟子作爲亞聖,真的將仁愛的種子播撒如萬民的心中,普濟了天下。

孟子樸素的一生充滿了失望,無奈,貧困。但他志向遠大,卻壯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失爲一位學術,政治教育大家。

孟子作文 篇18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氣;勇氣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暫時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變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們努力於物質遺存的碎片中,尋找和發現人類精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們能在變化多端的時代,以淡然自若的瀟灑決勝於千里之外;以遊刃有餘的技能突出於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儻抒寫生命的美好;在時代的競爭中,成爲坦然面對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給我的正是一種信仰,一種生生不息、獨立自強的精神。

讀《孟子》,讀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義”字貫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觀,如果“仁”是愛人的話,那麼“義”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愛的話,那麼“義”就是廣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話,那麼“義”就是豪舉,在孟子的“義”裏,凝聚着心中裝有集體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僅是戰國時代的美男子,更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化身!他愛憎分明、疾惡如仇、當仁不讓、反對戰爭、蔑視強權,都源於他高尚的人格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導我們要堅守做人起碼的道德底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勵我們要培養堅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讀《孟子》,讀出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就告訴我們磨難是成功必經之路。《孟子》告訴我們:苦難和挫折斯人生的標杆,往往更能測出一個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麗之處,也並非上游河水的浩蕩,而是水到斷崖處,那奮不顧身的向前飛躍。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不經歷挫折、泥濘,不通過在困難中鍛鍊自己,又怎麼到達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有正確面對挫折,厚積薄發,才能擁抱成功,享受幸福

讀《孟子》一書,學孟子精神,就是要學習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學習孟子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要學習孟子的正義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回報社會。

《孟子》告訴我,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走在生命的大河兩旁,修身,正心,不怕風吹雨打、堅持信仰,使其中穿枝撫葉的行人踏着荊不覺得苦,有淚可落但沒有悲涼!

孟子作文 篇19

孟子始終是一個不得志的理想主義者。雖然充滿了人性思想的光輝,但是和他的宗師孔子一樣,嚴重脫離了當時的現實,空談主義,於當時治國平天下無現實意義的幫助。

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哪個王可以耐心施仁而化天下?

孟子的仁道簡直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幻想,充滿了書生樂觀而缺乏變通的意見。

我覺得孟子的思想最多不過是作爲一種道德的範本,永遠也難以成爲治國的主力教條。

孔子是一個謹慎慈祥的老頭,莊子是一個任性好遊的浪者,而孟子更像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才俊。

孟子的口若懸河多少帶有狡辯的意味,他似乎忘了其宗師孔子的教誨:敏於行而訥於言。

相對於孔子的低調,孟子顯得非常張揚,動不動說“王天下”、“王道”,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一點孟子倒表現的很到位。

孟子高調,不謙虛,這和他的宗師孔子有鮮明的區別。讀他的言論,十分富有激情,但是實在缺乏孔子那種充滿偉大思想的光輝。

孟子裏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之患,在好爲人師。

孟子作文 篇20

穿越過時間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變。歷史的長河中,閃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

我眼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對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生民塗炭的現實,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爲一種政治思想體系,這對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孟子的“仁政”學說雖然以維護封建制度爲出發點,但是對於穩定經濟,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有許多的進步意義。

我眼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游說於各國之間,遊說於各個野心家之間,面對他們稱霸的野心,統治的嚮往,征服的慾望,孟子盡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們,但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下層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誰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的這種權利呢?所以,毫無疑問,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我眼中的孟子更是偉大的。雖然孟子的政治主張沒有得到實踐,但是他提出了較系統的修養思想體系,這樣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修養,今天的我們,還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傳授的教義,今天依然適用。

他是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亞聖”之名當之無愧。願他閃亮的思想會繼續耀眼!

孟子作文 篇21

五千年的風霜雨露,造就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五千年的陰晴圓缺,鑄就了五千年的傳統精神;五千年的日出日落,釀造了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因孔孟思想而燦爛。孔孟的思想、孔孟的學風、孔孟的精神對我們有着極爲深刻的影響。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他主張學習要溫故知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告訴我們做學問要有誠實的態度;“仁”是他學說的精髓,他主張“愛人”,認爲統治者應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爲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成爲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極爲深遠,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堅持“人和”勝於一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他提倡做人要做到“捨生取義”。他反對一切戰爭,認爲“民貴君輕”,認爲統治者應輕徭薄賦,實行“仁政”。他還主張按時令砍伐樹木,不過分捕撈魚蝦,他希望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想,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他就是儒家學說的另一位代表——孟子。

孟子作文 篇22

既然提到了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就不得不說說兩家學派的異同。

書中也說:墨子對孔子的中心思想—仁義—並沒有提出異議,但事實上兩人的思想真的沒有相互不同之處嗎?墨子說:兼相愛交相利。他所重視的是“兼”與“別”的區別。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兼相愛,那麼,社會就是完全平等的,每個人從別人那裏得到的和自己給予的是恆定不變的。然而孔子卻將仁愛分了等級,從父母子女,再到兄弟姐妹,最後到國人、遠人,所有人都不能像愛父母那樣去愛遠人,這從根本上與墨子的觀點不甚相同。再說交相利,在墨子看來,如果兼相愛能實現,那麼交相利是必然實現的,愛與利的關係是對立的統一,是相輔相成、互爲依存、互爲條件的辯證關係。愛與利是不分親疏、貴賤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切都要遵循禮法,只要遵從了禮,就是正確的。所以綜上,墨子注重是與否,而孔子注重多與少。但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二者都是柔性的理念,不是通過苛求來實現的,而是逐步的改善。

一談鬼神,一不談鬼神,這似乎又是明顯的異同,但是在這樣的大觀點之下,又有分歧,“子不語怪力亂神”,看似是不信鬼神,然而孔子又說:“敬鬼神而遠之”。這二者是否矛盾呢?我認爲不然。從當時時代的角度說,孔子的目標是恢復周禮,祭祀這樣的活動就屬於禮的範疇,而並不在於祭祀的對象,只要尊重祭祀的對象,那麼目的就達到了。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既不崇拜,也不反對,而是出於一種居中的態度。墨子信鬼神,卻又不談祭祀,這也是不矛盾的。書中說,這是爲了讓人做到兼愛。孔子又何嘗不是呢?““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這不就是爲了教人向善嗎?帶着對鬼神的敬畏,祭祀也好,不祭祀也好,才能讓世人做到愛人。

如此看來,二者從根本上,並不是完全不同,但就從反對紛繁複雜的禮樂的角度來看,如果把墨子放到現在,可能會成爲極簡主義的新一代領軍人物吧。

孟子作文 篇23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被尊爲“聖人”和“亞聖”。他們的思想觀念,對中國社會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甚至遠及日本、朝鮮、歐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一個充滿愛心、智慧和勇氣的傑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創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論基礎,並藉此建構了儒學的大廈。孔子曾說過:“仁者愛人。”而一個“仁”字涵蓋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國小時老師講的孔子的故事讓我們稍稍對孔子有一點了解,而孔子的《論語》便讓我們更加進一步走進了孔子。

爲了提倡仁愛的思想,孔子踏上了周遊列國的艱難征程。爲了形成與發展儒家學派,提倡仁愛的思想,他費盡一生,不停奔波跋涉,到他去世之前也不肯放棄。可他,一代仁者,雖然有大夫的身份,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讓人不禁感到遺憾。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也許,孔子對教育事業的誠實與“不恥下問”的精神是更值得後人去學習的。殊不知,在如今這個面具的社會中,許多人就是怕丟臉而不敢去問。而當時身爲聖人的孔子在面對孩子們“熟爲汝多知乎?”的嘲笑中,還能誠實地回答自己“不能覺也”是需要多大的誠實與勇氣啊!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勇敢地承認自己不知道,去“不恥下問”呢?

“金無足金,人無完人。”其實,孔子自己也承認自己有錯誤,需要完善。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足以說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了解,並努力改正。而在今日這種誠信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就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孔子“不恥下問”的精神。

孔子,身爲一代聖人,爲中國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代表着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的“禮、義、仁、德”成了歷代君子志士追求的目標。

孟子作文 篇24

歷史的天空悠遠而深邃,遙望這片天,羣星閃爍。有兩顆耀眼的星星穿越時空,成了現代和未來的指明燈。那就是儒家思想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孔子和孟子。孔孟的思想影響着後來人,直到今天仍不褪色。

三人行,必有我師

求學道路漫長而艱辛,許多人一起學習,一起尋求心中的目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虛心向別人學習,擇人之長補己之短。“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求學本來就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如不端正態度,那又怎能效仿古人不畏勞苦的求學精神?對於一種學問,不但要懂它,而且要喜好它,重要的是從中感到快樂。否則,人生就會黯淡。也許,我們這樣做了,也不會成爲孔夫子那樣博學多才的聖人,但起碼我們可以儘可能地去掉思想中的污垢,行爲上的瑕疵,讓自己的人格多一些圓潤與光澤。集他人智慧於一身,雖然不是聖人,但也絕不是庸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生如戰場,不是勝就是敗。而決定勝敗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人心。孟子的仁政如是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聚人心,共奮戰,團結就是力量。一家公司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面臨倒閉,也許因爲經營不善,也許因爲天災人禍,但如果老總能以德服人,得人心,那麼公司肯定會起死回生。勝敗乃兵家常事,而想減少失敗的機率,必須要深得人心,以德服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成功非易事。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次磨練造就一個全新的你,而只要你愈挫愈勇,還怕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嗎?可是成功後你便墮落,你以前的努力又有何用?現在安逸的生活不是自己創造的,終有一天,它不會再屬於你,只有在憂患中不斷磨練自己,才能在競爭中有一席之地。

歷史的天空繁星閃爍,滾滾長江水淘盡英雄。人們一直在追尋雁過雁往的飄逸,花開花落的浮沉,我們要用他們的思想——仁愛、和諧來主導我們的世界。

孟子作文 篇25

孟老師是我們的語文老師,我的習作也是他精心栽培出來的,老師因爲知識淵博,又姓孟,所以,很多人都稱他“孟子”。

開學時,孟子向女生保證,如果沒犯很大的錯誤,他絕對不管我們,他說我們上了五年級自控力強,所以相信我們。

孟子的每節語文課都會給我們講習作,他是作家,爲了自己的學生,放棄了自己的寫作計劃,每天幫我們批改作文,發表作文,教我們怎樣生動、形象地描寫一個人,怎樣……

在學習方面的嚴格,我們已經領教過了,但他總能給犯錯的學生一次改正的機會。記得那一次,我在宿舍和陳心誼講話,被鄒級長抓到了,而且全校通報。就在第二天早晨,孟子慢慢地走進教室,輕輕地說:“陳心誼和廖思雅,你們跟我來一趟辦公室。”我們倆個當時嚇得瑟瑟發抖,慢吞吞地跟着孟子走進靜得嚇人的辦公室,我的眼淚已經不由自主地落了下來,那一顆顆眼淚,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寶石,我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不敢靠近孟子!

“知道我爲什麼叫你們來辦公室嗎?”孟子說話時的眼神很溫和,不像我想象的那樣像殺人的眼神。

“知……知道……道……”我邊抽泣邊說道,“我們……中……午睡覺時講話……被……鄒級批……了!”

“廖思雅,你一第次哭時,我就知道你的班級集體感很強,從那以後我就知道,你會改掉以前所有的壞習慣,努力做一個優秀的自己……”孟子的語氣很平和。

孟子繼續說:“陳心誼,我一直覺得你是個文靜優秀的孩子,這次,我就不在班級說這件事情了,希望你們兩個能知道我的用意!”

我們慢慢回到了教室,從那以後,我不僅知道了在宿舍怎樣安靜睡覺,不打擾他人睡覺,還懂得了怎樣學會寬容別人……

孟子作文 篇26

《孟子》對我們當代中學生來說,需要有許多的閱讀量才行。雖然現在我們讀的書多了,但是有許多的同學不知道怎樣去閱讀,讀怎樣的書。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分清怎樣的書纔是好書,纔是我們值得閱讀的書。我認爲在分清好書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從書中獲得知識,纔能有所收穫。才能從書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提到儒學,我們首先會想到的肯定是孔子和《論語》。作爲儒學的創始人,他的言論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我今天要爲大家說的是儒家一位大師孟之的著作《孟之》。它也是四書五經之一。它也是古代元明清三代科舉考試的題目,學者必讀之書。下面我就爲大家講講。

《孟子》是被儒家學派稱爲“亞聖”的孟子的著作。書中主要介紹了孟子的主要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論理,教育等思想。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是戰國時候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的人,根據目前的說法,生於周烈王四年,即公元前372年。死於周郝王26年,即公元前289年享年83歲。

孟子師從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對孔子的言論推崇備至,認爲“自生民以來,未有勝於孔子也”。

孟子的一身大致於孔子相似,壯年從事教學,中年時以“平治天下爲己任,遊歷各國,反對“霸道”,提倡“仁政”,“王道”。在遊歷各齊,宋,滕,魏等國二十多年後,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孟子》一書就是他和弟子寫成的。

孟子在的戰國時期,社會的混亂程度比孔子在的春秋時期過之而無不及。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秦國使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強敵,齊魏王,宣王用孫子,田忌等人,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各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爲賢,而孟子卻宣揚唐,虞三代人的德政,所以他的主張沒有得到當權者的採納。

孟子抱着古聖先賢的救世之道,尤其是孔子的仁道主張,完全從救人的宗旨出發。爲人論正義,爲傳統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籲,希望能找到一個肯行王道仁政,以救世爲目的的領導人,促使他治國平天下。

在孟子的學說中,“以利之辯”是最重要的要點之一。孟子認爲,縱使富國強兵,也還只是小利而已。只有從“仁義”着手去做,纔是根本的大吉大利。

孟子持“性善說”,認爲人性中具有“善端”。提出仁,義,禮,智四德,而重在仁義。行善論是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根據,而性善論又是孟子的世界觀爲基礎的。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的文章長於說理辯論,氣勢磅礴,對後世的散文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

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很多思想與智慧卻能夠穿越時空,從遙遠的古代向我們款款走來,並且將一直下去,就像一條長河奔流不息,滋潤它的每一個生命。

孟子作文 篇27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話言之有理,不信可觀此文。

第一:苦其心志

一日春光燦爛,和煦的日光照在我等書生的臉上,時不時傳來鳥兒的鳴唱,此時我們的頭兒——老師踱步走進教室,慢條斯理地說道:“聽好,今天的作業只有訂正。”頓時,班裏的猴兒尖叫起來:“喔,耶~”“不過明天考試。”“啊?”“是要是考不好,我可就打電話了(打電話給家長彙報情況,夠狠!)!”須臾(表示一會兒),我等內心烏雲彌補,翻江倒海,暴風驟雨傾瀉而來……哎,明天我們得苦嘍!

第二:勞其筋骨

“默寫不及格的人站起來!”脾氣暴躁的英語老師在課上怒吼着,“看看,看看,這麼多人不及格,你們還想讀好書啊,全班一起罰抄!”得,今天我們又倒黴了,因爲英語老師一旦讓我們罰抄,哼哼……整張默寫紙抄十遍,放學前沒抄好回家再抄十遍。向我們這樣不大犯錯的學生若是突然來那麼一下,手肯定抄到發麻,到時候連筆都放不下了!不過有人挺聰明,用兩支筆抄,可謂事半功倍啊!

第三:餓其體膚

由於我們是九年級,而且屬於寶山區學校,學習要求除了市中心外與其他區比起來是最嚴格的,每天晚上都要補課到六點。臨近四點時吾輩那不爭氣的肚子在號呼着,好似官吏進鄉收稅,百姓四處哀鳴之感。我一邊故作認真聽課,一邊忍住飢餓,終於等到了六點鐘時那貌似喊我回家吃飯的下課鈴。只聽老師說:“這麼快下課了,這試卷還沒講完唉。”我心想:誰願意聽你說書啊,我們餓都餓死了,快讓我們回家。“這樣吧,時間也不早了,這試卷就……再將一題吧

第四: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放學後,我忍着飢餓用僅存的一點零花錢買了考試用的2B(非不文明語言)鉛筆和老師要求的智能卡西歐計算機。回家後,媽媽面帶笑容:“回來啦,看這個。”我有氣無力地望着她指的地方,那是……啊,輔導書!不要啊……爲什麼,爲什麼!“九年級了,要衝刺啊!”媽媽嚴肅的說。不啊,不……再怎麼樣也是無濟於事了,認命吧。

最終…

第二天,我將自己所有的怨恨發泄於數學考試之中,下午分數出來了,不錯,得了144分,就是那最後一道壓軸題沒全做對,回家也有個交代。

孟子作文 篇28

孟子是戰國中期知名的儒家思想家,在先秦儒學和中國古代的思想史上佔有關鍵的地位。民本思想作爲儒家理論的重要特徵,也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最亮麗的一部分。生在王道既衰的晚週末世的孟子,在面臨現代社會的巨大挑戰,以爲民請命、淑身淑世的救世情感和淵博精深、睿智圓通的哲學理性之思,尊重中國古代社會民衆的思想,熱愛人民,下啓宋明理學的基本思想,使道德人本主義與道德唯心主義成爲中國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的基本學說,由此便把儒家民本思想發展到了極點。

孟子好辯,是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雄辯家,他所著《孟子》一書講解透徹,用了散文的文字,經過深思熟慮,散文技法熟練,文筆犀利;邏輯推理也是嚴謹而縝密的。爲實行"仁政"、"王道"—"不違農時,谷不能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能勝食也;數斧斤之時入山霖,材木不能勝用也。穀與魚鱉不能勝食,材木不能勝用也,是以使人民養生喪死無憾矣。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於桑,五十個者能夠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建國七十者能夠食人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能夠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於孝賢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大道上矣。建國七十者衣帛食人,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無所有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釋義爲"人如果不違反農時,那麼糧也吃不完;小孔的魚網不入,池塘裏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的樹木有定時,那樹木便用不盡。而穀物和魚肉就吃不完,樹木也用無盡了,這便使平民百姓都可以養活家小,就斷送死亡而無悔恨了。平民百姓都養生送死而毫無缺憾,這也正好王道的開端。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聚花果,上了五十多歲的人就能夠穿着絲綢了;在雞鴨豬狗中間,不失季節地培育好飼料,上了七十歲的人就能夠常常吃到肉類了。在家庭一戶所種百畝的土地上,不誤農時也有耕地,數口之家就不鬧災荒了。由於重視村校的教學,以及重視孝敬長者的道理,頭髮白蒼蒼的老年人就不能在路邊揹着或者頂着東西了。而年滿七十歲的老人就能夠穿上絲綢、吃上魚肉,平民百姓就不缺衣少吃,即使達到了這而不稱王於天下人的,也是決不會有的。"維護儒家學說,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跛行,放淫辭,以承三聖"(出自《孟子》第六卷《滕文公下》第九節)釋義爲端正人心,撲滅邪說,排斥淫邪的言辭,拒絕偏頗不正的行爲。他遊說諸侯,努力消除與論敵的糾紛,並教導後人。

孔子以後,儒家產生了二個宗師級的代表角色,一個是儒家理念主義的典型代表角色孟子,一個是儒家實際主義的典型代表角色荀子。哲學家馮友蘭認爲,從歷史定位來看,如果孔子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相當於西方的蘇格拉底,那麼孟子就相當於柏拉圖,而荀子則相當於亞里士多德。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鄒國人,本名也叫孟軻,師從子思的門人,不僅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名政治家。《孟子》一書是孟子晚年與弟子們合作編著的一部語錄體書籍,類似於論語,主要記錄了孟子與君王、與學生、與同仁們的對話。其書內容豐富,涉及人性、哲學、政治教育、人格修養等多個方面的話題。後來到了宋朝,《孟子》一書又被列入了四書之中,並作爲了科舉考試的必考課程,這一理念也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並對整個東亞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今孟子的浩然志氣、性善論、仁政愛民等思想,它對現代政治倫理教育和人格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孟子》一書一共七篇文章,每篇文章又分上下兩篇,因此總共有14篇。即使只有一個主題,但是內容的組合也不嚴格,讓人感覺鬆散。

其實,《孟子》一書有其內在的思想邏輯結構,簡言之,就是內聖外王。何謂內聖外網?通俗的講,就是先修身養性等內在的修爲,達到聖人的境界,然後在外網也即治理天下。這是一個由表及裏的過程,也是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正確途徑。用《大學》裏邊的一段話來說,便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之後意誠,意誠之後心正,心正之後身修,身修之後國齊家齊,之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人平。大概意思就是,讓人們通過推究萬物的根源就可以得到一種科學知識。在得到知識以後,我們的思想意念也變得更加真實;一個意念正直的人,態度就必須端正而不存邪念;態度端正了,道德和修養也就會隨之增高;當道德和修養高了以後,家政自己國家也就可以管理得好。如此推而廣之,世界各國也就可以受到了很好的管理,世界各國也都受到了良好的管理,整個世界也就平靜無事了。

孟子作文 篇29

在瞭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後很久,纔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聖人,十幾歲的時候,他還去到魯國,想找孔聖人的門第來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逝世了,於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因爲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長出了一個錛傂∩角癇紓,於是他隱居與樹林裏,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爲徒,三年後,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裏,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別老師後,回家興學育才,憑藉着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着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了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爲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卻行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拒爲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錛偽淦黠紓--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又因爲他學士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口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裏積蓄的知識,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向呢!

78歲時,孟子決定辭了官銜,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他覺得再怎麼,也得綠葉歸根,於是,在衆人的挽留下,孟子熱淚盈眶地回了家,在齊國,他整整呆了35年。

85歲,古稀之年,孟子帶着鄒國百姓的嘆息聲,徒弟的哭聲,去世了。

出殯這天,雪更大,風更狂,連天地山川都爲一顆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趕到孟子的家鄉,披麻戴孝,在風雪的呼嘯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實,就算是聖人,我也覺得他會有錯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爲,孟子總是說,孔子說的`都是對的,然而,孟子的功勳遠大與他犯下的錯誤,他謙虛,他好學,他還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孟子作文 篇30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你諾能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對你的學習和成纔將有很大益處。

然而,與人交往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它蘊含了有太多的內容。磕絆和誤會時有發生,一件小事一句話就可能是那已經建立起來的友情突然中止,讓人傷心不已。許多中學生就是不善於把我友情,而是自己陷於苦惱之中。那麼,中學生該如何把握友情呢?

與人交往,貴在真誠。不要當面鼓,背面鑼,表面上說些動聽的話,心裏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僞裝便是不真心對人,這樣很難做到互相信任。待人真誠,不在人後背做小動作,這是交友的第一步。

朋友相處,寬容爲懷。所謂君子不但要有成人之美,而且要有容人之德。要容忍別人的短處,要容忍別人的長處,對非原則的問題不要斤斤計較,同時,也不要對同學抱有嫉妒心理。另外,對中學生而言,往往是朋友意識越強,越容易排斥他人,不願意的讓別人同自己的朋友結交,這樣,你的朋友就不會多。

對朋友的批評要有根據。批評要有客觀態度,避免武斷,最好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你的朋友。雖然你是好意,但人是有自尊心的,你的朋友不一定能接受這種批評。弄不好,你們還可能反目成仇。

不要說朋友的壞話。你的朋友或許會說一些家庭的苦惱或所謂的醜事。以及他個人曾經做過的一些傻事,你不要就對此對他妄加指責,給予鞭,這樣會使朋友不愉快。

不要強加於人。雖然是及要好的朋友,也不一志趣相投,性格相同。與興趣不同的朋友相交,也許多可以多方面發展,會跟充實自己。所以你不要強迫朋友接受自己的意見,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和顏悅色地討論,求同存異的態度纔是成功交友的橋樑。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於人交往要做到以上幾點,方可友長在。

孟子作文 篇31

“孔孟”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稱呼,它分別代表了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以及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孔子被成爲“孔聖人”,而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他被稱爲“亞聖”。

孟子的成就斯人盡皆知的,他的成就離不開他母親的諄諄教導。“孟母斷織”是爲了孟子能夠好好讀書,“孟母三遷”是爲了孟子能夠專心學習,他的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必就是出自這裏。

孟子的父親在孟子三歲時,便去世了,在家境窘迫的條件下,在母親的激勵之下,孟子任然選擇了學習,即使生活中充滿了坎坷與磨難,但他卻沒有放棄。他發揚傳承了孔子提出的“任”和“德政”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主張平均賦稅,薄賦斂,回覆井田制度,還提出了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相反的“行善論”,認爲人先天具有良知良能。強調人的主觀精神,斷言“萬物皆備於我”,形成了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他的努力,他的堅持,正印證了他所寫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孟子思維縝密、才思敏捷、機智、善辯,巧譬善喻。只是用短短的幾句話,便使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他用巧妙的話語與例子,讓人能使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齊宣王懂得: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的道理。也讓人在聽弈秋誨二人弈的故事中,明白了學習應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孟子雖然僅次於孔子,但他的努力與付出卻絕不輸給孔子,儘管他是“亞聖”,但我相信,他的思想與美德卻會永世不變,他的故事會成爲千古不變的佳話。

孟子作文 篇32

孟子,被人們尊稱爲“亞聖”。他的思想一直被人們學習。他的《魚我所欲也》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

我贊同《魚我所欲也》中的“捨生取義”,贊同孟子所說的“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但是,孟子並沒有想到,“取義者”與“舍義求生者”之間還存在着一者,我可以由一個成語來說明:忍辱負重。

孟子曰:“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這我也不否認,一般人是會這樣做的。但孟子提到的“賢者能勿喪耳”就讓我有些想不過去了。像文天祥這等的民族英雄自然是很符合孟子所講,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爲保留骨氣而死的。

大家對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一定不陌生吧?他爲什麼能有後來的滅吳的決心呢?正是因爲他受過吳王的侮辱。他被吳王呼來喝去,被迫服侍吳王。而他怎麼想的呢?死嗎?不,他沒有生出那等想法,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朝一日定要洗清所受之辱。於是,他忍辱負重,屈尊服侍吳王。後來,他終於回到自己的國家,臥薪嚐膽,不忘恥辱,終於滅吳洗去了恥辱。這樣看來,勾踐並不是個沒骨氣的人。但他若是不甘被吳虜而拔劍自刎,會有機會滅掉吳國嗎?那樣做,反而會貽笑大方。

如果這個史實還不足以證明忍辱負重是明智的,我還可以舉出這樣一個例子。韓信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賙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羣惡少當衆羞辱韓信。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着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而受過跨下之辱的韓信最後終於成爲一代名將,難道我們能說他沒有骨氣嗎?

可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能屈能伸,聽說當初明太祖朱元璋貧困時也當過乞丐,那他有沒有受過嗟來之食呢?換個角度說吧,我們假設孟子還未寫下《魚我所欲也》,有一天他也是窮困潦倒,飢餓難耐。此時,有人“呼爾”而與之飯菜,他會接受嗎?若不接受,餓死,那哪裏來《魚我所欲也》這傳誦至今的文章?若接受,即生,那又哪裏能合《魚我所欲也》之說?

有時候,現實與思想還是存在着矛盾的,也可以說,矛盾無所不在。任何事都是有角度的,所在角度不同,想到的也就不同。如果思想確實很好,但角度不夠的話,還是說得保守點好,但是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思想。大膽地提出來,即使錯了,也會有人幫你改正,你只用虛心納諫就行了,何樂而不爲呢?

我不是反對孟子的思想,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看法罷了。若得罪了他老人家,那麼就只有願他在九泉之下能體諒了!

孟子作文 篇33

所謂孟子三樂,概括講就是親情之樂,一家人身體健康和睦相處;自身之樂,做人處事一切都問心無愧;教育之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

第一樂,是家樂。家人都健在,可以在一起開開心心的生活,這也體現了他崇尚孔子的“孝悌之道”。其實很容易理解,如果一個人再幸福,而自己的親人卻不在身邊,那也只會是有殘缺的幸福。就像現在的孩子們,在遭遇到父母去世或是離異的情況下,影響最大的就是孩子。在他們每個人的心裏都對家有無限的依賴,因爲那裏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可是一旦破碎後,大部分的孩子心裏便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他們沒有了依靠,所有事情都憋在心裏,自己去煩惱,他們更加羨慕那些擁有美好家庭的孩子們。無論孩子會這樣,家長也是一樣,都希望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因此,只有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纔會感到快樂。

第二樂,是自樂。自己對自己的行爲或是所做的事都不後悔,這也是孟子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就現在的人們來說,總會有表裏不一的人,而真正能做到不後悔的人又有多少呢?好比那些小偷,他們爲了一時的貪念而做出違法的事情,可能當時成功後,不禁會有些許喜悅,可是仔細一想,他們真的很開心嗎?他們所擁有的東西,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嗎?當然不是,那麼他們用的時候就不可能問心無愧。因此,即使他們的生活比以前好過些了,可是卻還是快樂不起來,因爲他們不可以心安理得。再如現在剛開始就業的人們,待他們事業穩定後,不免會有一顆進取之心在燃燒,希望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業,爲此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過程中難免會有許多阻礙,可是他們從未放棄過,仍然擁有最原本的希望。最終,有的人成功了,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這時候他們肯定會很快樂,爲自己當初沒有輕易放棄而開心;而有的人卻並沒有成功,但是他們也從來沒有後悔,因爲自己當初已經竭盡所能,努力嘗試過了,只不過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而已,所以他們也是快樂的。我想人們做到對自己所做的事問心無愧時纔會真正快樂。

第三樂,是可以得到優秀的人去教育他們。這也體現了孟子招納天下有志之才。我想這個應該主要體現了老師的快樂,他們遇到過許多的學生,總會有一些是令他們引以爲傲的人,這也就是他們從教的樂趣所在吧。

我想,一個真正快樂的人,至少要做到“家樂”和“自樂”,如果有更高的理想,可以再發展到“教育之樂”。這應該也就是“孟子三樂”的初衷吧。

孟子作文 篇34

孔子對當時“禮法之爭”的認識,及由此而產生的對“仁”與“禮”的探討,確立了傳統儒學的基礎。而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好仁義王道,把孔子的仁學思想進而發展爲以仁政學說爲主體的政治思想。因此,本文主要就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特徵。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理論基礎

孟子一直以孔子思想的忠實繼承人自居。孔子的‘德治”思想強調通過道德教化而形成社會的有序治理,這成爲孟子思想的歷史淵源。同時,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論爲理論基礎。他由人皆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推出人性本善。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顯然這種以“不忍之心”而行的“不忍之政”便是“仁政”。“仁政”便是“不忍之心”外化的結果。只有用“仁者愛人”的觀念來推行仁政,才能治國平天下。而且,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內容豐富,涉及各個方面。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特徵

(一)政治上:法先王,選賢才

離婁章句全篇一開始(前五章即: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章,規矩方員之至章,三代之得天下章,愛人不親反其仁章,天下國家章,均爲體現孟子“仁政”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章節),孟子要求當政者要實施仁政,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法先王”,因爲“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孟子痛恨戰爭,主張效法先王,仁者無敵。二是“選賢才”。在孟子看來,法由人制定,由人來執行,所以關鍵在於人。曰:“唯仁者宜在高位”,否則天下大亂。而且強調了統治者特別是國君在實現“仁政”中的作用。“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天下國家之本在於統治者個人的道德。”[①]因此選舉賢才至關重要。

(二)生活上:與民同樂

孟子同情、愛護人民,是位民本主義者。他認爲民心與仁政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桀紂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施仁政就是認識到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重視人民大衆的作用。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他的“民貴君輕”的思想也是對孔子“忠君”思想的突破。齊宣王好樂,孟子問他“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他強調與民同樂,才能讓人民在感情上和君主產生共鳴。同時,孟子認爲只要君主想人民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就一定能稱王天下。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還以文王狩獵場70裏而百姓以爲小和齊宣王狩獵場40裏而百姓以爲大爲喻,說明了“與民同憂樂”的重要性。

(三)經濟上:“制民恆產”

戰國時期井田制已經遭到徹底破壞,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基於對“民無恆產則無恆心”的社會規律的總結,他提出“制民恆產”的主張,成爲仁政的經濟基礎。所謂“制民恆產”就是爲百姓提供必需的生產生活資料。孟子的政治邏輯就是,治民之要在民事,民事之重在民生,民生之保障在民產,有民產之結果是民心向善,民心向善之結果是便於實行仁政。所以,對廣大民衆百姓來說,有無恆產,決定了社會之治亂、政治之是非、政權之安危的最重要的前提。民衆有了“恆產”,生活安定,“養生喪死無憾”。因此,如何使民衆能夠擁有恆產,就成爲孟子實施仁政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總之,孟子仁政思想內涵豐富,各部分內容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共同構成其仁政的思想體系。

三、結語

在承認孟子仁政主張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孟子的仁政主張用意雖然值得讚揚,但卻帶有一定的幻想色彩。歷史證明,孟子游說諸侯碰了不少壁。因爲孟子把希望完全寄託在封建統治者的仁愛之心上,他沒有着清封建政權壓迫和剝削人民的本質和戰國時期形勢的發展變化。仁政學說能否被接受,是受許多條件決定的,治理一個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然而,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轉折的時期。在各諸侯間的互相攻伐以及暴政給人民不斷帶來災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孟子提出“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以民爲本,親愛百姓,幫助百姓發展生產、減輕百姓的疾苦,確實是值得肯定的。

孟子作文 篇35

孔子被尊稱爲聖人,孟子捍衛儒家思想,成爲儒家的第二掌門人,他被尊稱爲亞聖。

孔聖人和孟亞聖的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可謂風光無限。即使是在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中,也少不了“子曰”、“孟雲”。第四冊課本的第11課,就選了《孟子》兩則—《五十步笑百步》和《殺人以挺與刃乳《五十步笑百步》在中國更可謂家喻戶曉,人人信服。或許是我天資愚飩,理解力太差,對於此文,我始終存在着疑問。

孟子想用戰敗逃兵程度的例子來說明魏國人民沒能增多的原因。而梁惠王的回答正中孟子下懷。孟子也趁熱打鐵說服了梁惠王。假若梁惠王換一種思考方式,說這隻說明我們施行政策的程度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孟子又能怎樣回答呢?依照我的假設回答,也完全合乎情理。例如犯罪,有人偷雞摸狗,有人殺人放火,本質相同,但結果卻完全不同:偷雞摸狗的至多在監牢裏待上三五個月,而殺人放火的則必定要上刑場。這時候,偷雞摸狗的笑殺人放火的悔之過晚,我們會認爲不時嗎?其實,魏國之民不加多,只能說明梁惠王的推行仁政的力度還太小,不足以收服人心,他應該推行更全面的仁政。如果依照孟子的說法,各位君主的本質都相同,可能會使梁惠王喪失信心,連僅有的仁政都不能推行,這不是助紛爲虐嗎?

其實,像孟子那樣奇怪的邏樣還有。例如孟子在與告子辯論人性善惡的問題時,告子說:“人性就像池水,如果挖開東邊水就向東邊流,如果挖開西邊水就向西邊流,這就說明人性本無善惡。”孟子立刻反駁道:“水不分東西,難道不分上下嗎?水總是往下流。‘人性之善也,擾水之就下也。”,乍看之下,似乎駁得有條有理,實則不然。我們在他的原話中改一個字“人性之惡也,擾水之就下也”。同樣一個比喻,居然可以得出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這樣的論據、結論,荒謬至極。

最後,孟子被逼得急了,說:“道人之不善,其如後患何?”——補充一下這句話,因爲說人性不善是不好的,所以人性是善的。這樣用價值判斷取代事實判斷,已達到了可笑的地步。比如,我說你中獎是好的,所以你中獎了。如果我這樣對你說,你一定認爲我瘋了。

有時候想想,孟子用他某些完全荒謬、可笑的理論把讀書人糊弄了幾千年,真是不可思議。他也無愧於“亞聖”的稱號。

孟子作文 篇36

如果孟子當了國君,他還會堅持“君爲輕,民爲貴”嗎?

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孟子是很傑出的一位。他雖然屈於孔子之後,被稱爲“亞聖”,他的“君爲輕,民爲貴”就是對孔子思想的最大突破和超越。想一下吧,在兩千多年以前,有“君輕民貴”的主張,該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超前”!

不過,對此就不去說它。只說筆者在讀孟子的“君爲輕,民爲貴”時,突然“逆向思維”地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孟子當了國君,他還會堅持“君爲輕,民爲貴”嗎?

孟子,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張,希望能有某個國君識貨,使他大展宏圖。但人家充其量聽他說說而已。這也難怪,哪個國君會接受自己竟然輕於民的主張呢!這也決定了沒有哪個國君會賞識他、重用他,所以孟子終其一生,都只能是一介平民。但也正是這個平民身份,使他說出了“君輕民貴”。

不妨假設一下——儘管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如果孟子的推銷成功,某個國君重用了他,讓他掌管一個方面的民事,他還會堅持“君輕民貴”嗎?特別是,如果他自己當了國君,他還會堅持這個理念和主張嗎?

從讀史得知,那個揭竿而起曾與自己的窮弟兄相約:“苟富貴,毋相忘”的陳勝,當他起義獲得暫時的成功後,一些窮弟兄再去找他,叫着他的小名,他就很不高興了。不但沒有“毋相忘”,還把人家趕了出去。前後所以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爲他的地位、身份發生了變化。

這種因其地位和身份發生變化而對原來的主張變卦的現象古今中外都屢見不鮮。民主、自由的此種遭遇就最爲典型。在沒取得政權時,把民主、自由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以此號召天下。熱愛和嚮往民主、自由的人們紛紛投奔過來,爲民主、自由而戰。當年蔣介石當校長的黃埔軍校的大門上就寫有這樣的標語:“升官發財請去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但當取得政權後,就如魯迅所說的“一闊臉就變”,很快便變了卦,不但收起了民主和自由,還把民主和自由打入另冊,加上了這樣那樣反動的標籤。誰再要民主和自由,誰就是要反動,當然就是反動分子了。蔣介石就曾以此將包括聞一多在內的許多要民主、要自由的人士殺害。原來他當初的宣言和承諾,不過是一個欺世盜名的謊言!當達到自己掌權的目的後,便將民主和自由踩在腳下了。

以此來看孟子的“君輕民貴”,他若當了國君,還會堅持這個學說嗎?也許有可能,但最大的可能恐怕也會將其踩在腳下了。

但是君和民,到底誰輕誰貴,又不在於說,不在於理論,主要在於事實,在於實踐。當事實上、實踐中,君決定着民的命運的時候,官決定着民的命運的時候,再說君輕、官輕,再說民貴、民重,都如同兒戲,甚至連兒戲都不如。而只有事實上、實踐中,民能夠決定君的命運,民能夠決定官的命運的時候,即便不說“君輕民貴”,那民自然也就貴了,重了。

“君輕民貴”兩千多年前就被孟子“超前”地說出了,但始終是一個畫餅。這是因爲主張此說的孟子,他不過是一介平民,他手無寸權,不能改變“君貴民輕”的現實;而手握大權可以改變這個現實的君和官們又不肯改變。

由此似乎可以這樣說:理論上提出“君輕民貴”的,當然也很可貴,但最多也只有五分可貴;而唯有在事實上、在實踐中也實現“君輕民貴”了,這才十分可貴、萬分可貴。

孟子作文 篇37

孟子讀後感看完了深奧的後,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看完後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於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並沒有勾踐那麼臥薪嚐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願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幹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於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爲目標卻激勵着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於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

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作文 篇38

說起尊嚴,早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當時足以與孔老夫子媲美的孟子就曾有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雖說這句話聽着象告誡人們給自己保留一份底線,爲自己殘存一份顏面,但事實是希望大家擁有自己的尊嚴。古仁人的智慧,不由得令人不慨嘆。

《孟子·告子上》中曾談及這樣一個故事,曾有一位叫做黔敖的富人在路邊設粥攤救濟他人,他總會態度很惡劣的吆喝着讓別人來吃他的粥,行路的餓漢雖飢腸轆轆卻不願因一碗粥喪失自己的尊嚴,不肯吃嗟來之食,便上演了悲壯的一幕“一簞食,一豆羹,得知則生,弗之則死。”餓漢用自己的生命唯一可以與之抗衡的東西,捍衛自己僅存的尊嚴,可歌可泣。

擁有著作等身的東晉大文學家陶潛,在兇狠貪婪的上級巡視之時,口出“狂”言:“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陶潛毅然辭官,拋卻五斗米的官祿,歸隱寧靜而自由的田園。因此流傳至今,爲後人讚頌,他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了尊嚴的存在。若非這樣豈能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份閒情雅志。

西漢時期,蘇武出使西域,卻身陷大漠放了幾十年的羊,在威逼利誘下,不爲所動,他始終心繫漢朝,忠於國家。這就是著名的“蘇武牧羊”捍衛自己與國家尊嚴的典故。同樣,文天祥在落入敵手時,也爲自己和國家保留了一份尊嚴,留下了《過零丁洋》最精彩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千古名句。

縱觀歷史長河,能夠詮釋尊嚴二字的佳談不乏於世。不僅有率直、磊落的子路“楚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困而變節。”;還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更有李清照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

在如今紛繁多變充滿無數新奇事物、無數利益、無數機會的大千世界裏,我們應當謹記孟子的教誨,學古仁人的智慧,爲自己保留一份尊嚴,而非把孟子的教誨僅僅當做人們口中隨意談誇的語句而已。

孟子作文 篇39

孟子,一個很遙遠的名字,因爲一次國學知識競賽,我與他悄然相遇。

爲了比賽,我拾起《孟子》一書,原以爲那些古文會晦澀難懂,令人難以下嚥,然而,慢慢地,我發現《孟子》並不是我想象得那麼深奧,那麼難以理解,相反,他的很多言辭淺顯易懂,並且早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了,只是我一直忽視着他的存在。

原來,孟子一直就在身邊……

作來亞聖的孟子,其實一點也不輸於孔子,甚至有些思想還超越了孔子,有他獨到之處。比如孔子只談到一個仁字,孟子將它延伸到了仁政,提出了“仁者無敵”、“與民同樂”的仁政學說。比如孟子的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主學說,比孔子的講出身,強調尊卑等級秩序不可侵犯也要先進得多。雖然在那個亂世,孟子的思想並不被統潔者接受,但他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有目共睹的。

通過學習,我發現有那麼多的成語原來都出自孟子之筆,象“撥苗助長”、“緣木求魚”、“自以爲是”、“茅塞頓開”、“不言而喻”、“專心致志”、“自暴自棄”、“流連忘返”“杯水車薪”等等,數不勝數。

孟子在修身養性、教育上的思想更是精彩。

我喜歡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讓我想起了那些爲中國的解放事業犧牲的英烈們,他們不就是因爲有了這顆捨生取義的心,纔會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可貴的是,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已有了這份通透之慧、超脫情懷,讓人折服。

我喜歡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這句名言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作爲中學生的我們現在只有刻苦學習,將來纔能有所作爲,真正做到“生於憂患”,如果整天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就真的會“死於安樂”了。

我喜歡孟子裏的“人皆可以爲堯舜”,這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們誰不希望活得有價值、活出精彩,成爲別人心中的天和地呢?就算是再平凡普通不過的我,胸中也藏着一個卑微的夢想,希望長大能出人頭地,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我喜歡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把大丈夫的英雄氣概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喜歡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仁政說,我喜歡孟子的“與人爲善”的向善說,我更喜歡孟子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那份自信滿滿……

在這個古風不再的喧囂塵世,我是多麼懷念孟子啊。孟子,你好,我不想說相見恨晚,我只說,讓我們一直在一起。

孟子作文 篇40

中國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把它發揚光大。

我讀了《孟子》中的《寡人之於國也》這一篇文章後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的觀點。他的思想對後代的影響很大。

文中,孟子告訴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告訴我們只要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只要按照時間砍伐樹木,材木就會用不盡。是呀!順應農時,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人們忤逆大自然,人們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假如人們不按照時間進樹林砍伐,而是亂砍亂伐,就會造成樹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會荒漠化,最終造成耕地總面積減少。人們一切美好的願望都會被摧毀。有電視新聞中報道某一地區,在海邊衝上來一條12米的鯨魚,這條鯨魚已經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員檢查它的身體時,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這就斯人們不愛護環境,把許多垃圾扔進河裏造成的。如果再這樣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動物瀕臨滅絕,造成的後果是食物鏈被破壞,我們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所以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發展,這樣才能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觀現代社會污水橫流,土地沙漠化嚴重,霧霾籠罩着都城,這是我們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帶來的嚴重後果,是我們國家遺忘祖宗的祖訓遭受的懲罰。我們堅決對以破壞環境爲代價來發展經濟的執政理念說不。我們需要的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理想的生活狀態。

文中,孟子還告訴我們要孝敬長輩。“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他告訴我們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之後,要興辦學校,教會人們孝順長輩,尊敬兄長的道理,只要人們有孝心,頭髮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勞作了,社會也就安寧,和諧了。可是,今天許多人早把我們的“孝順”這個優良傳統拋到腦後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爲了一件小事而和長輩頂嘴,吵架,甚至毆打父母和長輩。新聞報道說,有一位國中生在學校裏看到同學們都在玩手機,而且都是名牌手機,他覺得自己的不是名牌手機,拿不出手。他就回家叫他母親幫他買一臺名牌手機,他母親沒錢給他買。因此他很生氣,對他母親進行毆打,打到額頭都出血了。他母親不給他買手機也是有原因的,因爲他家是單親家庭,而且生活不是很富裕。我覺得他的做法是不對的,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我們應該孝敬他們。俗話說:烏鴉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更何況我們斯人類,所以我們更加應該孝敬父母。孝敬父母這一傳統文化一直從古代流傳到現在,我們更應該把它發揚光大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品讀經典著作,吸取其中文化精髓,讓我們把其中的精髓傳統發揚下去。

孟子作文 篇41

多少年過去了,孟子的思想始終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佔據着不可動搖的地位,孟子的思想成爲許多大學圖書館裏的經典,而在他光輝的思想中,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一直都爲現代人所津津樂道。許多人甚至認爲孟子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先行者,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民本思想呢?

許多人認爲孟子有民主思想,主要是他們認爲:“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思想是“君臣無常位”的體現,甚至是對皇權的挑戰,這種說法是很片面的。他作爲當時的人,其思想必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我們尊爲“萬世師表”的孔子是周禮的維護者,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名言,即不學習周禮,就無法自立於社會。孟子作爲孔子思想的接班人,也同時繼承了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例如“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把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當作“世之通義”說明孟子同樣也主張貴賤有“序”的,因此他不可能具有民主思想。

在由孔子編撰的《春秋》裏,有這麼幾句話:“事君以忠,事人以義,事民以仁,事事以勇。”“臣事君以忠”帶有明顯的愚忠思想。可以說,《論語》也好,《孟子》也罷,他們的政治主張都是爲本階級服務的或者說都是爲統治階級服務的。

我們之所以認爲“民貴君輕”的思想具有進步意義,是由於它在和平年代確實起到了安民,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使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改善,地位有所提高。但孟子畢竟是那個時代的人,他和孔子和當時所有的思想家一樣,具有那個時代所特有的侷限性。我們在充分肯定孟子思想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注意其落後性和侷限性。在肯定金子的光芒的同時,也要看到金子上附着的灰塵,用孟子本人的話來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作文 篇42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譯文(前兩段):孟子說:“充分利用心靈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應它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所以知道天命的人不站在危險的牆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運。”心得:當一個人出生,上帝並沒有決定他是貧是富,是出人頭地還是平凡。

更不會少給你某樣或少給別人某樣。他是公平的。即便是他給你關了一扇門,卻一定會爲你開一扇窗。但是以後的生命之路的好與壞,就要靠自己來決定了。你付出的越多,回報也就越多;努力越多,收穫也就越多;學習的越多,知識也就越多……也許你現在還沒有看到成效,但在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知道,當時的付出是值得的。就像孟子說的,只有用心靈思考的人,才知道人的本性。正如現在的我們一樣,只有用心學習、用心思考,纔是真正會學習的人。這不禁讓我深思,我的命運,我認真對待了麼?恐怕沒有,而且還差得很遠。

總認爲時間有的是,以後再努力也不遲。可是真的還有的是時間麼?不長了,所以趁現在還不晚,要把命運緊緊地握在手中。努力,努力,在努力。不要讓命運掌控我,而是要由我來掌控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