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伴我成長作文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詩詞伴我成長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詞伴我成長作文6篇
詩詞伴我成長作文1

我自幼被爸爸天天在家裏背誦宋詞而耳濡目染,培養了我對詩詞的濃厚興趣。我喜歡李後主詞中流露出無心政事、追求文學的思想,也喜歡蘇東坡詞中壯志凌雲、意氣風發的豪邁,喜歡易安詞中婉約纏綿、人比花瘦的愁緒……

大約在七、八歲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的詞就是稼軒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我懵懵懂懂地疏通它的詞義,理解它的感情,以及有韻路的句式,讓我一下子對宋詞有了興趣。到如今,”“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等成爲我閒暇時消遣的對象。豪放派的也被少時的我慢慢愛上。

有一次,無意間翻看爸爸書桌上的《人間詞話》。映入眼簾的就是王國維稱之“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經歷三種境界”中的最高境界便是稼軒的“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話爸爸好像背過,我心想。敵不過好奇心,翻閱到了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不禁被其中曲折的情節故事所吸引,讀呀讀,讀到了幾乎能夠倒背如流的地步。同時也在感慨生於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辛棄疾雖然受到主和派壓制,只得處於投閒置散的狀態,卻始終將個人的理想與時代的責任緊密聯繫,但是時刻準備上馬殺敵、馳騁沙場卻難以如願。而他的精神他的詞卻千古廣爲流傳。那時的我就憧憬着如果將來能夠成爲一個爲國獻軀的女將好像也不錯。

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也許是因爲作業堆積、學業繁重的原因,我喜歡上了有着淡淡愁緒的詩詞。而李易安的詞被我青睞着。在她生命的前期活得瀟灑自在,到了後期歷經喪夫之痛後詩

詞中便愁雲密佈。我欣賞如夢令中“應是綠肥紅瘦”淡淡的惜春、惜少女時期的情懷;一剪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所體現出來的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感情;醉花陰中“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重陽節酒後賞菊的情景;點絳脣中“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少女天真純潔、感情豐富的少女形象……有時和媽媽走在雨後的街上,見着一棵被風雨打落下不少花瓣的海棠樹,情不自禁地誦出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我媽在一旁說:“當真是一個迷戀詩詞的人呀,人家李清照愁的是春天易逝,少女時期將逝,也不知道你臭的是什麼美。”我在一旁接着說:“吾不惜海棠,但惜這生命易逝啊!”媽媽在一旁無奈笑開了。

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不可能一味地沉浸在哀愁之中,在拜讀李清照的詩詞的同時也觀賞各種積極向上的詩詞:比如說岳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鄭板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詩詞,如同陽光充斥着我的成長曆程。伴我觀賞夏日接天蓮葉和映日荷花,帶我西出陽關帶我東臨碣石,讓我看盡樓蘭古國的雄渾壯麗看盡長安開封的繁華富貴,伴我淋一場杏花雨觀一場雨打梨花……

詩詞伴我成長作文2

唐詩宋詞作爲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內涵豐富,朗朗上口,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和傳誦。她是一位良師益友,傳授給我們許多豐富的知識、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四歲時,爸爸就讓我背誦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那時的我,一點兒也不懂得詩的意思,甚至連詩中字的讀音,也一知半解,就是這樣,還搖頭晃腦的、踱着方步,模仿爸爸的口氣,有模有樣的吟誦着。唐詩,是我的語文啓蒙老師。

六七歲時,我進入了國小,進一步瞭解了唐詩。在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中,我迷戀上了唐詩,並下定決心,要背好唐詩。爸爸知道後,十分高興,也儘量讓我多接觸古詩,並指導我用心體會古詩的韻味。“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讓我懂得“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讓我明白做人要光明磊落,志趣高潔。同時,由於多背多讀,使我對唐代的歷史有了更多的瞭解,也讓我成爲了同學中懂得較多的孩子。

到了八九歲,我已經不滿足於四句的唐詩了,我開始背誦大段的古詩。從《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我讀出了李白徜徉山水的快意、對於權貴的抗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懷才不遇的心聲;從《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我讀出了杜甫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渴望有廣廈千萬間,爲天下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解除痛苦,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背誦古詩,讓我的詞彙量更加豐富,在寫作文的時候,我會嘗試着引用一兩句背誦過的詩文,爲我的作文增加文采,一段時間下來,我的作文水平有了不小進步。

到了十歲以後,我把眼光投向另一個地方----宋詞。宋詞和唐詩(律詩)雖然都有嚴格的格律,但宋詞卻更注重於旋律和情感的表達。面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周郎赤壁,我們彷彿能感受到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的豪情;面對驟雨初歇、悽切寒蟬的楊柳岸,我們好像能看到十七八歲女子,執紅牙板歌“曉風殘月”的哀婉。宋詞伴隨着我的喜怒哀樂,當我高興時,我會“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抒發壯懷激烈的心情;當我煩惱時,我會“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排遣悽酸哀苦的愁緒。

唐是“詩王朝”,宋是“詞世界”,在讀詩誦詞的過程中,我會傾聽到從悠久的歷史年輪中流露出的詩韻詞緒,她帶着邊關的冷月、士人的憂悵、田園的風情、戀人的喜樂緩緩而來,讓我們如同品千年佳釀,醇厚而味長,在萋萋芳草中修身養性,在悠悠白雲中快樂成長。

我愛詩詞!

詩詞伴我成長作文3

古代詩詞是我們的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文字優美,內涵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品起來回味悠長,影響着我們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在家庭的影響下,我從小就與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兩歲時開始背誦“鵝、鵝、鵝”和“浣溪沙”到現在沉醉於“春江花月夜”和“水調歌頭”,詩詞一直陪伴着我長大。

我的父親向來以文自負,是個可以背誦大量詩詞的人,爲了給我營造氣氛,天天在家吟經誦典,起初我還有點“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但在潛移墨化之中,我也對詩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時間長了,我也能背誦很多,有時候,爸爸故意背錯一句,我聽到了,會立即指出,併爲自己能指出爸爸的錯誤而自豪,從而更加喜歡詩詞。在我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也打上了深深的詩詞烙櫻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讓我深深地理解了母愛,幼小時就有了用“寸草心”報答父母“三春暉”的信念;“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我知道“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會留下終生遺憾!“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桐已秋聲”使我深感光陰易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讓我懂得珍惜時間。

詩詞讓我明白友誼的重要,“勸君更盡一杯酒”是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一片冰心在玉壺”代表着友情的純潔和偉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飽含着對朋友的祝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有着和朋友“千里共禪娟”的幸福。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遊子對親人的傾訴;“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詩人對回故鄉的期盼;在外漂泊了好多年,終於可以回家時,連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也會“漫卷詩書喜欲狂”。

在詩詞中也不乏一些愛國的篇章,滿懷着對祖國的熱愛,岳飛寫下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到死也沒有看到祖國統一的愛國詩人陸游也只好在給兒子的遺書中安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

詩詞還可以陶冶情操,每每背起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都有飲馬長江邊,看那濤濤江水,體會“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豪氣,每每讀到“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自己也彷彿身處月缺花殘的小院,爲春的匆匆離去黯然淚下。

詩詞讓我的生活更加充滿樂趣,看到好的景色,即興作詩填詞,和爸爸對上幾句,都能使我興高采烈!當自己在寫作文時能恰到好處地用上兩句,那就是心花怒放了!

詩詞,伴我從呀呀學語到國小六年,現在我已經是國中生了,接觸的詩詞更多了,對詩詞的理解也更深刻,相信在我以後成長的道路上,詩詞也一定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詩詞伴我成長作文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來都得到了華夏子孫的傳承,而詩詞文化則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它是我生活中的夥伴,是我成長的見證者。

從幼兒園起,媽媽就叫我背詩,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接觸的中華詩詞。通常是媽媽讀一句,我跟着讀一句。反正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便咿咿呀呀地跟着背。背好了,便去樓下找小夥伴們玩,玩的時候嘴裏還會嘟囔着剛纔背的詩。有時他們也會背,便跟着背起來。也不知是爲何,聲音越來越大,好像爭搶着看誰嗓門大。什麼“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什麼“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都是那是的詩。或許那時對詩詞的瞭解並不深入,便當是童年的一點樂趣了。

上了國小,學習的詩詞更多了,學習的知識範圍也更廣了,自然而然,產生了問題也就多了。爲何是更上一層樓而不是直接上到頂樓呢?月亮真的像白玉盤那麼圓嗎?爲什麼一定是王師北定而不是什麼李師南定?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一直存留於我的腦海中記在我的心裏我暗暗決定,一定要弄他個明白。有的時候把這些問題跟同學們說,他們只會回上一句:“研究這個幹什麼呀,一起來改詩吧!看看這個,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兜裏沒帶錢!”說完他們便笑作一團,我也跟着笑了笑,心裏想:“這首《望廬山瀑布》被改得真慘,不過話說回來,爲什麼什麼水都是幾千尺,換一個幾萬尺得不會更壯觀嗎?難道不可以換一個其他單位嗎?”現在回想起來,國小時那些與詩詞爲伴的時光給了我無限樂趣,但那些問題也意味着我今後一定會被爲詩詞做些什麼。

到了國中,思想更加成熟了,背的詩詞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什麼《蜀道難》、《春江花月夜》,各種長詩難詩都在我的背誦範圍之內。而詩詞也逐漸成爲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出去旅行到馬致遠故居望着那小橋流水人家,還真有些淒涼之意;到了蒼山洱海,站在水邊,也能體會到水和澹澹,山島竦峙。望着月光下看門入寺的老僧,經真不知應是“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了。李白的鄉愁、杜甫的悲傷、蘇軾的思念、陸游的愛國,都已經記憶在我的腦子裏,銘刻在我的心中。

中華傳統的詩詞文化見證了我十四年從小到大的成長,而我卻用了十四年通過詩詞領略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變革與發展。唐宋元明清的大事小事都以化作詩詞朝我撲來。暢遊在詩詞之海,我充實了頭腦的知識儲備,改變了我內心世界裏對世間萬物的認識與理解。我接受了千百年來厚重古老文化的洗禮,也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詩詞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我們更應該詩詞的文化。讓這見證了中華大地變遷的,象徵着中國的詩詞文化,與我們一起,共同成長下去吧!

詩詞伴我成長作文5

讀背詩詞的習慣已經堅持好多年了,從未中斷過。

記得是從二年級的時候開始的吧。那一天,爸爸對我說:“兒子,你上國小接近兩年了,有很多空餘時間,我從今天開始,就要利用這些時間,給你讀背詩詞了。”他說時,臉色很和藹,也很親切,但語氣中卻帶着幾分嚴肅。

那時,我還不知道。從此,詩詞就要貫穿我成長的每一天了。

那時的我,還處於剛開始接觸詩詞的階段,所背的也只是一些簡單易懂的詩句,如“窗前明月光”一類的。因此,爸爸給我背的,便是那些三言兩語,不用花上幾分鐘就能背完的古詩詞。

第一次接觸較長的詩歌是在四年級,背的是《滕王閣序》,因爲它實在太長,所以我喊着、鬧着,就是不肯背。最後,爸爸實在是忍無可忍了,黑着臉,斬釘截鐵地說道:“你現在有時間不背,等到了高年級、國中,就沒有時間背啦!”這句話如同當頭一棒,直接打在我腦袋上,我不得不去背那篇在我看來無聊至極的長詩。

但是,當我去背它的時候,《滕王閣序》便彷彿是一塊強力磁鐵,而我的心就好像一塊鐵石,被它牢牢地吸引住了。

我發現它不僅不索然無味,還豐富多彩。工整對仗的駢文,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從它那裏,我欣賞到了滕王閣的雕樑畫棟,古南昌的繁榮昌盛,品味到了賈誼被謫貶長沙的辛酸,李廣壯志難酬的苦悶。還有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更是讓我心醉神迷,不知肉味。

從此,品讀詩詞的快樂便一直與我相伴。

每天早上起來,吃過早飯讀一會兒唐詩,詩的乾淨和純粹使我心胸開闊,美好的一天開始了;中午回到家,品一陣子宋詞,詞的激越和奔放使我神清氣爽,討厭的睏倦消失了;傍晚,用完晚餐,坐在書房中,誦一小段元曲,曲的親和和細膩使我精神百倍,海量的作業我不怕了。

可是,隨着年級的增高,課內任務逐漸加重,已經快沒有時間讀背詩詞了,甚至有的時候只能稍稍看上一眼,便去埋頭奮鬥在那堆積如山的書本中了。

不過,爸爸對我說:“你只要提高學習效率,就可以縮短作業時間,不就能照樣繼續讀背詩詞了嗎?”我點了點頭,將時間從生活這塊“海綿”中擠出來。就這樣,我就再次有了時間可以去讀背詩詞了,讓詩詞陪伴我成長了。

從中年級到高年級,從國小到國中。古詩詞成了我的好朋友,它拓展了我的知識面,提高了我的生活品味,陶冶了我的情操,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它一直都在。

詩詞伴我成長作文6

我母親是個喜歡古詩的人。她經常告訴我,中國是一個詩歌之鄉,詩歌之鄉。

我父親是個旅遊者。他總是叫我讀幾千首詩,行幾千裏。

從小,媽媽教我詩歌,爸爸帶我去旅遊,我經常走唐詩宋詞。

我記得我說話的時候,媽媽會抱着我念“春天我睡不着,到處都能聽到鳥兒的歌唱”,“牀前的明月,我想是地上的霜”,我會跳舞,喃喃地說“鵝,鵝,向天空歌唱”。

三四歲的時候,爸爸喜歡帶我到郊外遊玩,有一次當我氣喘吁吁地爬上一個小山包時,媽媽讓我往遠處看,“你發現了什麼?”我說:“好爽!”她笑了:“傻孩子,還記得‘欲窮千里目’嗎?”我恍然大悟,和爸爸一起大聲接下去:“更上一層樓!”下山後,已是夕陽西下,爸爸牽着我的小手,沿着河邊慢慢走,天邊那個太陽,像一個紅紅的大氣球,美極了,我久久地望着它,忽然想起了一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搖頭晃腦地“吟誦”起來,媽媽趕緊把這一瞬間給我拍下來,並給這張照片提名爲“安然誦夕陽”。

五歲時,我第一次遊江南,在漫長的路途中,媽媽給我講白居易的杭州,蘇軾和楊萬里的西湖,張繼的姑蘇城。然後,我一一見到了“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太湖,“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寒山寺,在西湖邊上,遇到了滂沱大雨,我又冷又怕,緊緊抱着媽媽,爸爸安慰我:“忘了你媽剛教你的了?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陰晴不定就是西湖的特點啊。”果然,很快就雨過天晴了。漫步在蘇堤白堤上,我覺得西湖更美了,真不愧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呢。可惜那時是春天,我沒看到“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景象。

七歲時,在福建武夷山下的九曲溪漂流,青峯碧水,非常迷人,我在日記裏引用“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把媽媽逗得笑彎了腰。

八歲那年盛夏,去李清照紀念館參觀,雖然沒有看到海棠,卻見到了滿湖怒放的荷花,我高興地大聲叫:“快來快來,這裏可是‘紅肥綠瘦’哦!”興致勃勃地在湖裏“爭渡”了一番,卻沒驚起一隻鷗鷺。

九歲那年的深秋,站在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上,我第一次感到天地之大,我之小,禁不住大聲吟誦:“千里川,銀山下,天空如穹頂,覆蓋四片田野。天是灰色的,野是廣闊的,風吹草看牛羊。

今年的婦女節,我陪媽媽去廬山,在“躍上蔥蘢四百旋”的盤山公路上,旅遊車上的阿姨們被顛得七暈八素,導遊姐姐讓我表演節目給她們放鬆一下,我搜腸刮肚給他們背“望廬山瀑布”“大林寺桃花”“橫看成林側成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峯”……我知道的廬山詩詞很快背完了,還是沒到山門,我只好再唱一首歌,林黛玉的《詠白海棠》,她們逐漸忘記了暈車,熱烈鼓掌:“好個典雅的小姑娘!”

我看過“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我走過“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揚州,我去過“空翠溼人衣”的婺源,我住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普陀,我行走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體會着唐詩宋詞的無邊魅力,我願意永遠這樣詩情畫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