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聯考語文新增考點怎麼命題

2017大學聯考語文新增考點怎麼命題?下面本站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詳細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大學聯考語文新增考點怎麼命題

2017年《考試大綱》對“考試範圍與要求”表述爲“考試內容分爲閱讀和表達兩個部分。閱讀部分包括現代文閱讀和古詩文閱讀,表達部分包括語言文字應用和寫作。考試的各部分內容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取消選考,把選考改爲必考,試卷結構必然會有變化,試卷的閱讀量也會調整。

  (一)修訂後的閱讀量

2016年三套試卷的閱讀量在7600-7800字之間,根據國家考試中心濟南會議的精神,2017年試卷的閱讀量不超過5%,即控制在8000字以內。這意味着在文言文閱讀、詩歌鑑賞不增加閱讀量的情況下,現代文閱讀選文,特別是實用類和文學類閱讀的選文的閱讀量會減少。我們不妨進一步推論,實用類和文學類閱讀的選材是否會發生變化呢?

  (二)論述類文本閱讀

關於論述類文本閱讀,考綱如此規定:“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瞭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徵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第一個變化,原來表述的“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改爲“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一般”改爲“中外”,範圍更爲明確,因爲課標卷一直考“中國”的文章,這種變化也許包含了選材範圍的擴大。

第二個變化,明確了論述類文本的文體——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也暗含了選材範圍的擴大,因爲近幾年的課標卷以學術論文爲主。

第三個變化是新增了一個考點“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這意味着命題極有可能會降低難度,迴歸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本質,不再搞文字遊戲,不再故意設置邏輯陷阱爲難考生。

新增考點“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會怎樣命題呢?

【例】①宋代的歷史上,有許多看似矛盾的現象,存在着廣闊的認識空間。比如說,中國主要朝代的創業君主中,真正由職業軍人出身的只有趙匡胤。然而,趙宋王朝偏偏以對外軍事作戰不競不振而著稱。趙宋朝廷傾向於務實,卻造就了許多或嚴謹或浪漫、多才多藝、長於思辨的傑出歷史人物。對於當時政治局面的特性,有學者批評爲君主專制獨裁,也有學者認爲是中國帝制階段中“思想最爲自由”的時期。

②我們的教科書一直說宋代是個“積貧積弱”的時期。但美國學者費正清認爲,北宋與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李約瑟說:“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焦點就在宋代,不管是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被馬克思稱爲“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其關鍵改進期、應用普及期及向外傳播期都是在宋代。美國學者都若貝談到宋神宗時期,中國的鐵產量在7.5萬噸到15萬噸之間,相當於1640年英國鐵產量的2.5倍到5倍。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是在北宋出現的。

【問】美國學者費正清認爲,北宋與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以下不能證明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不管是應用科學還是在純粹科學,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科技史料時,其主焦點往往在宋代。

B.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其關鍵改進期、應用普及期及向外傳播期都是在宋代。

C.對於當時宋朝的政治局面的特性認識,有“君主專制獨裁”和 “思想最爲自由”兩種。

D.宋神宗時,中國的鐵產量在7.5萬噸到15萬噸之間,相當於1640年英國的2.5倍到5倍。

【答案】C(不能作爲證據證明費正清的觀點)。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

變化有兩處。

一是總體要求中新增了“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

我們思考:什麼文體具備這樣的特徵?傳記?新聞?似乎都有可能。

二是新增了兩個“理解”層級的考點:“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能力範圍擴大。

  (五)文學類文本閱讀

文學類文本閱讀最大的變化是新增了兩個“理解”層級的考點:“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這當然是與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要求構成照應,但是否包含了文體的變化呢?課標卷一直考小說,但前幾年的大綱卷一直考散文,並且“理解詞語”和“理解句子”是必考內容。

  (六)古代詩文閱讀

新增了“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這一考點,近兩年考題已經出現,命題形式不會變化。

要特別注意的是,古典詩歌的命題形式將一道主觀題改爲客觀題,命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一種說法是借鑑北京卷的特點,選擇題兩道,每道題3分,共6分,還有一道題是5分的主觀題。但這種說法實質上成了三道題,而不是兩道題。那麼,5分的題目選擇題會不會借鑑文學類文本的第(1)題以五選二的形式呈現呢?

  【例】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各題。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①。

①散絲:密雨。

1.下列對這首詩歌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鑑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首聯兩句寫了暮春時節,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既點明瞭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B.二聯寫來帆,則暗示離舟已從視線中消失,詩人以來帆的形象來對應去帆的形象,關注來帆,也就是對去帆的遙念。

C.二三兩聯,帆行江上,鳥飛空中,顯其廣闊;海門深,浦樹遠,顯其邃邈。畫面富有立體感,給人雄渾壯闊之感。

D.全詩第一句直接點明“微雨”,而後面主要是通過對船帆、鳥羽、天際、大樹的.描繪來烘托濛濛細雨,這樣更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表達力。

E.從結構上說,以“微雨”起,用“散絲”結,前後呼應;全詩四聯,一脈貫通,渾然一體。從情景關係看,以樂景襯哀情。

【參考答案】B D。答D給3分,答B給2分,答A給1分,答C、E不給分。

【解析】D項是對詩歌最主要的表現手法之一“烘托”的分析,能力層級爲鑑賞,且最爲恰當,所以給3分;B項是對第二聯內容的理解,能力層級爲理解,且正確,所以給2分;A項是對首聯的分析,但關於“暮春時節”,詩中並沒有體現,只能說存在可能性,因此給1分。C項將意境概括爲“雄渾壯闊”顯然不妥,應爲“迷濛暗淡”;E項“以樂景襯哀情”錯,應爲“以哀景寫哀情”。

2.請簡要賞析“沾襟比散絲”這句詩的妙處。(6分)

【參考答案】這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將離別的淚水比作“散絲(雨絲)”。把沾襟的淚水與散絲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朋友之間深深的情誼和依依不捨的離別之情。

考綱除了上述變化外,還有一些細微的調整,因不影響備考大局,所以不再贅述。根據濟南會議精神,語文考試內容會有一些改革舉措,包括擴大素材選取範圍,加入圖、表等元素豐富文本呈現形式,研發論證使用新題型,探索考查更高層級思維能力的方式,引導對價值觀念的思考和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等。

提示:備考不能存在僥倖心理,要研究考綱,吃透考綱,還要注意正式出版的《考試大綱》的“題目示例”中出現的新題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踏實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