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知識

急性腦血管病又稱爲腦卒中,是各種原因導致腦血管發生病變,引起腦部疾病的總稱。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爲120~180/10萬,死亡率爲60~120/10萬。它與心臟病、惡性腫瘤並稱爲大多數國家的三大致死疾病。關於健康教育知識,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腦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知識

  腦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脈畸形供血動脈與引流靜脈的詳細情況,便於術前能綜合的計劃更安全、更合理的手術方案,造影過程中需請病人予以配合。由於公衆對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認識不足,不重視體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向年輕化、普遍 化蔓延,因而在我國腦血管病病死率有降低趨勢的狀況下,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卻在上升。因此它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極爲重要,預防腦卒中的關鍵是健康教育。 特別提醒大家,腦卒中是可以預防的,並且大多數是可以治癒的,腦血管病的早期治療對於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非常重要,因此,患者應儘量熟悉腦血管病的相關知 識。腦卒中分爲兩大類,它們是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動脈硬化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一、腦出血病人的健康教育

腦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俗稱“腦溢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

1、病因:絕大多數腦出血是因高血壓所致,以高血壓病伴發的小動脈硬化在血壓驟升時破裂所致。其他因素:腦動脈粥樣硬化、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動脈瘤、血液病、腦動脈炎等。

2、誘發因素:高血壓(服用降壓藥物不當,導致血壓不降或降得過低)、情緒不佳(指生氣、激動、焦慮、悲傷、驚嚇、恐懼等)、用力排便、氣候變化、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酗酒成癮)、在腦力緊張活動時易誘發腦出血。

3、用藥的目的: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控制血壓防止進一步出血。

(1)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常用藥物包括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控制高血壓:血壓顯著高於正常時給予降壓藥物,防止再出血。

4、各種檢查的注意事項:

(1)CT:頭顱CT檢查目的是協助診斷和確定病變的部位,對人體無危害,也沒有痛苦。

(2)核磁共振(MRI)是一種以磁場值標記人體內共振核的位置,通過原子覈對外界磁力的反應來獲取被檢體化學信息的一種全新方法。常用於腦血管病變的檢查。檢查時注意事項患者要安靜,保持不動;身體內不能有金屬物體:如鑰匙、手錶、起搏器、金屬支架等。

(3)其他檢查:在發病急性期,可約牀旁檢查,如胸片、彩超等。

5、飲食指導

(1)急性期飲食:因腦出血後需要絕對臥牀休息,體力活動減少,應食用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食。流食如牛奶、豆漿、米湯、菜湯等,易於消化吞嚥,每日6次,每次200ml~250ml;半流食如粥、面片湯、麪條湯、餛燉等軟爛、易消化、易咀嚼的飲食,每日5次。必要時給予鼻飼飲食。

(2)恢復期飲食:

1)低鹽:食鹽的攝入量<2g/日,少食含鹽多的食品,如鹹菜、醬菜、醬油、醃製品、海產品等。

2)低脂肪:肉類75g/日,可食瘦肉、牛羊肉、去皮禽肉、魚,少食肥肉、加工肉製品、油炸食物、動物內臟等;食用油20g/日,可食用色拉油、花生油,避免動物油、黃油等。

3)粗纖維飲食:多食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菠菜、粗糧、豆類、穀類、新鮮蔬菜水果類等,可促進腸蠕動,預防大便乾燥。

6、活動與鍛鍊

(1)開始鍛鍊的時機

50-60%的病人在腦卒中之後可以恢復到生活自理,80%可以重新獲得行走的能力。中風發生後,應在急性期生命體徵穩定就立即開始,中風病人在發病頭3個月中,功能改善最大,即便如此,康復鍛鍊也應持續更長時間,以防功能減退。

(2)鍛鍊的原則

早期開始,先主動,後被動;癱瘓肢體各個肌肉、關節都要鍛鍊到;不能過分勞累,要在病人能承受的範圍內;要重視對病人的心理治療;應重視對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應重視對於卒中復發和卒中合併症的治療。

(3)急性期的鍛鍊方法

病人生命體徵平穩後即可進行活動與鍛鍊,腦出血後7~14天。

1)急性期:要絕對臥牀休息。每2小時翻身1次,儘量減少仰臥位。同時保持各肢體於功能位。功能位是將患肢是將患肢平放,手關節稍背屈,肘關節稍屈曲,上肢稍高於肩部水平,避免關節內收,下肢用夾板將足底墊起,使踝關節呈90度角,避免足下垂,膝關節下墊一小枕,使腿微屈,並支託外側,避免下肢外旋。以上方法由護士協助。病情穩定後,由護士指導或家屬協在牀上鍛鍊,適於體力弱的病人。

2)關節活動:被動運動活動順序爲先大關節後小關節,幅度從大到小。患者也可用健側幫助患肢進行被動運動,以避免健側肢體功能退化。按摩可促進血液、淋巴液迴流,對肢體功能恢復也有幫助。

(4)恢復期的鍛鍊方法

1)良肢位的擺放:

① 仰臥位方法:頭部放在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胸椎不得出現屈曲。患側臀部下方墊一個小枕頭,使患側骨盆向前突,防止髖關節屈曲、外旋。患 側肩關節下方墊一個小枕頭,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於枕頭上,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沙袋,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

②患側在下方的側臥位方法:患側肩胛帶向前伸、肩關節屈曲,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後,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面墊一個枕頭,背部擠放一個枕頭,軀幹可依靠其上,取放鬆體位。

以上兩種臥位對患側不良刺激較大,容易誘發異常的反射活動,因此不宜長時間採用。

③患側在上方的側臥位方法:最佳選擇。在側臥着的患者軀幹的前面和後面,各墊放一塊高枕,用以保持身體的穩定。患側上肢充分前伸;肩關節保持在屈曲約100о的位置;患側上肢下方墊一高枕。患側下肢的下方需墊放一長枕,一直放至足部,防至踝關節出現內翻;髖關節和膝關節保持屈曲位。

2)臥位鍛鍊方法:

爲了預防關節攣縮和早期使患者體會正常的運動感覺,促使運動功能改善,在臥牀期進行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具體的被動活動範圍可參考下列標準:

肩關節:屈曲0о~90о

外展0о~90о

外旋0о~30о

肘關節:屈曲20о~120о

前臂:90о旋後位~中立位

①上肢的關節活動度訓練

A:肩關節的屈曲和外展

治療者一手握住患側上肢做肩關節的屈曲和外展運動,另一側手固定肩關節加以保護。

B:肩關節的內旋和外旋

治療者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關節在90度範圍內活動。做肩關節的內旋、外旋被動運動要注意保護關節。

C:活動肩胛骨

在臨牀上,很多患者即使全身處於鬆弛狀態的發病初期,肩胛骨周圍的肌肉也會是異常緊張,在此期間不做任何處置,肩胛骨會被周圍的肌肉及其他組織固定住。所以充分活動肩胛骨,保持肩關節活動範圍很重要。

治療者一側手握住患側上肢,將患側上肢固定於外旋位,另一側手沿肩胛骨內側緣將肩胛骨向上方、下方、前方推動。

D:肘關節的屈曲和伸展

治療者一手扶持患肢腕關節上方,另一手固定肱骨遠端,在完成肘關節屈曲的同時前臂旋後,屈曲135度。完成肘伸展的同時完成前臂旋前,伸展可達0~5度。

E:肘關節的旋前、旋後

治療者一手扶持患側腕關節使其背曲,另一手固定肱骨遠端,使肘關節屈曲90度,並固定在體側,進行從掌心向下與地面平行的位置至掌心向上與地面平行的180度旋轉。

F:腕關節的運動

治療者一手固定前臂,另一手四指握患手的掌面,拇指在手背側,充分地做好腕關節屈曲和伸展被動運動。

G:手指關節

掌指關節和手指關節都是攣縮的好發部位。治療者一手在患手的尺側固定,另一手四指在患手的手背側,拇指在患手掌側使掌指關節完成屈曲90度,伸展30~45度運動。

②下肢的關節活動度訓練

A:髖關節的伸展

治療者一手將健側下肢充分屈曲,以固定骨盆,另一手下壓患側膝關節,使髖關節充分伸展。

B:髖關節內收和外展

輕度外展健側下肢,利用沙袋固定健側下肢,治療者一手託膝關節後方,另一手握足跟,做髖關節的內收和外展運動。

C:髖關節的內旋和外旋

患者呈髖關節屈曲位,治療者一手扶持患者小腿近端,另一手固定足跟,以髖關節爲軸,向內、外側擺動小腿,完成髖關節的內旋和外旋。

D:股二頭肌牽拉訓練

方法1:治療者一手固定健側下肢維持伸展位,另一手保持患肢膝關節伸展,同時用肩部上扛動作完成髖關節屈曲,使股二頭肌牽拉。

方法2:用沙袋固定健側下肢,治療者一手下壓膝關節維持伸展,另一手上擡足部使髖關節屈曲。

E:踝關節的被動運動

足下垂嚴重影響步行能力,必須早期開始預防其發生。治療者用一手固定踝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後下方牽拉,同時用右手前臂將足底向踝關節屈曲方向運動。做被動的屈曲踝關節運動十分重要。

F:足趾被動運動

治療者左手固定前腳掌,右手活動跖趾關節和趾趾關節。

③訓練的原則

A:早期開始,一般可在發病後病情穩定的2~3天進行。

B:患者應取仰臥位。

C:兩側均要進行訓練,先做健側,後做患側。

D:活動某一個關節時,近端關節必須予以固定。

E:手法要輕柔適度,避免產生疼痛。

F:手法的速度要緩慢,有節奏,一般一個動作需要3~5秒。

G:被動關節活動每日3次,各關節的諸運動方向均要進行訓練,每種運動各3~5次爲宜。

H:保持最大關節活動範圍,肩水平外展不要超過90о,否則易引起軟組織損傷。

臥位的鍛鍊方法也可採用下列方法:

①深呼吸,6-8次;

②輪流屈曲一肘,同時握拳,再伸肘鬆拳,2-3個八拍;

③輪流屈曲一腿,足跟不擡起,再伸直,2-3個八拍;

④輪流舉起一臂觸摸頭部,再放下,2-3個八拍;

⑤輪流擡起一腿,足跟離牀,再放下,2—3個八拍。如有上肢癱瘓,舉臂和屈肘需護理人員及家屬協助進行。

3)坐位鍛鍊方法:

①雙手上舉挺胸吸氣,放下呼氣,6—8次;

②兩手前平舉,上舉,側舉,放下,2-4個八拍;

③兩下肢輪流擡起,伸膝,屈膝,放下,2-4個八拍;

④兩上肢前平舉,側平舉,同時挺胸,前平舉放下,2—4個八拍;

⑤兩下肢伸直,輪流擡高,放下,2-4個八拍。

4)站位鍛鍊方法:

①雙手握住牀尾欄杆,練習踏步動作3分鐘,時間可根據體力逐漸延長;

②練習下蹲動作,必須有人保護,每次可做下蹲2-3次,先慢慢下蹲,慢慢站起,癱瘓肢體可進行被動練習,配合物理療法,促進功能恢復。

  二、腦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腦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由於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侷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臨牀常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和腦栓塞等。腦梗死約佔全部腦卒中的80%。腦血栓形成是血管內血栓逐步形成,管腔進行性狹窄,腦組織逐漸壞死,所以患者的症狀可以逐漸加重到3~5天后才達到高峯。腦栓塞是血管、心臟內的栓子突然脫落,阻塞了遠端的血管,引起急性的缺血發生,因此病人的起病很急,當時病情即到高峯。腔隙性腦梗死是指腦組織的小竈壞死,通常在1~50px以內,可以沒有急性起病的過程,也可以沒有任何臨牀症狀。

1、病因

引起腦梗塞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使腦血管的管腔狹窄閉塞)及各種原因的動脈炎。常見的伴發病是高血壓,因高血壓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加速、加重,因此高血壓也是腦梗塞發病的病因之一。

2.腦梗塞的發生過程

腦梗塞可發於任何年齡,以腦動脈硬化爲多,多數病人在睡眠、安靜等血液流速緩慢、血壓降低的情況下發生。發病前可有頭昏、肢體麻木、短暫的失語等症狀,但在數十分鐘、數小時至24小時內可恢復,數天、數週或數月後可反覆出現。

3.避免和減少腦梗死復發的因素

(1)控制高血壓,減慢動脈硬化的發展,按要求服藥,使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2)吸菸的患者應戒菸,因爲吸菸使血小板聚集增高,促進血栓形成。

(3)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應控制在正常水平,血糖升高可加速動脈硬化,促進腦梗死發生。

4.腦梗死的用藥目的

(1)靜脈內溶栓治療:在無禁忌症的情況下於發病6小時內溶栓。藥物有尿激酶、巴曲酶、組織纖溶酶元激活物(rtPA)。

(2)擴張血管,改善腦組織供血,常用藥物有維血栓通、尼膜地平、西比靈等。

(3)治療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減輕頭痛,控制腦疝的形成,常用藥物爲20%甘露醇。

(4)擴溶劑的使用,降低血粘度,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常用的有丹蔘等。

(5)抗凝治療,常用的有口服阿斯匹林。阿斯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率。

(6)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速避凝等。

(7)腦細胞保護治療:目前沒有特效的腦保護藥物,但是降低體溫,避免感染,可以有保護腦細胞的作用。也可用胞二磷膽鹼、醒腦靜等。

檢查的目的

(1)頭顱CT:在發病48~72小時可發現病竈區呈低密度影。目的是鑑別和協助診斷病變的部位,便於制定治療方案。準備工作同腦出血。

(2)核磁共振(MRI)是一種以磁場值標記人體內共振核的位置,通過原子覈對外界磁力的反應來獲取被檢體化學信息的一種全新方法。常用於腦血管病變的檢查。檢查時注意事項患者要安靜,保持不動;身體內不能有金屬物體:如鑰匙、手錶、起搏器、金屬支架等。

(3)頸動脈-椎動脈超聲檢查,TCD,ECG,超聲心動圖檢查,凝血分析等。

6、飲食

(1)流食或半流食:適用於大面積的腦梗死,病情穩定後可食用普通飲食。

(2)普通飲食:同腦出血。

7、活動與鍛鍊:同腦出血。

  三、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的健康教育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軟腦膜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網膜下腔所致的臨牀綜合症。

1、病因

最常見的原因是先天性動脈瘤,其次是腦血管畸形和高血壓動脈硬化,各種感染引起的動脈炎、腫瘤破壞血管、血液病等。各個年齡均可發病,腦血管畸形多發生在青少年,先天性顱內動脈瘤破裂多在青年以後,老年以動脈硬化而致出血爲多。

2、誘發因素

一般發病突然,發病前有明顯的誘因,如劇烈運動、過勞、激動、用力排便、咳嗽、飲酒以及緊張的腦力活動等。

3、診斷要點

突然起病的劇烈頭痛、嘔吐、脖子硬,即可高度提示本病。如腰穿腦脊液呈均勻血性,壓力增高,則可確診。

4、用藥的目的:原則是防止繼續出血,防止繼續發生血管痙攣,除去出血病因並預防復發。

(1)止血,預防再出血:常用的有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止血敏等。

(2)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痙攣:常使用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通、尼膜地平

(3)控制血壓:使血壓維持在發病前平時所測的水平範圍內,防止繼續出

(4)治療腦水腫:給予脫水劑20%甘露醇靜脈快速滴注。

(5)絕對臥牀4~6周,避免用力及情緒激動。

5、各種檢查的項目、目的及注意事項

(1)cT檢查:目的是確定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起到鑑別作用,檢查前的準備與腦出血檢查前的準備相同。

(2)腦脊液檢查:目的是協助診斷,檢測腦脊液的壓力。

(3)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方法:需行腰椎穿刺手術,手術很小,但需要病人很好的配合,在護士的協助下,病人雙手抱膝,雙膝向胸部屈曲,頭向前屈,抱成球形,靠牀沿側臥,以增加腰椎間隙,使腰椎穿刺手術順利進行。腰椎穿刺無任何危害,痛苦小,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後穿刺時無疼痛。

②注意事項:腰椎穿刺後,去枕平臥4—6小時後,起牀活動,術後3天不洗澡,以防穿刺針眼未癒合發生感染。

6、飲食指導

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的飲食同腦出血病人的飲食。

7、活動與鍛鍊的方法同腦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活動與鍛鍊方法與腦出血的活動與鍛鍊方法相同。

  四、腦卒中家庭急救要點

1、早期腦卒中發病的特點是:突然、一側肢體無力或者麻木,主要的表現有:

(1)一側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無力,手持物掉落,口角歪斜、流口水。

(2)突然說話不清,或聽不懂別人講話

(3)突然視物旋轉,站立不能。

(4)一過性視力障礙、眼前發黑,視物模糊。

(5)突然性對近事遺忘。

(6)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症狀逐漸加重或呈持續性,伴有噁心、嘔吐。

2、腦卒中家庭急救方法

(1)初步判斷爲腦血管意外以後,應使病人仰臥,頭肩部稍墊高,頭偏向一側,防止痰液或嘔吐物回吸入氣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嘔吐物阻塞,應設法摳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2)解開病人領口鈕釦,領帶、褲帶、胸罩,如有假牙也應取出。

(3)如果病人是清醒的,應注意要安慰病人,緩解其緊張情緒。宜保持鎮靜,切勿慌張,不要悲哭或呼喚病人,避免造成病人的心理壓力。

(4)注意給病人保暖,防止受涼。

(5)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經常呼喚病人,以瞭解意識情況。對躁動不安的病人,要加強保護,防止意外損傷。

(6)有條件者呼叫救護車來運送病人,急救電話有120或999。若自行運送,在搬運病人時正確的方法是:2—3人同時用力,一人托住病人的頭部和肩部;如果還有一人,則要托起病人腰背部及雙腳,3人一起用力,平擡病人移至硬木板或擔架上,不要在搬運時把病人扶直坐起,勿抱、拖、背、扛病人。

(7)在沒有醫生明確診斷之前,切勿擅自作主給病人服用止血劑、安宮劑牛黃丸或其它藥物。

(8)儘量快速到達醫院,最好在發病3小時之內。

  五、腦血管疾病保健與預防

一、生活起居

1、飲食調整

按照多品種、適量與平衡的飲食原則,安排好一日三餐的食物,多吃對預防中風有益的食物。據報道,牛奶、魚肉、黃豆、豆豉、花生、大蒜、洋蔥草莓等對預防血栓是有益的。

2、飲水充足

每日正常飲水量應達2000~2500毫升,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其血液具有濃、粘、聚、凝的特點,多飲水有利於降低粘度,減少腦血檢形成的危險性。心臟病患者應限制入量。

3、戒降菸酒

要戒降菸酒,限制食鹽攝入量,每天最好不超5克,同時飲食不要肥膩。

4、勞逸結合

用腦要適度,不要持續時間太長,避免過於疲勞而誘發腦中風。

5、生活規律

老年人生活要有規律,因爲老年人生理調節和適應機能減退,生活無規律易使代謝紊亂,促進血栓形成。

6、忌飯後就睡

飯後血液聚集於胃腸,以助消化器官的血供,而腦部血供相對減少,同時吃過飯就睡,血壓下降,可使腦部血供進一步減少,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因此,最好飯後半小時再睡。

7、體位變化要緩慢

腦血栓形成往往發生於夜間,尤其是上廁所時刻,所以夜間入廁時一定清醒後,緩慢起牀。其實,平時做家務也要注意體位變化不要太快,以免引起腦部缺血。

8、注意天氣變化

老年人天氣適應能力減弱,過冷過熱皆可使血粘度增加,誘發腦中風,因此,氣溫變化驟冷驟熱時一定要採取相應防護措施。

9、控制體重

通過運動消耗體內過多脂肪,以降低血脂減少腦中風危險性。

二、情志調養

情緒要穩定,經常保持樂觀、豁達、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憂思、悲痛。因長期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易使神經體液調節機能紊亂,引起心腦血液循環紊亂而誘發中風。

三、運動療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使人強壯、K壽。運動的方式很多,如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等,根據自己的體質和病情,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長期堅持。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和降低血脂,增強抗病力。

四、要預防腦卒中,除去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還應儘量按以下要求做,早期干預治療,力求防止或推遲腦卒中的發生。

1、每年至少測量血壓一次,並積極治療高血壓。

2、檢查心臟情況。

3、戒菸

4、飲酒適量

5、測定血漿膽固醇水平,如果水平過高,應採用膳食調節和藥物療法。

6、糖尿病人應遵醫囑調控好血糖水平。

7、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鍊。

8、減少鈉與脂肪的攝入。

9、檢查是否有循環系統疾病,注意有無頭暈、指趾變色、耳鳴等症狀。

10、認識腦卒中的症狀,一旦出現可疑的腦卒中發作,立即就診。時間就是生命,3小時以內的治療,效果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