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究竟可以如何學?聽聽遊學專家的建議

  故事一:遊寶島當“導遊”又掌“財權”

遊學,究竟可以如何學?聽聽遊學專家的建議

“我以去過臺灣而自豪!”這是國小5年級的銳煊今年寒假到臺灣遊學的最大感受。以往出遊,銳煊一家人多是自助遊玩,而這次,他和媽媽跟了一家專業的遊學機構出行。

出發前,遊學機構專門組織團友聚在一起,介紹了行程中的主要景點、當地風土人情,並對這次行程中要做的旅遊書製作環節進行了專門指導。

行程中,最讓銳煊及媽媽印象深刻的是,跟親友以前的體驗不同,日月潭很美很美。“這估計歸功於行程設計。”銳煊媽說,他們在日月潭待了整整半天,坐遊艇、騎單車。帶隊老師還安排銳煊當“小導遊”,給團友講日月潭的故事。

一般的旅行團,導遊會照顧到交通、食宿等各個環節,儘量讓團友省心。但在遊學團,某些環節讓孩子放手去做,則可帶來另一種學習效果。

銳煊說,以往家庭自助遊,基本都是爸媽搞掂各個環節,這次在臺北坐地鐵時,老師給孩子們地鐵票錢,讓他們自己去買票。“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鍛鍊機會,也讓我對臺北瞭解更多。”

另外,老師還給了孩子們每人200元臺幣(摺合約50元人民幣),到夜市步行街買主食、飲料,還得買一份禮物回來給家長。

此次臺灣遊學,還安排了不少科普基地。銳煊媽發現,這些科普基地多由廢棄工業廠區改造而成,既有深深的歷史痕跡,又能直觀地傳達科普知識,即使大人,也深感獲益良多。

例如一個廢棄的造紙廠,改造成手工紙造紙基地,孩子們可以瞭解造紙的過程,還可以動手造紙扇子。又如一個廢舊木頭加工廠,在車間裏展示了各種伐木工具和場景。還有廢棄的金礦,讓孩子們真實感受金礦開發的艱辛。

  故事二:孩子游日本寫生 媽媽歸國再補“文化課”

遊學,除了瞭解風土人情外,用畫筆繪下眼前美景,並進行藝術加工,也是一段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如果是親子同遊,孩子和父母或者都會有滿滿的收穫。今年寒假,7歲的一含與媽媽一起,到日本進行了一場異域寫生。這次遊學團是一家美術培訓機構組織的。行程中有多個寫生的地點。包括東京市區上野公園、富士山腳等等。

在富士山寫生時,大多數的孩子都選了遠景,一含選了一個“立柱”。而且很多孩子的畫都上了色,一含的畫卻沒上色。一含媽心生疑惑,偷偷問老師。老師說,一含的這幅畫根本不需要上色,而且抓角度抓得很好。“當時我深吸一口氣。心想,幸好當時沒多說什麼,不懂就真不要多說話。”一含媽說。

此行的亮點是吉卜力美術館。因爲宮崎駿在日本漫畫界的江湖地位,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門票。在吉卜力美術館看了一場小動漫,講的是一隻小狗怎麼在小主人上學期間離家出走後迷路了,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家的感人故事。之後,老師組織大家寫生,一含用紅色的筆畫了一幅“好奇的小狗”,很傳神的樣子。

回家後,一含媽發現自己做的功課很不夠。“以前看宮崎駿的電影,第一遍根本看不太懂,就如《千與千尋》、《天空之城》、《龍貓》等,裏面的內容並不能完全理解。這次美術館之行後,自己很想了解清楚。”於是,回家後的一天,一含媽專門到圖書館借了不少關於宮崎駿的書,自己給自己補課。

  故事三:牛津大學體驗營感受英倫文化

到世界一流學府實地體驗,是很多遊學團最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是古老的牛津大學,更是美妙。去年夏天,佛山三中國際課程班的Ada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牛津大學體驗營。

行程中,Ada一行體驗了與牛津大學學生一致的演講課堂、教學設施、住宿和餐飲空間。Ada表示,每天的行程安排得都很滿和有意義。早上,會安排牛津教師給營友上專業課,包括歷史、文化、環境、演示技巧和批判性思維。

Ada很喜歡行程中所設計的“尋寶”環節。“老師給我們一張尋寶清單,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裏到沒有去過的'地方尋找。我們沿着街道不停地跑,不斷地問人。當地人都非常友善,幫了我們很多。”Ada說。

來自華英學校的Tim則表示,在體驗營裏,讓他感受最深的是英國文化,尤其是“紳士風度”,好像空氣中瀰漫的氣息,都在提醒人們舉止要文明。

遊學結束時,每位參與的學生都獲得了牛津大學頒發的修業證書。

  專家指路:遊學設計應包括什麼元素?

遊學既然是“遊”與“學”,自然應該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遊學堂堂主周宇華表示,真正的遊學應該設計爲“Project Based Learning”——項目式學習,“Learning by doing”——通過“做”獲得知識。遊學不是簡單的旅行,必須科學地設計行程,以符合相應年齡段孩子的能力和學習特點,重點關注孩子們的看、聞、摸、嘗、參與的體驗式學習,孩子們之間的合作、競爭,家長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建設也是遊學的重要設計內容。

例如,前面提到的銳煊臺灣遊學旅,給每個孩子200元臺幣去夜市買吃買喝買禮物這個設計,就可以鍛鍊到孩子們的一系列能力。如對任務的理解力;對金錢的支配控制;購物過程中對各種感官能力的鍛鍊;與店主的溝通交流能力;爲家長買禮物考驗孩子平時的觀察力等。

  如何令遊學旅程收穫更多?

周宇華建議,學生首先建立以“我”爲主的旅行意識,主動開始策劃與準備。遊學一般需要包括行前預習、遊中學習、歸來總結與提升三個階段。

行前預習:查閱目的地資料,瞭解目的地風土人情,做行程攻略,乃至學習當地語言。

遊中學習:行程中日日是課堂,將見識不同的風物,品嚐不同的食品,也會結識不同的人。要及時把重要的心得線索記錄下來,每天哪怕隻言片語的文字或者是圖片整理都是對一日見聞的梳理與總結。

歸來總結:完成一次美好的遊學後,總結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爲遊學的目的明確爲學習,學習的所得就備受關注。可以通過寫遊記、旅行照片整理、與朋友分享你的旅行來做遊學的總結,最好是製作一本旅行書,把你的行程、每日的精彩、思考所得通過圖片、文字的形式完整而深入地呈現出來。旅行書的製作並沒有固定的形式,不同人做出來的旅行書會不一樣。只要有自己的思考、感受或創意,就是很棒的旅行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