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辦學和境外辦學的最新發展

下面小編將圍繞中外合作辦學和一、中外合作辦學境外辦學來談談如今中國跨境教育的現狀、趨勢和戰略,歡迎大家的查看!

中外合作辦學和境外辦學的最新發展

一、中外合作辦學

  1.中外合作辦學取得長足發展,已成爲中國教育事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2003年3月國務院發佈《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以來,尤其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佈實施5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形成和保持了高水平、快速發展的勢頭,社會關注度、信譽度、品牌度有所提升,社會影響擴大,對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更加明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進一步凸顯。

截至目前,經審批或複覈通過的中外合作獨立大學、二級機構和項目共計2371個,其中包括上海紐約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7所中外合作大學,本科以上的二級機構56個,項目1087個。中外合作辦學覆蓋各個教學層次和類型,涉及理工農醫人文社科等十二大學科門類200多個專業;從辦學規模來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級各類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總數約55萬人,其中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約45萬人,佔全日製高等學校在校生規模的1.4%。高等教育階段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超過150萬人。

  2.中外合作辦學的有益嘗試與積極成效

首先,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創新了辦學機制,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境外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經驗,推動了國內學校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師培養,增強了辦學活力,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中外合作辦學以設立境外教育機構創新辦學主體,以中外合作模式創新學校運行機制,以多樣化自主辦學創新管理模式,以多元投資創新辦學資金來源。

其次,合作辦學拓寬了人才培養途徑,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中外合作辦學不僅培養了一批雙師型骨幹教師和國際化應用技術型人才,也促進了學科專業建設,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的專門人才。從2014年一項針對13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開展的調研來看,應屆畢業生平均一次就業率達到88.32%,二次就業率達到95.61%以上;畢業生對就業現狀滿意度達到90.51%;選擇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中,48.59%獲得了到世界前100名大學就讀的機會,70%的學生在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工作,有45%就職於世界500強或行業龍頭企業。

再者,各級各類合作辦學項目及機構豐富了我國教育供給,滿足了多樣化教育需求。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境外學歷教育和培訓項目,增加了受教育機會,豐富了教育供給。僅從職業教育領域來看,其項目及機構數量佔全部數量的三分之一,在校學生約20萬人。中國高校引進德國、澳大利亞、美國、法國等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不僅創新了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受教育者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

另外,開闢了“不出國留學”途徑,促進了國內教育消費。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吸引國外教育資源和國內民間資本投向教育,推動了辦學體制改革,使不出國留學成爲可能,進而擴大了國內教育消費,也降低了學生的教育支出。中外合作辦學學費總體較出國留學低,年學費平均約爲3萬元(人民幣)左右,而赴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自費留學年學費平均約爲12萬元。按目前高等教育階段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45萬人中一半出國留學測算,平均年學費支出將節約200億元左右。

最後,推動了教育國際合作,加強了人文交流。中外合作辦學拓展了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渠道,加強了中外學校間的人員往來,促進了教育要素在國際間有效流動,加強了中外人文交流。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一些學校在引進教材、培訓教師、交換學生、文化交流等方面搭建了穩固的平臺,顯著提升了教育國際化水平。

  3.中外合作辦學發展面臨新趨勢,步入新常態,實施新戰略

中外合作辦學作爲推動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的國家戰略與國際形勢也爲中外合作辦學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中外合作辦學的辦學者需要努力整合國際、國內資源,提升辦學層次與辦學質量,增強合作辦學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帶動作用,以此共同把握新的歷史機遇,順應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新趨勢。

一是從注重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內涵式建設新階段

目前,全國已有500多所高校舉辦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未來要更加充分地發揮中外合作辦學在提升學校教學實力和國際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定期開展質量評估工作,規範辦學秩序,加大處罰和引退機制建設。

二是發展重點從模仿學習轉向創新引領

當前,中國社會進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階段,要求中外合作辦學必須要有領先一步的意識、基礎與能力,必須克服各種辦學短期行爲,聚焦學科建設,着眼創建紮根中國土地的現代一流教育,爲創新驅動做出現實的貢獻。通過發揮中外合作辦學的創新引領作用,發揮“鮎魚效應”,形成倒逼機制,促進國內教育改革發展。

三是境外資源從批量引進轉向聚焦優質,嚴把資源入口關

利用國際國內兩種教育資源,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指導高校要強強聯合,典型示範,真正引進強校名校;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重點支持高校在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領域及先進製造現代農業和新興產業等領域開展合作辦學;要嚴格控制外國高校連鎖辦學,防止低成本重複性學科建設。

四是管理思路從注重行政許可轉向加強過程監督,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定,優化管理手段

政府正在積極推進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治理能力,實現依法治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深入,未來將進一步推進制度建設和政策制定,施行精細管理,實現管辦評分離。

面對新形勢,我們將進一步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掌握辦學信息,規範辦學秩序,保障學生的權益;將中央統籌、地方監管、社會組織評估、辦學者自律等手段有機結合,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管理體制機制的完善和創新;注重通過專業機構和專家團隊開展專業管理和服務,進一步發揮專家的諮詢決策作用,加強理論研究,爲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繼續適時開展動態應急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依法管理和法規建設。

  二、境外辦學

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不僅需要“請進來”,也需要“走出去”。高校赴境外辦學工作是中國教育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環節,也是中國跨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境外辦學初具規模

自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高校開始探索開展境外辦學。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中國高校“走出去”開展境外辦學的積極性也顯著提高。截至目前,已在境外舉辦了4個辦學機構和98個辦學項目,分佈在1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境外辦學已成爲中國高校開展教育國際交流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措施,也表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和發展成就初步得到國際社會認可。日前,作爲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的環節之一,北京師範大學赴英國與卡迪夫大學共同創辦了“北師大-卡迪夫中文學院”,相信此舉將爲擴大漢語對外推廣、培養高層次中文外國人才起到積極作用。

  2.境外辦學面臨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期

一是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國家影響力快速提升,爲中國高校赴境外辦學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不僅爲高校赴境外辦學提供更有力的資源支撐,同時還創造更加友好的外部環境。

二是經濟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爲中國高校赴境外辦學提供了服務平臺,積累了發展經驗

目前,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瞭解中國,學習中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同時,中國的大批企業正在走出國門,參與全球範圍的經貿合作與市場競爭。中國高校赴境外辦學,可以爲各國培養了解中國、精通相關技術的專業人才,還可以爲中國企業培養大量熟悉所在國國情、具備現代管理和經貿等專業素養的優秀人才,最終爲實現中外互利共贏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中國高等教育競爭力穩步增強,爲中國高校赴境外辦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是國家教育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走出去”辦學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競爭能力不斷提升,教育質量也逐漸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比如,在主席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的見證下,我國教育部和約旦高等教育與科研部簽署了《關於合作建設高等教育機構的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將赴約旦開展“中約大學”的相關辦學活動,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這些表明,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把目光轉向亞洲、轉向中國,不僅體現了中國高校的培養質量,更表明國外對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的潛在需求在不斷擴大。

四是國家“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標誌性方針政策和援外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規劃提出,爲中國高校赴境外辦學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未來一段時期的外交工作重點,旨在與沿線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是一項長期戰略工程。其中,教育合作肩負着重要職責,境外辦學是重要抓手。通過在目的國開展境外辦學,系統展示中國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育標準,有利於促進人文交流,弘揚友好合作精神,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基礎,還可以通過當地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養,更好地服務中國技術、投資和援外工作在當地落地、生根和健康成長。

  3.境外辦學的發展戰略

今年3月,就境外辦學工作,我們組織有關專家赴約旦、埃及等開展了專項調研。在深入瞭解部分中國高校境外辦學項目和機構所取得成績、存在不足、未來趨勢的'基礎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開展境外辦學對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影響力的積極作用和現實意義,也看到了處於發展初期階段的境外辦學在政策規劃、學校能力建設等方面的不足。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一,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謀劃,加強境外辦學政策支撐和制度創新

中國高校開展境外辦學的時間不長,經驗不足,急需有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和統一規劃,特別是在國家大戰略框架內如何統籌教育、文化、貿易、援外等各類資源,已是當務之急。具體來講,首先要統一協調外交、商務、文化、教育等部門力量,形成支持和推動境外辦學的合力。其次要統籌考慮市場服務和對外援助不同發展路徑,調動社會積極性,鼓勵多渠道開展境外辦學。然後要通盤考慮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境外辦學,通盤考慮服務外國學生和境外華人華僑子女的受教育需求,加強人才培養和目標市場的深度研究。

第二,抓住境外辦學的戰略機遇期,積極推動應用技術類教育走出國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無論製造業總量還是製造業技術水平都有很大提高。這與中國工程技術類高等教育的長足進步密不可分。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發展經濟的共同使命,希望通過借鑑中國經驗,引進中國應用技術類教育模式與資源,培養當地工程技術人才,以提升當地工業化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國高校應更好地結合自身優勢和國外需求,認真謀劃、科學設計,探索符合各方利益的境外教育模式,系統輸出中國教育服務,打造中國教育品牌。

第三,加強高校能力建設,服務市場需求和戰略需要

在調研中發現,中國高校境外辦學工作仍存在不足之處,特別是項目論證與規劃、戰略管理和人才儲備等方面,差距較大。其中高水平師資是最大挑戰。高質量教師隊伍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關鍵。能夠勝任境外辦學任務的教師,必須是國際化的複合型人才。目前,國內高校總體上還非常缺乏國際化的複合型人才。因此,如何組建一支既通曉外語又業務精湛的專業教師隊伍是做好境外辦學工作的重點,必須立即着手相關人才的選拔、培養和儲備工作,加快學校能力建設,打造境外辦學的精幹團隊。

第四,加強項目管理和質量保障,積極推動高水平教育機構境外辦學

高校境外辦學事關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特別是辦學質量和辦學行爲直接影響着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需要對高校境外辦學質量保障給予特別的關注和規範。一方面,高校境外辦學必須堅持母校的教學標準,不能頒發不等值的學歷文憑,避免辦成“文憑工廠”。另一方面,高校境外辦學應納入我國高校質量評價體系,從嚴保障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