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在大學的重要性

與國學教育的 “弱勢”現狀成反比的是它的重要意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國學教育的最大意義在於它正是這種教學生如何做人的學問。

國學教育在大學的重要性

首先,國學教育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雖說禮法道德常常被桀驁不馴的天才嗤之以鼻,但基本的、不僵化的禮法道德確實能夠成爲一個人的根本,塑造其人格、精神氣質,乃至整個人生。像孔子所言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前人對個體美好的品質的高度概括。

國學教育無疑能逐漸鑄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樹立一種“仁者愛人”的胸懷,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一種“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執守,一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精神……其次,國學教育能夠和諧人際關係,有助於構建和諧社會。在我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一種“差序格局”.

學生們在完成了自我人格塑造後,便可以進一步推展開來,“兼濟天下”。儒家要求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樣一種以己爲中心、一層層向更大範圍擴展的差序格局。

如此,學生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換位思考方式指導下,能切身感受他人的難處,理解其不易,最終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理想;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下踐行不已,最終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然而,隨着近現代史的展開,現代性逐漸成爲人們追逐的目標,西方“先進”的民族國家成爲我們發展的藍本。我們大力倡導“西學東漸”、“師夷長技”,高呼“德先生”、“賽先生”,不顧一切地發展“新文化”,乃至後來在“批林”的同時不忘“批孔”,等等。

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傳統財富,一味“學習”、“崇洋”。西方的文化、價值觀,漸漸被國人接受,“國學教育”的`根基被斬斷。它理所當然地陷入頹勢。我們至此失去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雖然,近些年社會各界經過反思,正本清源,在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但是,已經“傷筋動骨”的國學教育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恢復的?

現在,我們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在精神生活、道德意識上卻出現諸多問題。許多以往如呼吸般簡單自然的事,現今成爲天大的問題,被全民激烈討論。2011年發生的“小悅悅事件”和多起老人跌倒沒人扶的事件就是典型。看見別人落難,路人不假思索地施以援手,這是出於孟子所說的“四端之心”,是人的本性,是人區別於獸的地方。然而,我們卻爲該不該存此人性進行着辯論,何其悲哀!這與百年來國學教育失落的歷史不無關係。當然,更加同嚴峻的現實息息相關。

雖然近年來政府、媒體等一直在積極倡導、宣傳國學教育,什麼“漢語橋”、“百家講壇”、孔子學院等,都取得很好的成果,但是對於國學教育的支持還是少之又少,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總之,在修身基礎上層層展開的國學教育對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的構建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從縱向來看,國學教育有助於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隨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逐步與體現現代精神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爲公民道德建設的主流。但是,當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忽視社會道德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