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CEO必須和時間賽跑

人人對商界東山再起的神話總是津津樂道。毫無疑問,成爲某企業的“救世主”同樣也會給個人事業的發展大大加分,這也是衆多高管願意加盟“問題公司”,並期望大展身手的原因。

臨危受命:CEO必須和時間賽跑

但是,接受這種挑戰的CEO們所要承受的時間壓力也許是他們之前從未經歷過的。尤其是當今社會“及時滿足”盛行,一旦涉及投資回報,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就能有所建樹;要知道,在獲取信息異常方便的今天,監督企業的發展進度並非難事。

最近,一些CEO們終於耗盡了股東的耐心,被“掃地出門”。例如,雅虎(Yahoo)前任CEO 卡羅爾-巴茨在本月早些時候不幸被解僱。在股東們的眼裏,任職兩年的巴茨並沒有讓處境艱難的雅虎重振昔日雄風。

同樣,美國在線(AOL)的股東們正對蒂姆-阿姆斯特朗的復興戰略憂心忡忡。據悉,AOL最近幾個季度的收入情況很不理想,許多業內人士都迫切希望看到AOL取得積極的進展。

但是,一家企業的復甦到底需要多長時間?高管獵頭公司Wyatt & Jaffe總裁馬克-謝斐給出的答案是8個季度。他說:“我記得以前的期限是16個季度,不過那是互聯網泡沫出現之前。二十世紀90年代,我們會給人們更長的時間,因爲,我們認爲,要做成一件事就得花費更長的時間。”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Northwestern'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管理學教授詹姆斯-施恩稱,8個季度算是很慷慨了。新上任的CEO最多在四個季度之內就要做出顯著的成績。他不但要實現盈利,還要制定目標明確的計劃,而這個計劃要同時讓專家、公司董事會和股東信服。

當然,扭轉公司不利局面所需的時間與公司手頭上可支配的資金直接相關。瀕臨破產的'公司大多沒有時間來追求重塑品牌這樣高遠的戰略目標。但對於AOL這樣的流動資金相對充裕、經營模式卻過於陳腐的公司,迴旋的餘地稍微充分一點。

  明確的衡量標準是關鍵

艾倫-穆拉利當初接手福特公司(Ford)併成功實現逆轉,靠的就是當時注入福特公司的一大筆現金。2006年,艾倫-穆拉利加盟福特,第一時間就籌集到了230億美元的資金,這也爲穆拉利的復興戰略爭取了時間。但更讓人信服的是,人們一步一步,親眼見證了這一戰略的成效。穆拉利曾表示他將在保證福特高利潤率的情況下,生產令顧客滿意的汽車。爲此,他關閉了福特公司業績不佳的工廠,停止生產包括捷豹(Jaguar)和路虎(Land Rover)在內的令公司虧本的汽車品牌,並開始研發消費者負擔得起的節能汽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追蹤汽車行業的盈利狀況改善情況相對而言要容易得多,在這一點上,穆拉利比其他行業的CEO更具優勢。福特公司生產銷售的是有形產品,這更便於投資者跟蹤其生產成本的變化。

相比之下,如果處在阿姆斯特朗這樣的處境,CEO們要啃下的骨頭就硬得多。因爲衡量一家數字媒體公司的成敗往往要看它的廣告收入,而廣告收入源於廣告瀏覽者的數量和點擊率,但到目前爲止,業界在這方面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模式能確保實現目標。因此,阿姆斯特朗不僅要整頓AOL的財務狀況,還要致力於公司的轉型——終止其盈利不斷虧損的網絡撥號接入業務,將公司轉型爲數字媒體巨頭。因爲數字媒體行業的盈利模式極其不確定,所以衡量阿姆斯特朗成敗的標準,比如網站的關注度,就略顯空泛。

如果CEO想讓自己制定的戰略站得住腳,就不能簡單地套用一些衡量標準,關鍵是讓人明白爲什麼要達到這些標準,無論這些標準是什麼。例如,如果某位CEO宣佈重組公司的銷售隊伍,並堅持到最後,當然可以贏得一定程度的信任。但是,如果這位CEO能用實實在在的數據說明這一舉措將有助於公司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他將更容易贏得股東的信任。

  危險信號

事實上,任何行之有效的復甦策略都不僅僅只是一組數字那麼簡單。嚴格以收入爲目標的復甦策略是危險的。施恩最新力作《力挽狂瀾》(Reversing the Slide)向人們講述了電子數據系統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的故事。在上世紀90年代,這家公司苦苦掙扎,希望能夠跟上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步伐。當時公司業績持續萎靡不振,該公司的CEO最後放手一搏,於2000年開始與海軍合作,達成了一項價值爲69億美元的工程協議,試圖取悅衆多投資者。但令人垂涎的鉅額數字並沒有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盈利。最終這位CEO被迫讓位,而爲有能力真正挽救公司命運的人選讓路。

挽救公司危亡時常見的另一個錯誤是將公司的困境歸咎於外因。“全世界的零售商都會將銷售業績不佳歸咎於糟糕的天氣。這個理由當然經典。但在某些時候,CEO必須超越這個層面,找出導致失敗的真正原因所在,”企業管理重建管理協會(Turnaround Management Association)主席兼CRG管理公司合夥人麗莎-波琳如是說。

然後,CEO們需要做的就是循序漸進地解決這些問題。進度越快,效果越好。在當今社會,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