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

引導語:學習和運用正確的餐桌禮儀,已不僅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雙效益、提升競爭力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爲很有必要學習其深層次的原因。下面是yjbys小編爲你帶來的淺析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淺析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

  一、中國的餐桌禮儀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據《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而最早出現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對此,《禮記禮運》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紮成長槌敲擊土鼓,以次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凶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據文獻記載,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作爲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屆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爲上,視爲首席,相對首座爲二座,首座之下爲三座,二座之下爲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纔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至今,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餐桌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特殊的意義,在中國,餐桌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地,還是重要的社會交往乃至提示處事經驗的場所,餐桌上的禮儀體現了一個人教養和素質。因此遵守好餐桌禮儀在中國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西方餐桌禮儀

西方餐桌禮儀起源於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當時因着拜占庭文化啓發,制定了一系列細緻的禮儀。到了羅馬帝國的查裏曼大帝時,禮儀更爲複雜,甚至專制。皇帝必須坐最高的椅子,每當樂聲響起,王公貴族必須將菜餚傳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習慣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高盧人坐着用餐;羅馬人臥着進食;法國人從國小習把雙手放在桌上;英國人在不進食時要把雙手放在大腿上。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爲優雅精緻,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

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傳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習

俗。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對其進行餐桌禮儀的培養。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歲時就學會了用餐的所有禮儀。五歲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餐前擺好所有的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們還非常注重環保教育,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環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們儘量少用易拉罐等現成的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爲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着對環境保護的侵害”。

  三、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中國和美國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異,並各有特色,體現了不同的餐桌禮儀。

  (一)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一直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對於飲食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孔子在《禮記》裏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因此中國人對飲食十分重視。在宴請賓客時,中國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視,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緻珍貴的,而且講究葷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家庭,甚至連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義。而西方國家則更珍惜時間,做事以效率爲原則,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就算是宴請賓客,主人的準備野與中國有着很大的區別。主菜很可能就是幾道數量不多但是比較珍貴的蔬菜。

  (二)餐桌用語差異

在請客人用餐時也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滿目,主人也會說“菜很少,招待不週,還請大家多擔待“;而西方國家的主人則會很隨便的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顯得很自然隨意。同時中國的主人會不時往客人的碗裏添布新菜,經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夾的菜裝得滿滿的,但是在西方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爲,主人的佈菜會讓客人覺得自己的意願沒有受到尊重。餐桌上的氣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講究熱鬧,所以經常在餐桌上高聲談話,其氣氛雖說是其樂融融十分和諧,但在西方人看來卻是十分沒有教養的表現。西方的餐桌禮儀講究禮儀和素養,整個就餐過程應該是十分安靜的,舉止也十分優雅。

  (三)座位排序不同

中西方都對宴請活動過程中的座位排序極爲重視,中國人在傳統的思想中,對八仙桌極爲喜愛。在宴請中,年紀大的長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會按順序入座;而西方國家在宴請客人中,習慣用長桌,主人會坐在桌子的兩端,而客人則按照次序入座,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幸福圓滿的感覺,所以選擇圓形的桌子。在桌子形狀的採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張的是自我,個性張揚,符合西方的特質。

  (四)餐具陳設和使用的不同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地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後一定要整齊地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着食物,都不要去

舔;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

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勺子主要是用來喝湯的,有時也可以用來取形狀比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髒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後,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裏,如果

取用的食物太燙,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裏等涼了再吃,千萬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進嘴裏,或反覆吮吸。

西方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餘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裏,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裏放某種物品時,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餐具的取用應由外而內,切用時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邊切邊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後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湯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裏,而不要把盤碗端起來。使用刀叉進餐時,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來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吃;用餐結束後將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內與叉子併攏,平息放置於餐盤上,表示用餐結束。談話時有肢體語言或傳菜時,應將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揮動。用完刀叉後,應將其橫放於餐盤中央,而不是盤邊或餐桌上。

  三、中西方餐桌禮儀存在差異的原因

  (一)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蘊的影響,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反過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又進一步影響文化的發展。中國人的思維是綜合性的,在思考的過程中注重集體利益,而西方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在思考過程中以個人爲中心,思維上更強調個人主義和自我,注重個性的張揚。例如在中國課堂對課文的解讀就規範爲段落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寫作目的等,對同一篇文章得出的結論都大同小異,而西方人則會在課文中尋找做人的哲理,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文章會有不同的見解。如:中國學生在解讀《灰姑娘》時總是會一致認爲後母和姐姐們是壞人,罪不可赦,灰姑娘是個善良的女孩,而西方學生會得出各種結論:後母對自己的孩子是很好的,是一個好母親,灰姑娘在家人不在的時候偷偷去參加舞會是不誠實的。

  (二)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

價值觀是交際的核心,價值觀是個人或者羣體主要通過文化交際構成的模式。他們是最深層的文化,所以價值觀反映出我們舉止的不同,思維的不同。中國人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相對的西方人的思想中個人主義佔主要地位。中國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張通過努力來調和各種矛盾以達到共贏的結果。而西方則以個人利益爲重,注重自我和個性的張揚。價值觀的差異影響的意義深遠,不僅在心靈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體系。

受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中西方餐桌禮儀存在各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對對方的餐桌禮儀瞭解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