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商務禮儀差異淺思

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速,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經濟摩擦也隨之增多。對於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人來說,熟悉不同國家的禮儀,掌握跨文化交際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現實意義。

中西商務禮儀差異淺思

一、稱呼方式大相徑庭

雙方商務人士會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瞭解對方的稱呼習慣,就有可能出師不利。一方面,中國人有着強烈的宗族觀念,講求“上下有別、貴賤有分、長幼有序”,並且“貶己尊人”。對自己就是鄙人、拙見、寒舍等,對他人則稱作:貴、您、某某經理,某某局長等。在西方稱呼規則簡單明確,“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頭銜來稱呼別人,即使有也僅限於對皇族、政府上層、宗教界、軍界或法律界人士,比如Prince William(威廉王子)、President Obama(第44任美國總統總統)、Father White(懷特神父)等。普通陌生人之間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間則以名相稱,這是關係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現,就連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中國敬老尊老,長者是智慧的象徵。漢語習語中就有很多體現了這一價值觀念,如“寶刀未老、老當益壯、薑還是老的辣”等。對待年長者在稱呼前面或在姓氏後面加上一個“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領導、老同志、劉老、張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於未來,一切向前看,“老”是虛弱、不中用的代名詞,會阻礙社會的進步,稱別人爲“老”是一種無禮的表現。因此和年老者談話時應儘量避免提及或以委婉的形式出現,如用senior、elderly,advanced來代替old。

二、時間觀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線形時間觀,認爲時間一去不復返。因此,對他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做任何事都應有嚴格的日程安排,並且將交往對象是否遵守時間當作判斷其個人素質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據。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安排商務會晤至少要提前兩個星期,如果遇到特別重要的事情則至少在2個月前進行預約,到最後一分鐘才聯繫被認爲是製造麻煩、甚至是侮辱,並且一般都會遭到拒絕。在商務會談中,他們喜歡開門見山,不喜歡停下來或保持沉默,習慣速戰速決。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推崇環形時間觀,認爲時間像圓環一樣能不斷輪迴、重複。因此,中國人安排時間比較隨意,不太重視預約。並且,中國人經商注重關係,喜好感情投資,慢慢和對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更看重長遠的相互信任,故中國人的商業活動時間週期較長。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下,急於進入談判正題的西方人顯示出的無奈和焦慮往往被中方誤認爲缺乏誠意;而寒暄的中國人被認爲東拉西扯、不務正業。如果不理解這些時間觀念的差異,往往會導致商務活動無法順利開展。

另外,西方人對於工作時間和個人時間有嚴格的區分。如果是工作交往,應選擇在對方的工作時間裏進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選擇在對方下班的時間裏進行。而中國人在時間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後談公事或是上班時間談私事都是尋常之事。

三、飲食各有特色

宴請是一種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方式,東西方的`商務人士都樂於此道。但是,中國主人和西方東道主的風格卻截然不同。

首先,飲食習慣的差異。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中華飲食文化以五穀雜糧等素食爲主,夾取蔬菜、米飯的長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國家發達的畜牧業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肉類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帶來分食制。因此,在商務活動中,中方喜歡安排圓桌筵席,與客人說說笑笑、熱鬧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則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甚至喝湯或咀嚼食物都不發出聲音。

其次,中國人宴客講究排場,美味佳餚琳琅滿目,並且不斷勸酒、代客夾菜,只有才能體現出主人的熱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卻崇尚節儉,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會,菜餚道數也不多,而且要儘量吃完,不能浪費。主人也決不會勉強別人,“help yourself(請隨意)”,客人吃多少、吃什麼完全由自己決定,若像在中國一樣客套那隻能餓肚子。另外,在安排菜餚時,必須考慮到西方人的飲食禁忌,他們不吃寵物、動物內臟、頭部、腳爪和無鱗無鰭的魚。而中國人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再次,在宴請禮儀方面,中國以左爲尊,西方以右爲貴。另外,受舊社會陋習的影響,女性地位總體上低於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顯著;而崇尚騎士精神的西方時刻講究“女士優先”,男士要替身邊的女賓拉開椅子以示尊重。進餐結束後,要等女主人起身離席,其他人方可離席。

最後,地位重要或是關係親密的人士會被邀請到家中赴宴。在西方,上門做客不可早到,因爲主人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早到會使主人忙亂不堪。而在中國,客人有時會提前幾個小時到主人家,女士們忙着準備飯菜,男士們則在一起聊天,看電視。席間,西方人會熱情洋溢地說:“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這道菜是精心爲你準備的。”而視謙虛爲美德的中國人佳餚滿桌還不停地說:“菜做的不好,請隨便吃點”。初來乍到的西方人會很反感:“菜燒的不好,何必請我呢,難道是不重視我嗎?”另外,中國人請客時若食物被吃光,會感覺沒面子,因爲這表明飯菜不夠豐盛;而西方女主人見此情景,定會感到歡欣鼓舞。若還剩下不少菜,反而會垂頭喪氣,因爲這說明其烹飪水平有待提高。由於中西方宴客有較多的差異,我們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俗,用恰當的禮儀去招待他們。

四、送禮方式天壤之別

送禮是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外商務人士都講究送禮以增進友誼。然而,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禮品選擇及饋贈禮儀上卻各有千秋。在中國,雖然嘴上說着:“禮輕情義重”,但通常都認爲禮物越貴重越好,過於簡單或廉價的禮物不僅起不到增進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會得罪人。西方人送禮比較講究禮品的文化格調與藝術品位。如:獻給女主人一束美麗的鮮花,送給朋友一瓶名酒或小工藝品。總的來說,他們不送過於貴重的禮品,但卻相當重視禮品的包裝,以此表示深情厚誼。

各國人們在受禮時使用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中國人會推辭再三,盛情難卻收下禮物後,也會說“讓你破費了”,並且不會當面拆開禮物;恰恰相反,西方人總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禮品,當面拆開且表示驚喜和感謝。他們認爲,讚揚禮物宛如讚揚送禮者。如果不瞭解這方面的差異,西方人會認爲中國冷淡、虛僞,收了他的禮品就放在一邊置之不理,讓送禮人很尷尬,會認爲是你不重視他送的禮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國人會覺得西方人迫不急待,甚而是貪婪,舉止粗野。

五、結語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日趨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們必須正視中西商務禮儀的差異,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同時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這必然要求高校向社會輸送既通曉國際商務規則、又能用英語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涉外活動的人才。要實現該目的,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知識結構,將跨文化知識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拓展學生的全球化思維,培養其跨文化交際實力,從而提高商務交流的效率,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