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在哪幾方面

中西方禮儀有着較大的差異,這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的中西方禮儀的差異,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在哪幾方面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

1、稱謂稱呼方面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爲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

隨着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爲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係也不如中國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爲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爲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而在中國,人們喜歡加上職位,xx經理,xx總裁等。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頭銜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高級宗教人士等。

2、交際語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點頭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禮,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認爲欠身顯得自卑,擁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與吻手禮也較爲常見。在我國除了見面和告辭時使用,在表示祝賀、感謝或互相鼓勵時也使用。發展到現在,被簡單的“你好”,“再見”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貼面禮、親吻禮、吻身禮,讓國人仍很不習慣接受。中國在見面時喜歡客套的問去哪了?有沒有吃飯?西方則認爲這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感到奇怪。送客離開時,中國人習慣挽留,說“走好”“慢走”,而西方僅微笑作再見就可。

3,宴請方面

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爲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

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爲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禁忌習俗

中國人不喜歡說4,因爲與“死”同音,認爲8、6吉利,偏向於雙數,追求成雙成對。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後的晚餐,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也不喜歡星期五。中國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國人喜黃色,有圖騰爲“龍”,視爲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爲龍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黃色暗含斷交之意。

國人在饋贈送禮時不可“過時送禮,事後補禮”。與年長者不能送“鍾”,烏龜有“王八”之稱,亦不可。外國人在送禮時不求貴重,意到便可。送禮收禮時亦少有謙卑之詞。但禮品包裝要求精美。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忌談論個人私事、年齡、婚姻、收入等。中國人則習慣稱自己“禮不好,請笑納”。

5,日常行爲習慣

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麼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瞭解。日常生活中,中國人拜訪他人表示熱忱。而西方人在拜訪前,要跟這人預約,突然造訪會造成受訪者不快,因爲會打亂別人的工作安排。西方人比較忌諱別人探聽其隱私。中國人比較熱情,願意幫助他人,喜歡詢問別人可有什麼幫忙。

比如,中國人會直接詢問別人所購物品價格,在中國人看來,物品貴賤只代表物品質量。西方人則認爲是隱私,不宜直接詢問。中國人的空間距離較近,經常可以看見中國少女親暱而行。西方人認爲中國人過於親近,中國人認爲西方人冷淡、傲慢、過分疏遠。這都是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導致的。東方人重義重情,西方人崇尚個人獨立。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一、招呼語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爲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爲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爲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準,因此人們最關係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侷限於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二、稱謂的差異

在漢語裏,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纔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裏的範圍要廣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稱謂上似乎“不拘禮節”,習慣於對等式的稱呼。[中華勵志網]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分“上下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暱稱。在家裏,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係,否則就會認爲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

對於家庭成員以外的稱呼,中國人往往尊稱對方爲“李老師”、“陳師傅”,有時在姓後面加上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如“黃局長”、“王經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幾個傳統習用的稱呼――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對“李老師”、“陳師傅”一類的稱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聽他們稱呼別人爲“黃局長”“王經理”等。因爲這一類稱呼還沒有變爲像“博士、醫生、法官、教授”等一樣成爲傳統習用的稱呼。

三、告別語的差異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爲這樣說會被認爲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會保持聯繫。”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隻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於“再見”,說話人並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並徵得同意,然後纔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爲不禮貌的。

  中西方禮儀的起源

中國禮儀和西方禮儀有着不同的起源。

1.中國禮儀的起源

在中國,禮儀等於禮節和儀式。禮儀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法和對鬼怪神靈的信仰。人們認爲所有的事情被不能看到的鬼怪所掌控。所以,禮儀源自對鬼神的信仰,以及對鬼神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信仰。中國是一個充滿儀式的國家。追溯到五千年前,禮儀過去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至今,禮儀已經真正地改革了。因此它變成現代文明的儀式。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扮演着法律性的角色。禮儀的起源能夠追溯到人類的早起時期。據說在中華民族最開始的時候,禮儀是伴隨着人類活動和一個原始宗教產生的。禮儀是處理人、上帝和鬼神這三者之間關係的體系。據說在古中國有五種典禮。其實禮儀可以分爲2個主要部分,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生活。在禮儀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形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禮儀的本質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和鬼神信仰的關係。

2.西方禮儀的起源

在西方國家,“禮儀”這個詞的意思是“遠離草地”。路易十四的園丁發現貴族走過他的花園,然後他放置了(禮儀)的標誌警示了他們遠離草地。公爵和公爵夫人依舊直走路過這些標誌時,由於這種公然無視,凡爾賽下令,沒有人能不遵守禮儀。後來禮儀的意思包括法院職能的傳票,說明了一個人的立場和指示了一個人該做什麼。禮儀像語言一樣已經進化了,但是字面上依舊有遠離草地的意思。直到1960年代,毫無疑問一個好的禮儀是很重要的,但是隨着70年代的解放,正式禮儀的普及率下降了。在2004年,迴歸傳統的價值觀成爲一個新的重點。適當的禮儀給孩子和成人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僅提供了競爭優勢,而且賦予了他們一種自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