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問題探析

由於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往往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變,而資本的投入如果沒有被正確地利用,就難以充分發揮其效用甚至造成浪費。因此,人力資源便成爲加速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它的投入及管理得當與否會直接影響經濟效益。

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問題探析

  一、問題:人才外流

以我的家鄉爲例。我的家鄉福建仙遊,一個經濟發展相對大多數東南沿海地區滯後得多的小縣城,尤其是農村地區,許多村民的生活狀況根本讓人無法想像。而在這裏,絕大多數的青年人國中畢業後無論是否有能力繼續接受更高教育,都選擇離開家鄉到異地謀生,以求能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我所認識的親朋好友,有些甚至只有中專水平,也想方設法在福州、廈門、泉州等地找工作,認定“去哪都比留在仙遊好”。本地人尚且如此,又怎能想像會有足夠多的外地人才願意在此奉獻其一生。而且爲追求更高的物質利益,這樣的行爲本身無可厚非,更何況家裏的父母親友都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走出這個窮山溝,到外面闖出一番新天地。幾代人的觀念融合在一起,使得這片人力資源本就貧瘠的土地更加沒有發展的餘地可言。

當然,主觀觀念是受客觀實際影響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的不發達。由於沒有完善的市場機制、激烈的競爭環境、理想的就業條件,許多高素質人才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以發揮自己的才能。青年人的積極進取使他們追求成功,可如果因爲外界條件的侷限而不能在此大展宏圖以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就毫無成就感可言。那麼,他們必然失去投身於此地的激勵。

另外,經濟的落後限制了教育法制觀念的宣傳力度,太少的對外交流化解不開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幾千年根深蒂固的思想;反過來,正是這些封建的思想、愚昧的鄉民不可避免地讓人才望而卻步,從而成爲經濟發展的禁錮。試想本就不是個發揮才能的場所,再加上如此重重阻撓,仙遊對人才的吸引力毫無疑問地又要在本就小的可憐的基礎上大打折扣了。失去了經濟建設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該地區的生活水平又怎能提高呢?

以上種種所突現的仙遊只是一個典型,還有許多貧困落後如仙遊的地區,由於自身條件的不足,連留住人才都成問題,何談吸引更多人才。這就是我國廣大貧困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應該加以重視的問題: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二、解決:教育爲本

依靠各項扶貧政策在逐漸發展地區經濟的前提下留住本地人才,再慢慢吸引外來人力資本是解決地區貧困問題的最終途徑。然而,此路舉步維艱。

首先,即便政府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由於資金要通過層層發放,到位時已然比原先大打折扣。例如,我曾在中央電視臺某一新聞調查節目中看到,上級發放到扶貧村的救濟金被村幹部換成了實物――豬,並美其名曰養豬致富。而據村民反應:由於缺乏養殖技術,且購買飼料需要不少的資金,豬仔成活率低,即便活下來,“質量”也不高,再加上村裏人人都“被迫”養豬,造成供大於求,所以在市場上難以賣出。政府的`救濟行爲不但沒有給村民帶來福音,反倒給他們造成額外的負擔。其次,貧困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水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小障礙。再就是教育的落後導致技術落後,無法更有效地提高生產力。

綜合以上原因,貧困地區靠硬件去吸引人才的可能性較低,因爲這些硬件本身正是需要人力資本的長時期投入才能逐漸積累起來。所以增加人力資本的投資纔是當務之急。只有先留住本地人才,纔有可能吸引更多外來人才。

人力資本投資形式包括:教育、培訓和提高健康水平。山區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積累水平低下,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教育是山區孩子改變命運的主要方式。由於貧苦和多孩,貧困戶很難支付得起日益高漲的學雜費,學齡兒童入學率相對較低,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山區農民居住分散,教學點一般條件簡陋,師資缺乏。這些都是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可喜的是,國家教育部已針對這些問題實行了有效措施。1998年5月7日教育部、財政部與“三片”九省、區政府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訂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項目責任書。“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扶助貧困地區普及義務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差距,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項重大舉措,是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工程。國家教育部領導人在“三片”地區“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簽字儀式暨新聞發佈會上的講話,具體闡述了在“三片”九省、區及兵團實施“工程”的重大意義,強調在實施工程的過程中要千方百計克服困難,保證落實配套資金;要大力調整學校佈局,保證資金使用效益;要掌握民族教育的特點和難點,努力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從1995年“工程”啓動至今,黨中央、國務院對這項工程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另外,各地方政府也加強了對教育工作的重視。以仙遊爲例,從1991~1997年仙遊縣在六年多的時間內連續打了兩個教育建設大戰役:國中建設翻身仗和“兩基”達標攻堅戰。1991~1994年全縣共籌集資金6600多萬元,新建國中26所,擴建原國中14所,新建校舍46702平方米。40所國中學校具有設計新穎、規模合格和佈局合理的特點,使仙遊縣國小畢業生升入國中的比率由1990年的59.6%上升到現在的100%,增加了40個百分點。1995~1997年全縣集中力量確保“兩基”達標,共集資1.74多億元,擴增中、國小校園575畝,新建校舍359731平方米(佔校舍總面積的44.4%)。在配套設施方面,共建廚房89幢,廁所106座,校門201個,運動場52個。遷翻建國小233所,佔全縣國小總數的72.36%(其中遷址改建有66所)。新建教學實驗室103間,配備有教學儀器、圖書、體音美教學器材等,投入資金1006萬元。1997年6月經省教委驗收達省“實驗教學普及縣”標準。這期間,仙遊教育獲得了多種榮譽: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多渠道籌資建設國中校先進縣”,被莆田市政府授予“國中校建設工作先進縣”。1997年7月被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兩基'達國標工作先進單位”,1998年1月被國家教委定爲“兩基”達標縣。1999年1月18日國務院領導人來到楓亭麟山國小視察,慰問這所省級文明校的師生。

綜上所述,有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及有效措施,教育問題的解決將給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的積累帶來勃勃生機。全民族的繁榮將需要多代人的共同努力,留住了人才便留住了希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們總有一天會回來,在山裏山外的天地上架起一座虹橋,讓貧困這個千年的天塹變成通向繁榮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