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運動與中國醫學

太極拳運動是由中國古老的導引吐納術結合技擊之術演化而來的,是中國傳統武術、醫學、文化的結晶。尤其經過武當山張三丰祖師的系統地整理以後,流傳至今,已經成爲了一種廣泛被世界人民所接受的傳統養生保健方法。

太極拳運動與中國醫學

“生命在於運動”,“我的運動就是練習太極拳,”“我們研究養生長壽學,就是利用自身作試驗,利用鍛鍊太極拳的方法,向‘天年’靠攏。”堅持太極拳的鍛鍊,就能達到對人體的健康長壽。

太極拳的創造者和發展者們,其中有許多道士和養生家,他們都深通醫理和易經,在修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將其融合了進來。而且太極和中醫的基礎理論又都是與易經的基本思想密切關聯,因此二者有許多相通之處。以後我們把二者在陰陽五行、氣血髒象等方面的認識和對疾病的防治等逐一加以探討。

  1、陰陽五行

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古人認爲陰陽的變化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中醫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極拳家講:陰陽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陰陽分是指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判是指清濁二氣分、陰陽相交化生萬物。由此可見中醫與太極拳理論對於揭示宇宙的基本規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在中醫理論中,講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互根、陰陽轉換,並且用這些規律來的`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用其指導臨牀診斷與治療。

而太極拳理論是以太極圖爲中心而推演的,圖中黑白分別爲陰陽的各自屬性,S線代表陰陽的消長變化和運動中的平衡關係,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並隱喻着陰陽中具有無限可分性。

在中醫治療學中有寒熱、虛實、表裏等陰陽屬性不同的病症,有溫、清、補、瀉和解表、治裏等相應治法。

在太極拳運動中則有動靜、開合、剛柔、虛實等陰陽屬性之不同,並有動靜變化、開合鼓盪、虛實分明、剛柔相濟等陰陽屬性不同的人體內外運動變化。

在中醫學中,五行學說是用來取類比象進行推演、歸類人體的臟腑之間的生理功能病理影響的相互關係,以及用來指導臨牀診斷、擬定治則的。其具體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進行推演的。而在太極拳法中,講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門,進、退、顧、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區分和掌握生克變化規律的。

由此可知中醫學與太極拳在陰陽五行理論上是相通的。在養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強調要不斷地調整陰陽關係、和五行生剋乘侮關係(只是一是用藥物,一是用動作導引而已),從而達到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即 所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

  2、氣血關係

中醫學認爲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爲血帥,血爲氣母,氣血的調和與通暢是人體健康的關鍵。太極拳着重於對精、氣、神的修練,尤其在鍛鍊時要求以意導體、以體導氣,從而使氣血運行流暢而致平和。因此常見一般練習太極拳有年之人,即使在冬天在戶外打拳,也無需戴手套,練習後手還是暖暖的。這僅說明練習太極拳能促進氣血運行的只鱗片甲而已。

中醫學將氣歸納成: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其中元氣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宗氣是水谷精微之氣與大自然空氣的混合體,積於胸中,以補充元氣。營氣行於脈中,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衛氣行於脈外,有溫分肉、肥奏理、司開合的作用。它們的協同作用,保證了血脈的暢通,維持了人體周身各部的功能作用。

太極拳則將元氣、宗氣、營氣流歸成內氣,將衛氣歸爲外氣,通過養、蓄、運、使四個方面來練氣養生。尤其是吳圖南師爺提出的養蓄宗氣、培補元氣。運行營氣、開發衛氣,更是太極拳養生保健的關要之說。

  3、臟腑經絡

無論中醫學還是太極拳,其防病治病、養生保健,最後都要落實在臟腑功能上。中醫學中的臟腑經絡學說是其核心部分,因爲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之間各有專司,又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協調。而且在五臟與形體外竅之間,五臟與情志活動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所以五臟之健康與臟腑之間生理功能的平衡協調,是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相對恆定的關鍵所在。同時保持良好的情志狀態又能穩定五臟六腑的正常活動。太極拳運動即利用動作導引、調息吐納、神意鍛鍊等,對臟腑功能正常、內外關係協調來進行保健防病的。

中醫學認爲心主血脈、主神志,心血運行不暢、心血虧虛都可以影響心臟的功能。而太極拳講以意導體、以體導氣、氣隨意走,進而推動血液運行,也就是做到拳論中提到的“氣遍周身不少滯”,另一方面靜心養氣,有利於心血的濡養和心神的安寧。據近代人研究,在練習太極拳時,圓活舒展的動作,全身肌肉有節奏的收縮弛張,使毛細血管反射性擴張使血液流暢,靜脈迴流增加,從而加速了血液循環,減輕了心臟負擔,對人體和心臟都起到了保健作用。

中醫學認爲,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肝主流泄,三者的功能影響着正常的氣機升降出入和人體的正常消化功能。太極拳通過中正安舒、起落展轉的動作和開合鼓盪的內氣配合,使胸、隔、腹、背、腰等處肌肉有規律、有節奏的收縮舒張,這種導引方法不但使內臟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時也導引了氣機的升降出入,從而調節了脾之運化,胃之受納、肝之疏泄,別消化系統有防病治療的作用。同時脾主肌肉,消化吸收正常了,肌肉骨骼的營養得到了補給,加之運動導引又可使肌肉及骨關節得到鍛鍊,從而使運動系統的疾痛得以康復。

中醫學認爲肺司呼吸、朝百脈,有宣發肅降功能。肺若有病則咳,多痰、呼吸不暢,宣肅功能失調,衛外功能減弱。太極拳運動首先要求“深、長、細、勻”地自然呼吸,進而要做到 “氣沉丹田”,這樣可以鍛鍊呼吸肌,改進胸廓活動度,保持肺組織的彈性,使肺活量加大。太極拳要求 “腹內鬆淨氣騰然”,這祥可能加大毛孔通氣量、開發衛氣,有利於肺之宣肅功能和肺朝百脈的作用。

中醫學認爲腎藏精、主水、主納氣,腎功能失調(主要是陰陽氣血失調),元陰元陽受損,影響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腎主水功能失常則全身水液代射障礙。太極拳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隙”,首先要動作導引對腎進行了“自我按摩”,運動後消化功能增強、新陳代謝加快,又通過氣之吐納修練,後天之本與宗氣得到充分補充,進而也對腎中之元陰、元陽進行了補給,即所謂練後天補先天的作用。同時通過導引三焦氣機升降出入加強,有利於腎蒸騰氣化的主水功能。太極拳對氣的養、蓄修練,本身就是對主納氣的修練。因此太極拳對中醫所說的腎系病人,也能起到良好的體療作用。

在中醫經絡學中分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太極拳以通任督二脈爲基礎,要求 “以氣運身,如九曲珠無微不至”,又講“運之於身、發之於毛”。故而通過太極拳的導引吐納,自然而然地調節了經絡氣血,使之運行流暢無滯。這樣可以消除經絡氣血盛衰不調,和經絡氣血逆亂阻滯等致病因素。練拳有年者可使氣由經絡--經筋--皮部,由裏及表,由表至裏無微不至。久而久之,可改善人體微循環和臟腑之間的聯繫,加快人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4、情志調節

中醫學認爲清志活動是以臟腑爲功能基礎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又認爲心在志爲喜、肝在志爲怒、肺在志爲悲、脾在志爲思、腎在志爲恐。人體情志的變化異常能導致氣機逆亂,從而造成臟腑功能失調和損傷。

太極拳前人曾被稱之爲“知覺運動”,其原因在於其鍛練是與人意念感覺分不開的。最初練習者要注意動作是否正確,再者要注意在練習中掌握每一個要領。如是否做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鬆腰鬆胯、氣沉丹田等等。然而這只是初步的以意導體,以後漸漸地還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太極拳用意方法是用意控制人體的動作和內外運轉,排除雜念,求得虛靜。據研究,在練拳時大腦皮質運動中樞處於興奮狀態,其他區則處於相對抑制狀態,這種相對的意靜使人在練拳時把一切煩雜思絮拋 在腦後,全神貫注於拳中,故而在練拳後不但能使人神清氣爽、精力充沛,而且長期鍛鍊更能讓人心胸開闊、情志健康。另一方面太極拳對神經功能調節,也有利於病人病情的恢復。以上所述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5、結語

中醫和太極拳在天人相應理論上也是一致的,由於篇幅過長,以後再談。以上是我們多年以來利用中醫學和太極拳對人體進行保健,對患者進行體療的一些體會。雖說現代人沒有條件隱居於山綠水、蒼松碧竹中間去陶冶情趣、體驗古代隱士們的感受,但我們還是可以用中醫理論結合太極拳實踐去修養身心,強健體魄,以達到“益壽延年、不老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