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主持風格與音樂受衆心理

音樂這種文化消費品所具有的伴生性可分爲兩個方面:一是感受方式上的伴生性,即音樂通過伴生於其他藝術形式(影視、舞蹈、戲劇、電視節目)進行傳播;二是傳播時間上的伴生性,即音樂因自身傳播方式的單一,往往在受衆無從佔有視覺化效果的傳媒的特殊時刻(開車、工作間隙、睡前)才能單獨地進行傳播。我們可將當前音樂受衆的心理初步分爲以下幾種類型:

節目主持風格與音樂受衆心理

  1.感受型

一些受衆用音樂填補日常生活中精神感受層面的缺位。這也反過來促成了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或推陳出新,或特立獨行,都可以找到大批聽衆。貝多芬晚年的《大賦格曲》,陶喆、周杰倫最初的R&B風格,在接受層面上,是以特殊的奇觀聽覺景象來獲得受衆認可的。

節目中,把同一首老歌的不同版放在一起對比欣賞。其中民歌的通俗演唱叫民俗;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組合叫跨界;流行音樂的編曲配器中加入民族樂器二胡、笛子、古箏等等,其結果別有一番韻味。這使老歌老曲老唱片煥發了青春,成爲“新民歌”和“新民樂”。節目中這一單元的編排目的,首先是豐富節目內容,其次是使懷舊類節目不落俗,不與時代脫節,體現主持人對新音樂理念的理解和把控,更是爲滿足部分音樂愛好者,對“新奇特”創新音樂的喜愛和獵奇心理。如今,音樂早已成爲人們的生活伴侶,不同年齡、文化、興趣、愛好的聽衆,對音樂的需求完全不同,只考慮其一是不能夠佔有更廣泛的收聽市場的。

  2.愉悅型

如果聽衆在聆聽音樂的接受期待中,拒絕在空暇時間迴歸到原初的生活情境中,即不能或不願意自覺地在聆聽音樂時感受現實生活,那麼這一類聽衆通常只是希望通過音樂緩解生活中緊張、煩躁、忙亂的情緒。這一類聽衆可以劃歸爲愉悅型聽衆。

愉悅型聽衆希望通過音樂追求放鬆,而非宣泄式的感動,其心理依據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文藝作品之移情作用。現代煩雜忙碌的生活中,人們需要緩解舒張情緒,而音樂作品往往能夠以相對抽象的形式,將壓力暫時轉移。宣泄或許是更爲徹底的辦法,但對於聽衆的負荷程度和心理承受力都有着暗含性要求。聽衆更爲普遍的心理機制,是通過與自己現有生活內容相異的藝術形式,短暫地逃遁於自我生活情景之外,這也爲舒緩、輕鬆、平和的音樂作品打下了受衆基礎。愉悅型較之宣泄型更具普遍性。

江蘇文藝廣播節目的聽衆羣體多爲中老年人,他們有較爲充裕的收聽時間。他們對音樂愛好,特別是對老歌節目的需求,漸漸成爲一種生活方式。而這種方式能夠使他們身心愉悅、消除疲倦、舒緩情緒。

愉悅型音樂,多是受衆閒暇的伴侶和做手邊事時的背景樂。節應更多照顧到愉悅型受衆的需求。當聽衆在你這裏得到的愉悅越多越快樂時,反饋和支持度也相應增加。你所播出的,不僅給聽衆帶去愉悅,更有烘托快樂氛圍的個性語言及正能量的傳遞。

  3.宣泄型

人們在對文藝作品的感受過程中,以外部與自己情緒相同的藝術感染爲契機,將內心的壓抑與痛苦、困惑與彷徨轉化成淚水和唏噓。正是這樣,我們才能夠明白,華彥鈞的'《二泉映月》爲什麼會造成悲天憫人的傳播效果。

受衆在聆聽音樂的意願中有種將自己的情緒進行深層挖掘的自覺性,這使得宣泄型受衆往往是社會閱歷和感知能力相對較高的。

江蘇文藝廣播《老歌回憶錄》節目,播出帶有憂傷氣質的歌曲時,很容易被某些受衆喜愛和記住。這一類型的音樂營造的懷舊氛圍,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共鳴。有的聽衆會及時短信反饋,熱線留言,細說歌曲如何動聽,詢問歌者的情況及詞曲作者,唱片在哪裏可以買到,等等。

由此看來,音樂節目不僅是傳播快樂,更不能忽視受衆在節目進行中尋找到的內心宣泄的機會。人們想宣泄的多半是不快和憂傷,如果你給予的恰好能迎合他們的心緒,便給了聽者宣泄的空間和釋放的突破口。

一個優秀的音樂節目主持人,必須通過小小的話筒,敏銳透視無數個電波終端,是誰在接受你傳遞的信息,你給予的是否是他們需要和喜歡的,這樣才能更好地用不同類型的音樂搭配相應語言,更好地完成每一次直播。

對於音樂受衆心理的理性概括和分析,有助於我們在音樂節目的主持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創作、評論和音樂作品的選取組合。廣播是聲音藝術,節目中播出的聲音是否藝術,大有學問,主持人必須經過長期實踐和專業探索才能慢慢掌握。它是主持人個性風格+修養+專業水準營造出的氣場,並貫穿在節目始終,深深吸引着受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