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箏的演奏技法

導語:潮州箏有別於其它流派而獨具一格,是古箏的流派之一,下面就由小編爲大家介紹一下潮州古箏的演奏技法,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潮州古箏的演奏技法
  潮州古箏的演奏技法

演奏潮州箏時要求身要平正,手臂、手腕和手指要鬆弛,手形要象一朵蓮花倒垂的樣子。潮州箏在演奏上特別注重指序,如符合“勾、託、抹、託”的稱爲“順指”,不符合這規律的稱爲”逆指“。在演奏時如遇”逆指“出現,必須採用“大撮”或“歷弦”(歷音)來解決。潮州箏的演奏很忌逆指,尤其是在“催板”上、由於速度快、音符密,如不是順指的話就很容易出現差錯。在演奏潮州箏曲時,如連續出現三個相同的音符時,必須採用“反打”(先用中指“勾”弦,再用拇指“託”弦的指法),再用“飛指”(反撮)或“大撮”的指法來演奏,這是潮州箏演奏上的特色之一。

“勒弦”、“煞音”和“輪指”,這些手法亦是潮州古箏演奏上經常用的。“勒弦”除了在古箏的演奏上起着潤色樂曲的作用外,主要還在於消除演奏上“逆指”的出現。“輪指”在傳統的潮州古箏上一般是採用中指與大拇指交替彈弦這樣的八度“輪音”,極少使用單指“輪”的。“煞音”也叫“止音”,它有兩種控制方法:一種是右手在彈奏間自己控制;另一種則是右手彈奏後緊接着捂左音,其作用是樂曲的色彩發生變化,多出現在“拷拍”上,這亦是潮州古箏的特色之一。

另外,“催板”在潮州古箏的演奏上也是很有特色的。其一般以“三點一”最爲常用,“三點一”就是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在古箏的演奏上一般用中指彈第一音,第二、三、四音分別用“託”、“抹”、“託”或者“託”、“劈”、“託”來彈奏的。除此之外,還有“七點一”、“二點半”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潮州古箏在演奏上右手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手法。

潮州箏在演奏上左右手分工十分明確,俗話說:右手主音,左手掌韻;音務珠圓,韻求氣貫,左右配合,音韻並茂。傳統的潮州箏奏法,一般是由右手彈奏,左手作揉按弦來進行的。右手一般只用“大、中、食”三個手指來演奏。在這三手指當中“大拇指”是最主要的,幾乎每一首曲子有70%是其完成的。學過潮州箏的人都知道,右手大拇指彈及那裏,用“揉、按、吟、注”等手法加以潤色。也就是說,每一首箏曲的演奏,有70%必須經過左手的加工潤色來完成的,這就是潮州箏演奏上所謂精細的地方,就象潮州人泡“工夫茶”那樣的考究。尤其是在演奏“重六”調和“活五”調,左手還不止作一般的潤色,而常常是要求一音三韻。除此之外,潮州箏在演奏上那多樣的催奏手法和雙指揉按弦的彈奏技巧,都是獨具一格,自成一派的。

  一、潮州音樂與潮州古箏

潮州音樂種類繁多,演奏形式多樣,演奏隊伍可大可小,非常靈活。按其演奏的組合形式可分爲鑼鼓樂、笛套古樂、弦絲樂、細樂、廟堂樂和漢調音樂等。以擊鼓爲指揮的打擊樂和管絃樂爲主合奏的稱潮州大鑼鼓;在潮州大鑼鼓的基礎上刪去鬥鑼、蘇鑼等強烈而聲濁的打擊樂器後而派生出來的鑼鼓樂稱潮州小鑼鼓;有以大、小嗩吶或橫笛、蘇鼓、蘇鑼、月鑼、亢鑼和大、小爲主的蘇鑼鼓;有以二絃、椰胡、笛仔和揚琴爲主的潮州絃樂;還有以小三絃、琵琶、箏三種樂器的細樂以及廟堂音樂等等。在這諸多不同樂隊的演奏形式中,古箏佔有它一定的地位。

潮州箏是中國箏的一大流派,在英國出版的《辛格羅夫音樂大辭典》的“中國音樂”條中稱:“中國箏北方以河南、山東學派爲代表,南方主要以潮州箏學派爲代表。潮州箏以其風格鮮明、色彩濃郁、曲目衆多、清秀優雅、韻味悠長、音色柔和,加上演奏中變奏繁多而自成系統、別具一格。它的影響十分廣泛,在福建閩南、上海、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以及越南等地都有潮州箏流傳,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

潮州樂曲統稱爲弦詩,它是潮汕民間最古老而又最普及的音樂品種,是以潮汕民間絲絃、彈撥樂器演奏古詩譜而得名。演奏時以木板擊節,以富有特色的潮州二絃爲領奏,伴以椰胡、秦琴、三絃、琵琶、二胡、揚琴、笛仔等。傳統的弦詩樂演奏習慣是由慢至快,層層推進,即從頭板開始,接以二板、拷拍、三板直至高潮急煞告終,使樂曲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富於感情內涵。潮州箏演奏的曲目均來自於潮州弦詩。

潮州弦詩樂最具有代表性的樂曲是“潮樂十大套”,即《月兒高》、《平沙落雁》、《黃鸝詞》、《錦上添花》、《大八板》、《玉連環》、《鳳求凰》。這些大套曲目都具有一定的結構和規格,都由“頭板”、“拷拍”、“三板”三段聯綴而成,每曲68板。其演奏速度是從悠閒舒慢的節奏開始,由慢漸快,直到最後形成高潮而結束。潮州弦詩大體可分爲五種不同的調式,即“輕三六”調(簡稱“輕六”調)、“重三六”調(簡稱“重六”調)、“活五”調、“反線”和“輕三重六”調等。這些名稱都來自於“二四”譜。不管哪一種調式,在潮州箏的演奏上都能充分地表現出來,所以要掌握潮州箏的演奏技法,必須先熟悉以上各調。

傳統的弦詩樂有兩種不同的記譜方式:一種是“工尺”譜;另一則是“二四”譜,傳統的箏曲就是採用“二四”譜來記音的。“二四”譜即“二三四”譜的簡稱,它是以“二、三、四、五、六、七、八”等七個數碼作記音符號,用潮州方言念讀。現就“二四”譜與“工尺”譜簡譜的音形排列作對比如下:

二四譜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工尺譜 合 士 己 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簡譜 5 6 7 1 2 3 4 5 6 7

從上表可以看出,“二四”譜中“三、六”兩音既要包括正音的羽、角(63),也要包括變音的變宮、變徵(74)。這是在實際演奏時輕按與重按之異而形成的。輕:表示正音;重:表示變音。輕六調即以五聲音階56123爲主要音羣來組成旋律,多表現歡樂、跳躍的氣氛,一般着重旋律的美,如《平沙落雁》。“輕六”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抒情的,“7”“4”兩音僅作過渡音用;另一種是輕鬆活躍的,曲子基本上沒有“7、4”兩音出現。重六調是以57124爲主要音羣來組成旋律,多表現莊重、悲憤、深沉、激昂情緒。“重六”調有三種形式,其一是“4”音較穩定;其二是“6”音多,旋律較活潑;其三是“7”、“4”兩音不夠穩定,且“6”、“3”兩音要小心的用,如《昭君怨》、《月兒高》等,這一類在潮州音樂上最富有特點。輕、重之分是相對的,在潮州箏演奏中所用音的關係是以調式感覺爲前提,兩種調在潮州箏上的定弦都一樣,關鍵在於按音的運用上。

“活五”調是在“重六”調的基礎上,把“五”音滑按而形成的,它着重於音韻,如《深閨怨》。這種調與潮州語言有密切的關係,

俗稱“一音數韻”。“輕三重六”調則是取“輕六”調的前半部音階“561”和“重六”調的後半部音階“245”,合二爲一而形成的特殊音階“561245”。“反線”卻是弦弓正線的反調,其音階與“輕三重六”調一樣。潮州弦詩還有其專門的術語,如催板,它是屬於原曲的加花變奏,一般有“一點一”、“三點一”、“七點一”、“兩點半”等若干種形式。除此之外還有“拷拍”,也稱腰板,多起後半拍,俗稱“鯉魚吐氣”。這些都是潮州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也正因如此,潮州箏纔有別於其它流派而獨具一格。

  二、潮州古箏的演奏技法

潮州箏在傳統的演奏形式上有獨奏、重奏、合奏。潮州細樂的'演奏形式就常以三絃、琵琶、箏的重奏形式出現,俗稱“三絃、琵琶、箏,“一聽就動情”。傳統的潮州箏只有十六絃,箏體較小,後隨着音樂的發展才漸漸出現有十八弦、二十一弦的箏。潮州箏是以五聲音階來定弦的,通常是把第一弦定爲“5”音,在與其它樂器合奏時則定爲F調。而“活五”調則另外有兩種定法:其一是移動碼子,使“工”音變爲“凡”音,傳統上稱爲絕“工”,在箏的排列上就把原來的“56123”變成了“56124”;其二卻是通過左手的按弦來求得的。

潮州音樂是我國古老的民間樂種之一,主要流傳於粵東、閩南、臺灣、港澳及東南亞各國潮州人居住的地方。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其羣衆基礎紮實、深厚,曲目頗爲豐富。現有的樂曲就有上千首。隨着歷史的變遷,潮州音樂已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和風格,它是文化藝術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遺產。

潮州古爲“南蠻之地”,春秋時期的潮汕被稱爲南蠻和百粵,是古越族(閩越族)的居住地。隨着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的戰亂,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等,使中原漢人大規模遷徙南移,中原的音樂文化也隨着不斷的傳播入潮。潮汕先民長期與中原漢人同化過程中逐漸融合到漢族這個大家庭中,加速了中原音樂文化與潮汕土著音樂文化的互相滲透和融合,並先後承受了唐宋的燕樂、法樂;宋元的南戲(戈陽、崑腔);明清的正字、潮音、西秦、外江等多種劇種的薰陶和影響,逐步形成了今天這種具有獨特藝術特點和地方風格的音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