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踢踏舞教學過程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踢踏舞(英文:tap dance)是現代舞蹈風格的一種。形成於18世紀20年代的美國。當時愛爾蘭移民和非洲奴隸把各自的民間舞蹈帶到美國,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這種舞蹈的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着重趾尖與腳跟的打擊節奏的複雜技巧。下面是一篇論高校踢踏舞教學過程性評價體系的構建的範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論高校踢踏舞教學過程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摘 要:高校踢踏舞教學過程性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夠有效地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和改進,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體系化運作,對高校踢踏舞教學是一種極大的推動。

  關鍵詞高校;踢踏舞教學;過程性評價體系;構建與完善

教學過程性評價體系是將整個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的表現進行系統評價,構建一個網狀結構,在這種結構框架下研究如何改進教學方式,改善學習方法,最終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在高校踢踏舞教學過程中引入過程性評價體系是對踢踏舞整體教學過程的一種有效跟蹤和完善。

  一、踢踏舞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概述

  1.過程性評價的概念界定。

高校踢踏舞教學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對教師的專業技能以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感應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高校踢踏舞教學中發展過程性評價,其主要內涵是指在踢踏舞教學過程中採取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並重的價值導向,並將這種價值導向與整個踢踏舞教學過程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化分析,分析教師、學生以及所有的設備在教學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大小。評價是一個過程,這樣的過程不僅有延續性的一面,也有階段性的一面。從延續性的一面看,評價關注的是發展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行爲表現;從階段性的一面來看,評價關注的是每一階段的學習效果,包括智能的與情態的效果。隨着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評價功能的不斷開放和拓展,踢踏舞教學過程性評價要評價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對“質”和“量”的結合型評價。既包括知識、技能、方法以及過程的評價,同時也包括在踢踏舞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導向等方面的評價。也就是說,在高校踢踏舞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的教學成果以及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非智力因素都能有所體現,在衆多因素的影響下建立一個網狀體系,這就是高校踢踏舞教學的過程性評價體系。

  2.踢踏舞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的特點。

在踢踏舞教學以及衆多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評價的多元性,評價主體的多樣性、互動性。也就是說,在評價過程中要引入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是在多種主體之間的選擇和衡量。選擇好評價的主體,進而確定評價方法,才能目標明確,纔能有所收穫。其次,過程性評價具有功能性強的特點。過程性評價一方面促進學生的繼續發展和最佳發展,培養踢踏舞專業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另一方面,通過評價,教師不僅可以發現踢踏舞教學中的問題,而且可以調整、轉換和更新教學措施、手段,使教學過程逐步趨向科學化、合理化和最優化。最後,過程性評價的可操作性強。我們知道,教學過程是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在此過程中實現實踐環節的最優化是一個極爲重要的問題。在踢踏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日常學習表現來了解自身的教學所達到的水平,以實際需求來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提升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

  二、構建踢踏舞教學過程性評價體系的具體思路

要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整體性跟蹤和監督,有必要對踢踏舞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體系進行構建和完善。要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應該從以下各方面進行探索:

  1.對教材和實踐活動的評價。

踢踏舞教學主要是實踐性的活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必然要對基礎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和消化,因此,對踢踏舞教材的選擇和相關工作的'評價成爲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目前所用的教材體現出較強的內容單一性,課程設置比較呆板。現有的課程和教材缺少綜合性,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以升學爲主要目標而設計,且要求偏難、偏深,忽視學生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綜合這些,就必然要對教材選用過程進行原則性規劃。應該堅持多樣性、綜合性、實踐性、思想性等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選擇到較爲科學的教材進行踢踏舞教學。

  2.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具體評價。

要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爲做全面和科學的評定,首先必須用科學的教學價值觀作爲評定指導思想,確立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爲評定的指導思想。具體應注意相關原則的貫徹,如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要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堅持教學手段多樣化、靈活性,同時在課程的設計上要堅持全面性和多元化的原則,使全體學生都能受益。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堅持理論聯繫實踐,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3.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

過程性評價較注重主體互動化、評價手段多樣性和評價過程的動態化,學生自評要與他評相結合,用定性語言描述、評定等級並結合量化的數據統計的方法全面反映評價的結果。爲增強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可以在每學期末進行,目的在於不斷反饋、調控和改進教學效果。定期評價只有與日常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的評價才能更全面和更公正。此外,還要注重社會的監督和評價力量,增強家庭的引導作用,將學校、家庭與社會評價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林嫺.構建中職應用文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7).

[2]蔡永.運用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提高[J].上海教育科研,2007,(03).

[3]張會傑等.我國精品課程建設工程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中國遠程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