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摒棄日常英語口語表達中的“中國味”

我經常看到有網友自己翻譯一句話(中翻英),然後請其他網友評判一下,看看譯文是否通順。這些譯文,我大致看了看,總的感覺是:符合英語語法規則,但“中國味”太重。下面我舉兩個小例子,請各位看看什麼是“中國味”,以及我們應當如何避免這種“中國味”。

如何去摒棄日常英語口語表達中的“中國味”

有一個網友,將“我們經理點頭表示同意”這句話翻譯爲下面第一行。這樣翻譯,顯然是受漢語的影響,漢語中有“點頭”,英語中就有nod,漢語中有“表示”,英語中就有express,等等,漢語有什麼,英語也有什麼,一一對應,成雙成對,這是最典型的一種“中國味”。其實nod既可以當作不及物動詞,意思是“點頭”,也可以當作及物動詞,意思是“點頭表示…”,因此,沒有“中國味”的英語譯文應當是下面第二行。

①Our manager nodded to express his approval.

②Our manager nodded approval.

我在初學英語時,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我的解決方法是:在翻譯一個句子之後,把這個句子的主要動詞找出來,如果是很常用、很熟悉的動詞,比如 come、go、have、take等,那就算了,如果是不常用、不熟悉的動詞,比如nod,我就查一下《英漢詞典》,看看nod在詞典例句中的用法,與我自己的用法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說明我的用法是正確的,如果不一致,我就仿照詞典例句的用法,將我的句子改正過來。這種方法,雖然當時要花費一點時間,但對今後正確使用英語,是有很大幫助的。 但是我更加傾向推薦《牛津高階字典》、《朗文字典》等英漢雙解或者英英雙解的字典,可以幫助大家瞭解英語使用習慣。從而避免想當然的英語單詞中國化使用的現象。

還有一個網友,將“新郎新娘給他們的父母鞠躬”這句話翻譯爲下面第一句。

①Bridegroom and bride bowed to their parents.

②Bride and bridegroom bowed to their parents.

這句譯文,如果不仔細琢磨,是看不出毛病的,它的毛病就是:在漢語中,我們習慣先說新郎,後說新娘,但在英語中,順序正好相反,應當先說 bride,後說bridegroom,因此第一句應當改寫爲第二句。按照漢語順序排列英語單詞,是另外一種常見的“中國味”,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 “東西、南北、老少、新舊”等,在英語中應當改成“西東、北南、少老、舊新”等。

對於這種小毛病,我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解決方法,只有多讀書,特別是讀一些介紹英語小常識、小典故的書,以增加自己對英語各方面知識的瞭解。因此教師在平時也可以自己總結積累些類似知識,創立一種“對比教學”。這種教學的準備活動比較耗費時間,尤其是老師自己的時間。文化差異之廣大,實在不能隻言片語就能說清,課後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如果佈置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去尋找差異和對比,將會加深他們對英文地道表達的印象。

比如有時我在課堂上會進行一個模擬演練,在餐廳,如果服務員上菜慢了,我問學生A,此時你會怎麼說?她毫不猶豫地說:“why i haven't got my dish?”我會跟她說,你沒說錯,別人一聽就知道你是中國人,你有典型的“中國式粗魯”特徵。在西方,一個優雅的紳士或女士會有禮貌地說:“may i have my dish a little bit quick please?”有必要跟學生說清楚的是,中式英語不是一個固定的用詞、語法或者發音的錯誤,而是表達習慣的不當。在對比中教學,學生會知道差異產生的原因和趣味,同時促使他們思考深層次的問題和展開討論:到底有沒有必要保持中式英語。

同時,老師在佈置作業或者課堂討論時也需要注意技巧。有些話題內容太寬泛,學生不知從何談起,就很容易造成混亂或者冷場。這時候老師就扮演了一個很好的協調者的角色——如何去切分話題,讓學生分工合作。比如講到中西餐差別,可以將差別分爲幾個方面:餐廳禮儀、營養、進食習慣、製作工藝等方面,讓學生分組討論,有層次,降低了難度,可以使他們“術業有專攻”,從而進行有效的口語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