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護士資格證中醫護理:頸椎病

導語:評估頸椎病的病位 主要在頸、肩、四肢,但與肝、腎兩髒關係密切。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在護士資格證終於護理中關於頸椎病的相關內容吧。

2017年護士資格證中醫護理: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和多發病。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行性病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傷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與體徵。隨着現代從事低頭工作方式人羣的增多,如電腦、空調的廣泛使用,人們屈頸和遭受風寒溼的機會不斷增加,造成頸椎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其患病男女之比約爲6:1。本病屬中醫學“項痹”範疇。

  一、護理評估

1、評估頸椎病的原因

(1)頸椎間盤退變 椎間盤變性使椎間盤處於鬆弛狀態,向四周膨隆或向後突出,直接刺激相鄰的脊、神經、血管;椎間盤變性引起椎體、椎間關節等變性、增生、鈣化,最後壓迫、刺激脊髓、神經、血管。

(2)發育性因素 發育性頸椎管狹窄。

(3)慢性勞損 中年人勞損加速退變進程。

(4)外傷 外力致纖維環破裂,髓核脫出。

2、評估頸椎病的病位 主要在頸、肩、四肢,但與肝、腎兩髒關係密切。

3、評估頸椎病的病性 內因爲肝腎不足、頸脊筋骨痿軟;外因爲六邪侵襲、毒邪感染。

(1)風寒溼型 風寒溼邪侵襲,經絡阻滯,寒凝氣滯,氣機不得宣通則痛,風寒甚者,局部多表現爲僵硬、痠痛,固定不移,活動不利;風溼甚者,痛處重着,麻木不仁。

(2)氣滯血瘀 經脈不遂,血運受阻爲瘀,瘀阻不通見刺痛且痛處固定、麻木。

(3)痰溼阻絡 脾虛溼困,痰溼中阻,閉塞經絡,矇蔽清陽,故頭暈目眩,頭重如裹;痰阻中焦使氣機不利,故胸悶泛惡、納呆。

(4)肝腎不足 肝血不足、腎精衰少,骨髓生化乏源,不能濡養筋骨,腎精不足,不能上充於腦,故眩暈頭痛;腎開竊於耳,腎虛則耳鳴耳聾;偏陰虛者,陰虛生內熱,故面紅目赤,舌紅少津。

(5)氣血虧虛 脾腎兩虧,陰血虧虛,肌肉失養,氣血不能上榮頭面,故面色蒼白;氣虛清陽不升,血虛則腦失濡養,故頭暈目眩,氣血兩虧不能榮運周身,故氣短乏力。

4、評估頸椎病的病程 頸椎病的症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個人的體質有一定的關係。多數起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初期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症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病情常有反覆,多與過度疲勞、受涼、感染有關。頸椎病手術僅適應於極少數經嚴格的長期非手術治療無效且有明顯頸脊髓受壓或有嚴重的神經根受壓者。

  二、常見護理問題

1、焦慮——與病人對手術治療的程序不瞭解和對疾病的預後擔憂等因素有關。

2、自理能力缺陷——與下肢疼痛、牽引治療和神經受壓等因素有關。

3、舒適的改變——與神經受壓和肌肉痙攣等因素有關。

4、排泄形態的改變——與馬尾神經受壓和長期臥牀等因素有關。

5、有效牽引失效能降低的可能——與病人缺乏維持有效牽引方面的知識以及病人不配合等因素有關。

6、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局部長期受壓、牽引有關。

7、潛在併發症——肌肉萎縮、神經根粘連。

  三、護理措施

1、病情觀察

(1)詢問病人主訴,觀察頸部及肢體活動情況,如是否有麻木感及活動受限,觸壓時是否有壓痛。

(2)在牽引過程中,觀察病人是否有頭暈、噁心、心悸,發現上述症狀,要停止牽引,讓病人臥牀休息。

(3)注意觀察牽引的姿勢、位置及牽引的重量是否合適。應注意觀察受壓部位皮膚是否受損,要進行預防。

(4)觀察病人的心理變化,是否有焦慮、恐懼、悲觀等情緒變化。

2、心理護理

(1)向病人解釋病情,讓其瞭解頸椎病的發病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鼓勵病人消除其悲觀的心理,增強對治療的信心。

(2)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理解和同情病人的感受,與病人一起分析焦慮產生的原因及不適,儘可能消除引起焦慮的因素。

(3)對病人提出的問題,如治療效果、疾病預後等給予明確、有效和積極的信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

(4)爲病人創造安靜、無刺激的環境,限制病人與具有焦慮情緒的病人及親友接觸。

(5)向病人婉言說明焦慮對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對病人的合作與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並利用護理手段給予病人身心方面良好的照顧,從而使焦慮程度減輕。

3、康復護理

(1)做頸椎牽引時,要讓病人有正確舒適的牽引姿勢,採取坐位或臥位,使病人舒適。牽引的目的是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和增大椎間隙,以減輕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作用,減輕神經根水腫,增加舒適度。牽引重量爲3~6kg,每天1次,2周爲1療程。牽引期間,必須做好觀察工作,以防止過度牽引造成的頸髓損傷。

(2)睡眠時要注意枕頭的高低及位置,平臥時枕頭不可過高。

(3)鼓勵病人主動加強各關節活動,維持肢體功能。指導病人做橡皮球或毛巾的訓練,以及手指的'各種動作。

(4)天氣寒冷,注意保暖,特別是枕部、頸部、肩部,防止着涼。

(5)幫助病人挑選合適型號的圍領,並示範正確的佩帶方法。告知病人應用圍領的目的是限制頸椎的活動,防止頸部脊髓或神經進一步的損傷,尤其適用於頸椎不穩定病人。起牀活動時需要戴上圍領,臥牀時可以不用。

4、生活護理

(1)備呼叫器,常用物品放置病人牀旁易取到的地方。

(2)及時提供便器,協助大、小便,並做好便後的清潔衛生。

(3)提供合適的就餐體位與牀上餐桌板。保證食物溫度在38℃左右、軟硬適中,以提高咀嚼和吞嚥能力。

(4)爲病人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保持病室清潔及牀單位的乾燥、整潔,調節室溫在22℃~26℃,地板乾燥無水。

(5)理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也可緩解疼痛。疼痛明顯的病人可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

(6)防止意外性傷害。症狀發作期,病人應臥牀休息,病室內應有防摔倒設施,防止由於行走不穩、眩暈而導致的摔倒。

5、大小便通暢

(1)瞭解病人便祕程度、排尿的次數,以判斷其排泄形態;瞭解其正常的排便習慣,以便重建排便通道。

(2)鼓勵病人攝入果汁、液體及富有纖維素的食物,以預防便祕。必要時遵醫囑適當應用輕瀉劑、緩瀉劑,以解除便祕。

(3)訓練反向性排便,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訓練膀胱的反射性動作。

(4)囑病人以最理想的排尿姿勢排尿,並利用各種誘導排尿法,如聽流水聲、熱敷等。

6、給藥護理

(1)嚴格按醫囑給藥,掌握給藥途徑。

(2)要按時送藥,協助病人服下交代其注意事項,觀察藥物反應。

(3)給中藥時,應嚴格掌握服藥時間。頸椎病的中藥治療,一般是通經活絡,宜飯後服藥,藥物溫度34℃~36℃。

  四、辨證(症)施護

1、風寒溼型

(1)空氣新鮮、乾燥、陽光充足,室溫宜暖,注意頸部保暖,忌吹風受寒或淋雨受溼。

(2)頭痛時靜臥,減少活動,頭項僵硬可用紅花油按摩。

(3)中醫治則 祛風散寒、除溼通絡。中醫方藥:益氣逐瘀湯。

2、氣滯血瘀證

(1)中藥宜溫服,調暢情志,忌發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2)可外用膏藥熱敷,如漢磁灸貼外敷,注意防止燙傷。

(3)中醫治則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中醫方藥:化瘀除痹湯。

3、痰溼阻絡證

(1)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忌寒溼食物。對肥甘生痰動火及菸酒酸辣刺激食物要加以限制,身體肥胖之人更要控制食量。

(2)嘔吐、納呆者,可針刺內關穴,以防止嘔吐。

(3)中醫治則 祛溼化痰、散瘀通絡。中醫方藥:導痰湯。

4、肝腎不足證

(1)宜補益肝腎的食物如枸杞、核桃、韭菜等。

(2)中藥宜溫服。

(3)中醫治則 補益肝腎。中醫方藥:左歸丸、右歸丸。

5、氣血虧虛證

(1)宜補益氣血的食物:紅棗、黑米等。

(2)臥牀者應預防壓瘡。

(3)中醫治則 補益氣血。中醫方藥:八珍湯。

  五、健康教育

1、向病人解釋頸椎病的恢復過程是長期和慢性的,並且在恢復過程中可能會有反覆,應做好心理準備,但不必過分擔憂。

2、教會病人活動時保護頸部。

(1)告訴病人不要使頸部固定在任何一種姿勢的時間過長,避免猛力轉頭動作。應保持正確的姿勢,如伏案工作時間長,要每隔一段時間進行頸部多方向運動。

(2)保持正確睡眠姿勢,枕頭不可過高或過低,避免頭偏向一側。

(3)避免寒冷刺激。

(4)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頸部及四肢肌力。頸部肌肉的鍛鍊方法:先慢慢轉向一側轉頭至最在屈伸、旋轉度,停留數秒鐘,然後緩慢轉至中立位,再轉向對側。每日重複數十次。

(5)對頸部每日早、晚進行自我按摩,採用指腹壓揉法和捏揉法。

(6)按醫囑服用藥物。遵醫囑繼續口服一些神經營養藥:21金維他或維樂生、彌可保等。飲食上注意補鈣,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

(7)每1~2個月來院複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