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檢驗常識大全

臨牀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組織、統一考試時間、統一考試大綱、統一考試命題、統一合格標準的考試製度,原則上每年進行一次。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微生物檢驗知識,歡迎閱讀。

微生物檢驗常識大全

  細菌的人工培養程序及常用的人工培養方法:

細菌的人工培養程序爲:標本(估計菌量少的標本,先增菌培養)→根據培養目的,接種於適當的培養基→適宜的培養環境,35℃-37℃,18-24h→觀察細菌的生長情況,選擇可疑菌落進行分離、鑑定。

根據對氣體的需求,細菌的人工培養方法可分爲:①需氧培養(需氧菌與兼性厭氧菌):置於空氣中即可,適於大多數細菌;②厭氧培養(專性厭氧菌):需在無遊離氧的環境中培養;③二氧化碳培養(少數細菌如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需在含5%-10%CO2環境中培養;④微需氧環境(僅在5%左右的低氧壓環境中才能生長的細菌的培養,如空腸彎曲菌、幽門螺桿菌)。

  鑑定細菌的基本程序?

細菌鑑定的基本程序:①細菌形態學檢查;②細菌生長特性;⑦生物化學試驗;④抗原構造及血清學診斷;⑤藥物敏感試驗。

  報告敏感、中介、耐藥以及非敏感的含義

1. 敏感 (S) “敏感”是指菌株能被使用推薦劑量治療感染部位可達到的抗菌藥物濃度所抑制。

2. 中介(I) “中介”是指抗菌藥物MIC接近血液和組織中通常可達到的濃度,療效低於敏感菌株。還表示藥物在生理濃集的部位具有臨牀效力(如尿液中的'喹諾酮類和β-內酰胺類)或者可用高於正常劑量的藥物進行治療(如β-內酰胺類)。另外,中介還作爲緩衝區,以防止微小的、未受控制的技術因素導致較大的錯誤結果,特別是對那些藥物毒性範圍窄的藥物。

3.耐藥(R) “耐藥”是指菌株不能被常規劑量抗菌藥物達到的濃度所抑制,和/或證明MIC或抑菌圈直徑落在某些特殊的微生物耐藥機制範圍(如β-內酰胺酶),在治療研究中表現抗菌藥物對菌株的臨牀療效不可靠。

4. 非敏感 (NS) 由於沒有耐藥菌株或耐藥菌株發生罕見,此分類特指僅有敏感解釋標準的分離菌株。分離菌株MICs值高於或抑菌圈直徑低於敏感折點時,應報告非敏感。註解(1): 非敏感的分離菌並不意味一定具有某種耐藥機制。在敏感折點建立之後,野生型菌株中可能會碰到MIC值高於敏感折點但缺乏耐藥機制的情況。註解(2): 對產生“非敏感”的菌株,應當確證菌株的鑑定和藥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