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醫師關於中醫基礎理論考點

導讀:對於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不知道大家掌握的怎麼樣呢?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中醫執業醫師關於中醫基礎理論考點,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繼續關注考試網!

中醫執業醫師關於中醫基礎理論考點

【1】關於總論和陰陽學說的考點

1.中醫學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辯證論治。

2.證,也叫證候,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3.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症狀和體徵等資料,通過分析、 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 判斷爲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

4.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5.“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 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就各異。

6.“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證,因而就採取同一方法治療。

7.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爲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等,並通過經絡縱橫廣泛地分佈,以貫通內外上下,運行氣血津液,滋養並調節各組織器官的活動。

8.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並含有對立統一的內涵。陰和陽,既可以代表兩種相互對立的事物和勢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9. 陰陽的對立制約:正常者如 “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陰平陽祕,精神乃治”。反常者,則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等。

10. 陰陽的互根互用:“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陽生於陰,陰生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爲固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等。

11. 陰陽的轉化:“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甚則熱,熱甚則寒”。

12.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①陰陽的對立制約;②陰陽的互根互用;③陰陽的交感互藏;④陰陽的消長;⑤陰陽的轉化;⑥陰陽的自和與平衡。

13. “背爲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爲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爲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爲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14. 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陰消陽長)的虛熱證,宜用補陰治之。這種治療原則,稱之爲“陽病治陰”;又稱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15. 凡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陽消陰長)的虛寒證,宜用補陽治之。這種治療原則,稱之爲“陰病治陽”;又稱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16. 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

【2】藏象學說重要考點

1.五行學說應用於中醫學領域,主要是以五行學說的基本規律來闡釋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從而成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五行特性的經典性概括。

3. 事物屬性五行系統歸類表(那個表的內容必須全部牢記!)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難經》比喻爲“母”與“子”的關係,即生我者爲母,我生者爲子。如以火行爲例,生我者爲木,我生者爲土,這樣就稱木爲火之母,土爲火之子。

6.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內經》稱作“所不勝”和“所勝”的關係,即克我者爲所不勝,我克者爲所勝。如以火行爲例,克我者爲水,我克者爲金,這樣就稱水爲火之所不勝,金爲火之所勝。

8. 五行制化,是一種五行相生與相剋相結合的自我調節。故說:“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爲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勝之行的過度制約和剋制。即相剋太過。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不勝之行的反向制約和剋制。又稱“反克”。

11.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現弦象,可以診斷爲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爲心火亢盛。

12. 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據五行相剋規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製水、佐金平木和瀉南補北等法。

13. 五臟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並能藏神,因而稱爲“五神髒”。故其生理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14. 主血脈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其營養和滋潤作用。

15. 心臟的搏動,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謂“奉心化赤”作用。

17. 脈爲血之府,營氣與血液並行於脈中,故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故說心爲“五臟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爲之心”。

19. 心爲陽髒、火髒。心主通明,指心脈以通暢爲主,心神以清明爲要。

20 肺主氣、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方面。

21.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周身之氣都與肺密切相關。即關係着宗氣的生成、氣機的調節、輔心行血等三方面。

22. 肺主行水,是指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能夠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故說“肺爲水之上源”。

23. 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經脈而聚會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氣體交換,然後通過肺氣的宣降作用,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而輸佈於全身。

24. 肺爲華蓋,位於胸腔,位置最高,覆蓋於五髒六腑之上,又能宣發衛氣於體表,具有保護諸髒免受外邪侵襲的作用。肺爲嬌髒,是指肺爲清虛之髒,輕清肅靜,不容纖芥,不耐邪氣之侵,故爲嬌嫩之髒。

25. 脾主運化的功能分爲兩個方面:一爲運化精微,一爲運化水液。

26. 脾統血的機理,主要是脾氣的固攝作用。

27. 宗氣是人體氣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運化的水谷之精氣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生成,通過心脈而佈散到全身。

28.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促進血液運行和津液代謝;②促進脾胃運化和膽汁分泌排泄;③調暢情志活動;④通調排精與排卵。

29. 肝藏血的生理意義,有涵養肝氣、調節血量、濡養肝及筋目、爲經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30. 肝爲剛髒:指肝氣主升主動,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

31. 肝主升發:指肝具有升騰一身陽氣,調暢氣機的作用。由於肝氣有主升發之特性,故其病機以升泄太過爲多見,多表現爲肝陽上亢或肝氣上逆等病理變化。故又有“肝氣肝陽常有餘”之說。

32. 腎陽爲一身陽氣之本,腎陰爲一身陰氣之源,故說“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腎陽充盛,腎陰充足,臟腑形體官竅生理功能正常,臟腑氣化才能得以正常發揮。

33.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①腎氣對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的促進作用;②腎氣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4. 腎主納氣,是指腎氣有攝納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腎的納氣功能,實際上是腎氣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故有 “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根”的說法。

35. 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爲用及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同。

36. 肺與脾的生理聯繫,主要表現在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方面。

37. 肺與肝的生理聯繫,主要表現在人體氣機的升降調節方面。

38. 脾與腎的生理聯繫,主要表現在先天與後天的互促互助關係,以及水液代謝的互用方面。

39. 五體,指脈、筋、肌肉、皮膚、骨五種組織器官,也稱爲“形體”。具體聯繫是: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

40. 心“其華在面”,肝“其華在爪”,脾“其華在脣四白”,肺“其華在毛”,腎“其華在發”。

41.“五志”分屬於五臟。即喜爲心志,怒爲肝志,思爲脾志,悲爲肺志,恐爲腎志。五志雖分屬於五臟,而統領五志者爲心。

42. 五臟化五液。具體聯繫是:心在液爲汗,肺在液爲涕,肝在液爲淚,脾在液爲涎,腎在液爲唾。

43.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傳化水谷,其氣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44. 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的決斷作用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響,維持精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代謝,確保臟腑間的協調關係,具有極爲重要的作用。

45.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潤惡燥。所謂喜潤惡燥,是指胃中應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於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維持其受納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6. 小腸的生理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別清濁。

47. “小腸主液”、 “大腸主津”。

48. 有的醫家稱三焦爲分佈於胸腹腔、包容五臟六腑之“大府”,並因其大而稱爲“孤府”。

49. 三焦生理特點概括爲“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

50.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諸氣和運行水液。

51.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動,主管精神意識和主管感覺運動。但中醫髒象學說以五臟爲中心,因而就將腦的生理功能分屬於五臟,其中尤其與心、肝、腎三髒的關係密切。這是由於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調暢情志、腎藏精而生髓充腦的緣故。

52. 明代李時珍明確提出腦與精神活動的關係,稱“腦爲元神之府”。

53. 衝脈能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有“衝爲血海”之稱。任脈與妊娠有關,故稱“任主胞胎”。

54. 在五臟中,女子胞與肝、心、脾、腎的關係尤爲密切。

55. 人體之精,是指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後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是人體生命的本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56.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還具有濡養、化血、化氣、化神等功能。

57. 人體之氣是通過腎、脾、肺等髒生理活動的綜合作用而生成。故稱:腎爲生氣之根、脾胃爲生氣之源、肺爲生氣之主。

58. 氣的功能:①推動與調控作用;②溫煦與涼潤作用;③防禦作用;④固攝作用;⑤中介作用。

59. 人體之氣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氣能感應傳導信息,以維繫機體的整體聯繫。氣是感應傳遞信息的載體。

60. 宗氣,又名大氣。宗氣是人體後天的根本之氣,積聚於胸中(心肺),故稱胸中爲“氣海”,又名“膻中”。

61. 宗氣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溫養心脈,以維持其運行氣血的功能。稱爲貫心脈以行氣血。二是溫養肺和呼吸道,以維持其呼吸和發聲的功能。稱爲出喉嚨而司呼吸。

62. 衛氣的功能有三:即防禦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即是對衛氣功能的概括。

63. 一般地說,性狀較清稀、流動性較大,佈散於皮膚、肌肉和孔竅之中,起着滋潤作用的,總稱爲津;性狀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之中,起着濡養作用的,總稱爲液。

64. 津液代謝過程,以脾、肺、腎三髒的功能爲主。而腎對脾與肺在津液代謝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進作用,因此說腎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謝。

65.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潤和濡養作用;②化生血液,調節血液濃度;③運輸廢物。

66. 中醫學把神分爲神、魂、魄、意、志,分別歸屬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並稱爲“五神髒”。

67. 氣與血的關係,通常概括爲“氣爲血帥、血爲氣母”。

包括:①氣能生血;②氣能行血;③氣能攝血;④血爲氣母。

68. 氣與津液之間關係,包括:①氣能生津;②氣能行津;③氣能攝津;④津能生氣;⑤津能載氣。

【3】鍼灸經絡歷年考點

1.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經、陰或陽經、髒或腑經。如手太陰肺經等。

3.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4. 十二經脈交接規律,是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於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則從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於手三陰經。從而形成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路徑。

5. 十二經脈的分佈規律:

①四肢部位:陰經分佈在內側面,陽經分佈在外側面。內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其前後順序是太陰、陽明在前線;少陰、太陽在後線;厥陰、少陽在中線。

②頭面部位:則陽明經行於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後頭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

③軀幹部位: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足陽明經行於前(即胸腹面)、足太陽經行於後背、足少陽經行於身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則均行於腹面。

④循行於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向外爲足少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厥陰經。

6. 十二經脈的表裏關係,是手足三陰和三陽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手足六對“表裏相合”關係,即手足太陽與少陰爲表裏、手足少陽與厥陰爲表裏、手足陽明與太陰爲表裏。相爲表裏的經脈分別絡屬於相爲表裏的臟腑,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而絡肺;足少陰屬腎絡膀胱,足太陽屬膀胱絡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