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西醫執業醫師傳染病學考點歸納

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學的交叉領域,也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工作方針。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年中西醫執業醫師傳染病學考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年中西醫執業醫師傳染病學考點歸納

 霍亂

一、病原學: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革蘭染色陰性。

菌體有鞭毛,活動極活潑。

霍亂弧菌可產生內毒素和外毒素。

外毒素(霍亂腸毒素)――重要的病因物質

二、流行病學

1、傳染原:患者和帶菌者

2、傳播途徑:糞-口(水污染→暴發流行)

三、病理:大量水分及電解質喪失。

四、表現

(一)分期

潛伏期數小時至5天

1、瀉吐期:先劇烈腹瀉,後吐,無腹痛及裏急後重,水樣便。

2、脫水虛脫期

3、恢復期(反應期)

(二)分型:輕型,中型,重型

最常見的臨牀類型是:輕型

五、檢查

懸滴檢查――初步診斷。

細菌培養

抗體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即有診斷意義。

六、治療

1、補液――治療的關鍵

2、抗菌――減少其腹瀉量及縮短排菌時間

首選氟喹諾酮類

細菌性痢疾

一、病原學:

痢疾桿菌(腸桿菌科志賀菌屬),屬革蘭陰性桿菌。

我國以福氏痢疾桿菌最常見

產生外毒素能力最強的.是:志賀痢疾桿菌

在外環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強的是:宋內痢疾桿菌

感染後易轉爲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桿菌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

2、傳播途徑:糞-口

3、易感人羣:兒童,次之爲青壯年。

三、病機及病理

1、病機:侵襲力和內毒素是決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痢疾桿菌可產生內外兩種毒素。

微循環障礙和腦水腫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礎。

2、病理:急性瀰漫性纖維蛋白滲出性炎症。重者淺表潰瘍形成。

病變部位:以乙狀結腸和直腸爲主。

四、表現

潛伏期爲數小時至7天,多爲1-2天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普通型):急性發作的腹瀉,伴發熱、腹痛、裏急後重、膿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壓痛;糞便鏡檢WBC>15個/HP;糞便培養痢疾桿菌陽性。

2、急性非典型(輕型)

3、中毒型菌痢:多見於2-7歲。高熱,全身中毒爲主;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呼衰,腸道症狀常不明顯或缺如。

分型:休克型,腦型,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病程超過兩個月

五、檢查

糞便細菌培養是確診的主要依據

六、治療

病原治療首選:氟喹諾酮類

中毒型:山莨菪鹼→改善微循環障礙

 傷寒

一、病原學:傷寒桿菌,屬沙門菌,革蘭陰性,有鞭毛,能活動。含有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體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學

1、傳染原:患者和帶菌者

2、傳播途徑:糞-口途徑

三、病機及病理

1、病機:傷寒桿菌的Vi抗原是決定傷寒桿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傷寒的持續性發熱是由於傷寒桿菌及其內毒素所致。

2、病理: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

最顯著特徵是以巨噬細胞爲主的細胞浸潤。

特徵性病變――傷寒細胞

病變部位:迴腸下段的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濾泡。

慢性帶菌者常見的帶菌部位:膽囊

四、表現

(一)臨牀分期

潛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襲期):第1周,起病緩慢

2、極期:2-3周。高熱,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玫瑰疹,脾腫大,右下腹壓痛,便祕或腹瀉。易併發腸出血及腸穿孔。

3、緩解期:第4周。體溫下降,症狀減輕,警惕腸穿孔腸出血

4、恢復期:第5周以後。

排菌量最多的時期是第後第2-4周。

(二)類型

1、普通型

2、輕型

3、暴發型

4、遷延型:病程5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蟲病

5、逍遙型:起病輕,突然性腸出血或腸穿孔。

6、頓挫型:起病急,症狀典型,但病程極短。

7、復發與再燃

(三)併發症:腸出血;腸穿孔;中毒性肝炎

傷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當於臨牀上的潛伏期。

五、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偏低或正常,粒細胞減少。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2、病原學:細菌培養是確診傷寒的主要手段

血培養:病程第1周陽性率最高。

骨髓培養:陽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藥物的影響小。

糞便培養:第3-4周陽性率高

尿培養:第2周後陽性

膽汁培養

3、肥達反應:陽性率最高的時期是病後第4周。

六、診斷

原因不明的發熱持續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腫大,血白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消失。細菌培養陽性。

七、治療

抗菌 首選――氟喹諾酮類

頭孢菌素――常用於耐藥菌株的治療及老年兒童

氯黴素――用於非耐藥菌株傷寒

氨苄西林――慢性帶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