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方法和技巧2017

中藥煎煮、服用方法不同,藥效及治療效果也不同。中醫對中藥的煎煮方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樣一張藥方,因爲藥物的煎煮法、服法不同,治療效果也就不一樣。醫生即便用藥很準確、恰當,如果煎煮、服用方法不當,就不可能發揮應有的療效。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中藥煎煮方法和技巧的知識,歡迎閱讀。

中藥煎煮方法和技巧2017

  中藥煎煮方法:

1.煮藥用具:中藥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鍋或不鏽鋼鍋,忌用鐵、鋁等易腐蝕的鍋。

2.清洗: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不需要淘洗。如果覺得中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容易溶於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3.浸泡:中藥煎煮前先用水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用乾淨自來水浸泡30-60分鐘,水量一般以浸過藥材表面1-3釐米爲宜,以藥材浸透爲原則。忌用沸水浸泡中藥。

4.煎煮火候:指煎藥的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爲文火)。一般未煎沸前用武火(大火),煎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幹,減慢水份蒸發,有利於有效成份的溶出。

5.煎煮時間:不同的病症和藥物使用不同的煎煮時間。中藥煎煮時間從藥液煮沸之後開始計時,一般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藥煎煮時間要短,煮10-15分鐘即可;這類藥物性輕揚發散,氣味芳香,含揮發油較多,長時間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揮發而減效。治療慢性病或滋補調理藥則煎煮時間宜長,一般煮30-60分鐘;其餘的'中藥煎煮20-30分鐘左右。煎藥時注意攪拌藥料,讓藥物充分煎透。一般情況下一劑藥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叫頭煎藥,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藥,二煎煎煮時間較頭煎略爲縮短。

6.煎煮次數: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2-3次,以煎2次爲宜。因爲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爲了充分利用藥材,使藥效達到最佳,一劑藥最好煎煮2-3次。

7.煎藥量:兒童每劑中藥煎取藥液量一般爲100-150毫升,小嬰兒每劑30-50毫升;成人每劑200-300毫升。

8.服用方法:服用中藥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併,攪拌均勻後分爲2份或3份,分別於早晚或早中晚服用。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服用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生的醫囑,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小嬰兒由於胃容量小、喂藥比較困難,應以少量多次喂藥爲宜。

9.特殊煎藥要求:如先煎、後下、包煎、溶化服、烊化服、沖服等。

  感冒發燒中藥煎煮法、服法:

第一煎,大火煮沸後文火煮8分鐘;第二煎,大火煮沸後文火煮15分鐘左右。煎藥量宜多一些,早、中、晚分服。如果用於退燒,服藥後必須發汗是發揮療效的關鍵,發汗才能達到汗出祛邪的目的。發燒患者,溫服取微汗,在服藥後喝點熱稀飯並蓋被子休息幫助發汗,以微有汗者益佳,待出汗熱自退,不可令大汗流漓。正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桂枝湯方謂:“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又如《傷寒論》中葛根湯方、麻黃湯方均示:溫服,覆取微擬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