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主管藥師考試輔導精華

2017年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初級、中級)考試時間爲5月20、21、27、28日,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年主管藥師考試輔導精華,希望對大家考試有所幫助。

2017年主管藥師考試輔導精華

 全身感染情況

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機體與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於機體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將病原菌限於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圍擴散,經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在全身感染過程中可能出現下列情況:

(1)菌血症(Bacteremia)這是病原菌自局部病竈不斷地侵入血流中,但由於受到體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作用,病原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長繁殖。如傷寒早期的菌血症、布氏桿菌菌血症。

(2)毒血癥(Toxemia)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長繁殖過程中,細菌不侵入血流,但其產生的毒素進入血流,引起獨特的中毒症狀,如白喉、破傷風等。

(3)敗血症(Septicemia)這是在機體的防禦功能犬爲減弱的情況下,病原菌不斷侵入血流,並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釋放毒素,造成機體嚴重損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如不規則高熱,有時有皮膚、粘膜出血點,肝、脾腫大等。

(4)膿毒血癥(Pyosepticemia)化膿性細菌引起敗血症時,由於細菌隨血流擴散,在全身多個器官(如肝、肺、腎等)引起多發性化膿病竈。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嚴重感染時引起的膿毒血癥。

 抗毒性免疫

抗毒性免疫是一種以體液抗體爲主的`免疫應答。許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如白喉、破傷風、氣性壞疽及內毒中毒等,機體的免疫應答,主要表現爲抗毒素(lgG)中和毒素的作用。

由抗毒素與外毒素特異結合形成的複合物,可被吞噬細胞吞噬,並將其降解消除。

抗毒素與毒素結合,可以通過空間阻礙使毒素不能吸附到敏感的宿主細胞(受體)上,或者使毒素生物學活性部位(酶)被封閉,從而使毒素不能發生毒性作用。應當指出,抗毒素不能對已與組織結合的毒素起中和作用。

正常菌羣拮抗作用

人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腔道中的正常菌羣,可以通過它們的代謝產物對抗病原菌入侵。

例如皮膚上的痤瘡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能產生抗菌性脂類、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在皮膚上生長;

腸道中的某些厭氧菌能產生脂肪酸阻止沙門氏菌在局部生存;

腸道中大腸桿菌產生的大腸菌毒和酸性產物能抑制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咽部的草綠色鏈球菌似能阻止肺炎球菌在局部生長;鼻腔的表皮葡萄球菌和類白喉桿菌能妨礙金黃色葡萄球菌定居等。

當這種拮抗作用受影響時,則可發生菌羣失調症。

  內毒素的作用

內毒素的作用:內毒素對組織細胞的選擇性不強,不同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內毒素,引起的病理變和臨牀症狀大致相同。

①發熱反應:內毒素作爲外源性致熱原(即熱原質)作用於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等,使之釋放內源性致熱原,引起發熱。

②糖代謝紊亂:先發生高血糖,轉而爲低血糖,大量糖元消耗,可能與腎上腺素大量分泌有關。

③血管舒縮機能紊亂:內毒素激活了血管活性物質(5-羥色胺、激肽釋放酶與激肽)的釋放。末梢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靜脈迴流減少,心臟輸出量減低,導致低血壓並可發生休克。因重要器官(腎、心、肝、肺與腦)供血不足而缺氧,有機酸積聚而導致代謝性酸中毒。

④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內毒素能活化凝血系統的Ⅻ因子,當凝血作用開始後,使纖維蛋白原轉變爲纖維蛋白,造成DIC;由於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原大量消耗,以及內毒素活化胞漿素原爲胞漿素,分解纖維蛋白,進而產生出血傾向。

⑤施瓦茲曼現象:可能是由內毒素引起DIC的一種特殊形式。將內毒素注入動物皮內,次日再以內毒素靜脈注射,數小時後第一次注射的局部皮膚出現壞死。如果二次均爲靜脈注射內毒素,就可出現DIC.現認爲第一次劑量的內毒素封閉了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以至不能消除第二次注入的內毒素,故發生這種反應。亦可用炭粒代替第一次內毒素劑量以阻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或以腎上腺皮質類因醇處理,也可得同樣結果。

 腸熱症

型傷寒病的病程較長。細菌到達小腸後,穿過腸粘膜上皮細胞侵入腸壁淋巴組織,經淋巴管至腸繫膜淋巴結及其他淋巴組織並在其中繁殖,經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時相當病程的第1周,稱前驅期。

病人有發熱、全身不適、乏力等。細菌隨血流至骨髓、肝、脾、腎、膽囊、皮膚等並在其中繁殖,被臟器中吞噬細胞吞噬的細菌再次進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

此期症狀明顯,相當於病程的第2~3周,病人持續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及全身中毒症狀,部分病例皮膚出現玫瑰疹。

存於膽囊中的細菌隨膽汁排至腸道,一部分隨糞便排出體外。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腸壁淋巴組織,出現超敏反應,引起局部壞死和潰瘍,嚴重者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腎臟中的細菌可隨尿排出。第4周進入恢復期,患者逐漸康復。

 沙門氏桿菌致病物質

1.侵襲力:沙門氏桿菌侵入小腸粘膜上皮細胞,穿過上皮細胞層到達上皮下組織。細菌雖被細胞吞噬,但不被殺滅,並在其中繼續生長繁殖。這可能與Vi抗原和O抗原的保護作用有關。菌毛的粘附作用也是細菌侵襲力的一個因素。

2.內毒素:引起發熱、白細胞減少。大劑量時可發生中毒性休克。內毒素可激活補體系統釋放趨化因子,吸引粒細胞,導致腸道局部炎症反應。

3.腸毒素:有些沙門氏桿菌,如鼠傷寒桿菌可產生腸毒素,性質類似腸產毒性大腸桿菌的腸毒素。

 沙門氏桿菌H抗原

沙門氏桿菌的H抗原有兩種,稱爲第1相和第2相。第1相特異性高,又稱特異相,用a、b、c等表示,第2相特異性低,爲數種沙門氏桿菌所共有,也稱非特異相,用1、2、3等表示。

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細菌稱爲雙相菌,僅有一相者稱單相菌。

每一組沙門氏桿菌根據H抗原不同,可進一步分種或型。H抗原刺激機體主要產生lgG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