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檢驗主管技師輔導精華

臨牀醫學檢驗主管技師資格考試科目分爲:“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 等4個科目。接下來應屆畢業生考試網爲大家整理了2017檢驗主管技師輔導精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檢驗主管技師輔導精華

 類風溼因子

類風溼因子(RF)是抗變性IgG的自身抗體,主要爲19S的IgM,也可見7S的IgG及IgA.它能與人或動物的變性IgG結合,而不與正常IgG發生凝集反應。RF主要出現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約70%~90%的血清中和約60%的滑漠液中可檢出IgG類RF,這很可能是自身IgG變性所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應答的表現。

IgG是感染等原因誘導的免疫應答中的主幹抗體,這些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時會發生變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條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產生不正常的IgG;這些變性IgG就構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各種抗IgG抗體。滑膜液中的IgG類RF與變性IgG結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複合物,比血清中的IgM類RF更具有致病意義,因爲這一類免疫複合物易於沉積在關節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補體,形成慢性漸進性免疫炎症性損傷。

RF的檢測最初是用致敏綿羊紅細胞凝集試驗(Rose-Waaler法)進行檢測,目前最常採用IgG吸附的膠乳顆粒凝集試驗;但此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檢出血清中的IgM類類和IgA類RF則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檢測。

RF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檢出率很高,RF陽性支持早期RA的傾向性診斷,如對年輕女性應進行RA和風溼熱間的鑑別;而對非活動期RA的診斷,需參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樣,並不是RA獨有的特異性抗體。在SLE病人均有50%RF陽性,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陽性率。

 激發試驗

激發試驗是模擬自然發病條件、以少量致敏原引起一次較輕的變態反應發作、用以確定變應原的試驗。主要用於Ⅰ型變態反應,有時也用於Ⅳ型變態反應的檢查,尤其在皮膚試驗或其他試驗不能獲得肯定結果時,此法可排除皮膚試驗中的假陽性反應和假陰性反應。

激發試驗或分爲特異性激試驗和非特異性激發試驗。非特異性激發是用組胺或甲基膽鹼做霧吸入,以觀察患者對Ⅰ型變態反應的敏感性,從而進行病因分析或療效判定;特異性激發是用抗原做試驗,對明確變應原有一定價值。根據患者發病部位的不同,可以進行不同器官的激發試驗,常做的`是支氣管激發試驗(BPT)、鼻粘膜激發試驗和結膜激發試驗。

  一、支氣管激發試驗

1.試驗方法 先用肺量計測定BPT前的肺通氣功能,常用指標爲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和肺活量;然後用噴霧器將對照液和抗原液或者非特異性刺激劑輸出,患者直接經口或用面罩吸入;吸入抗原後15~20min複查FEV-1.無反應者可加大抗原量繼續試驗。

2.結果 判定陽性結果的判定標準如下:①明顯自覺症狀,如胸部緊迫感和喘息等;②肺部聞及哮鳴音;③FEV-1下降20%以上。

反應類型 包括以下幾種:①速髮型,在十幾分鍾出現症狀,爲Ⅰ型變態反應;②緩髮型,在6~12小時出現症狀,爲Ⅲ型變態反應;③遲髮型,在24小時以後出現,爲Ⅳ型變態反應;④多相反應,速發反應後又出現緩發及遲發反應。

3.應用及評價 BPT較皮膚試驗的特異性高,與患者的病史、症狀和過敏原吸附試驗的相關性較強。常用於確定支氣管哮喘的過敏原、檢驗新制劑的抗原性、評價平喘藥療效以及觀察脫敏治療的結果等方面。本法的缺點是每次只能測試一種抗原,要求有一定專門設備和技術,並需取得病人合作。

4.注意事項 BPT偶可引起嚴重的反應,所用抗原濃度不宜過高,應該由小到大遞增;試驗前必須做好系列搶救準備,對反應較重者,需及時吸入舒喘靈等氣管解痙劑或皮下注射腎上腺素。

 二、其他激試驗

1.結膜激發試驗:球結膜背景明亮、毛細血管組織排列整齊,反應結果容易觀察,是一個較爲理想的變態反應試驗場所。將適當濃度的變應原浸液滴入患者一側眼結膜,另一側滴入生理鹽水作對照;15~20min觀察結果。試驗側結膜充血、水腫、分泌增加、癢感,甚至出現眼瞼紅腫等現象者爲陽性反應。

該試驗主要用於眼部變態反應病的過敏原檢查。注意抗原液中任何刺激性物質均可導致假陽性;出現較重反應者應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

2.鼻粘膜激發試驗:可經抗原吸入法(粉劑)或滴入法(液體)進行,接觸抗原15~20min後出現粘膜水腫和蒼白,病人出現鼻癢、流涕、噴嚏等症狀可即判爲陽性反應。主要用於診斷花粉病和變應性鼻炎。如果出現較嚴重反應時可用稀釋的去甲腎上腺液進行鼻腔沖洗,必要時按變態反應性鼻炎急性發病給藥。

  皮膚試驗

皮膚試驗(skintest)簡稱皮試,是在皮膚的體內免疫學試驗。當試驗抗原進入致敏者皮膚時,皮膚中結合有IgE的肥大細胞或致敏T細胞就會與試驗抗原結合,引發即刻型或遲髮型的皮膚超敏反應。試驗抗原也可從注射部位進入微血管,與循環中的相應抗體結合,形成的免疫複合物可在局部沉積,激活補體引起炎症。所以皮膚試驗主要用於檢測型和型變態反應,有時也用於檢測Ⅲ型變態反應。

 一、試驗準備

首先應當製備試驗用抗原,如有合格商品可直接購買。可以作爲變應原的物質種類繁多,例如動物皮毛、家禽羽毛、鴿糞、昆蟲、蟎類、真菌、花粉、雜草、物理粉塵和各種食品等都可能成爲變應原。

不同抗原的製備方法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①收集原料;②粉碎與勻漿;③脫脂與提取;④過濾與分離;⑤分裝保存。分裝保存之前應對提取產物進行鑑定。首先必須經過無菌試驗、急性毒性試驗和熱原檢查,保證提取產物無明顯的毒副作用;還要測定產物的蛋白含量,用凱氏定氮法或磷鎢酸沉澱法標定出總氮單位或蛋白氮單位。

變應原的範圍很廣,難以做得完全,所以查找變應原需依靠患者的病史和醫師的經驗以將可疑範圍縮小,學樣成功的機會就大得多。一般醫院和衛生所都能做藥物過敏試驗,多在注射室完成;防疫部位在一些免疫接種之前有時也要做皮膚試敏;其餘的均在變態反應科或檢驗科的專門實驗室。實驗室應有專人負責,除具備各種專用試驗器材之外,還應備有意外搶救的藥品及設施。

試驗部位應清洗乾淨,嚴格消毒,以免皮膚的不潔物引起非特異性反應或感染。當皮膚患溼疹、感染、皮炎或外傷時不宜進行皮膚試驗。正在或近日服用免疫抑制劑或抗組胺藥物者也不宜進行皮膚試驗。

 二、試驗類型及方法

皮膚試驗的最常用部位是前臂曲側,因此處皮膚較爲光滑細膩,而且便於試驗操作和結果觀察。按正規作法,左右兩臂一側作試驗,另一側作對照。需要時也可選用上臂或背部皮膚。具體試驗方法可分爲皮內試驗、挑刺試驗和斑貼試驗。

皮內試驗將試驗抗原與對照液各0.0~20.03ml用皮試針頭分別注入皮內(不是皮下),使局部產生一個圓形小丘。當同時試驗多種抗原時,相互間至少間隔4cm,以免強烈反應時互相混淆結果。

皮內試驗的敏感性比其他皮膚試驗高,所用抗原應適當稀釋,以免出現嚴重反應;當高可疑性抗原出現陰性結果時,應逐漸加大抗原濃度進行重複試驗。

皮內試驗是最常用的皮膚試驗,應用範圍也很廣,幾乎各類抗原及各型反應都可用皮內試驗進行測定,只是不同類型的反應觀察結果的時間和判定結果的標準不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