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主治醫師基礎鞏固骨盆

複習的好處在於溫故而知新,通過複習可以加深對原有知識的記憶,小編準備了婦產科主治醫師基礎鞏固:骨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婦產科主治醫師基礎鞏固骨盆

婦產科主治醫師基礎鞏固骨盆 篇1

第一節 骨盆

骨盆:骶骨(sacrum)

尾骨(coccyx)

髖骨(coxae):髂骨(ilium)、坐骨(ischium)、恥骨(pubis)

一、骨盆的類型:分四種類型

(一)女型(gynecoid type):入口呈橫橢圓形,入口橫徑前後徑,恥骨弓較寬,兩側坐骨棘間徑≥10cm。最常見,爲女性正常骨盆。

(二)扁平型(platypelloid type):入口前後徑短而橫徑長,呈扁橢圓形。骶骨直向後翹或深弧形,骨盆淺,較常見。

(三)類人猿型(anthropoid type):入口呈長橢圓形,入口、中骨盆和出口橫徑均較短,前後徑長。兩側壁稍內聚,坐骨棘較突出,骶骨向後傾斜,故骨盆前部較窄而後部較寬。骶骨較直,骨盆深。較少見。

(四)男型(android type):骨盆入口呈三角形,兩側壁內聚,坐骨棘突出,恥骨弓窄,坐骨切跡窄呈高弓形,骶骨較直而前傾,出口後矢狀徑較短。骨盆呈漏斗形,常造成難產。

臨牀上所見多混合型骨盆。骨盆的形態、大小與種族差異以及生長髮育還受遺傳、營養和激素的影響。

二、骨盆平面和徑線

(一)骨盆入口平面

呈橫橢圓形

前:恥骨聯合上緣

兩側:髂恥緣

後:骶岬上緣

4條徑線。

(1)入口前後徑(真結合徑):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岬上緣正中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11cm。

(2)入口橫徑:兩側髂恥緣間的最大距離,正常值平均13cm。

(3)入口斜徑:骶髂關節至對側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爲斜徑,正常平均12.75cm。左右各一。

(二)中骨盆平面

爲骨盆最小平面。

前方爲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爲坐骨棘,後方爲骶骨下端。

2條徑線。

(1)中骨盆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通過兩側坐骨棘連線中點至骶骨下端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11.5cm。

(2)中骨盆橫徑:(坐骨棘間徑)。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10cm。

(三)骨盆出口平面

由兩個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組成。

底邊:坐骨結節間徑。

前三角平面頂端爲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爲恥骨降支.

後三角平面頂端爲骶尾關節,兩側爲骶結節韌帶。

出口平面有4條徑線:

(1)出口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尾關節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橫徑:(坐骨結節間徑)。兩坐骨結節前端內側緣之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9cm。

(3)前矢狀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6cm。

(4)後矢狀徑: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8.5cm。

若出口橫徑短與出口後矢狀徑之和>15cm時,正常大小的胎兒通過後三角區經陰道娩出。

骨盆軸和骨盆傾斜度

三、骨盆與分娩相關的解剖特點

骨盆以髂恥線爲界分爲——假骨盆及真骨盆。

假骨盆與產道無關,但徑線長短關係到真骨盆的大小。測量假骨盆的徑線作爲了解真骨盆的參考。

真骨盆(骨產道)是胎兒出娩通道。

真骨盆:骨盆入口與骨盆出口。出口和入口之間爲骨盆腔。

骨盆腔後壁:骶骨、尾骨,坐骨、坐骨棘、坐骨切跡及其韌帶。

前壁:恥骨聯合。

(1)坐骨棘肛診或陰道診可觸及

(2)骶骨的前面凹陷形成骶窩,第1骶椎向前凸出形成骶岬,爲骨盆內測量的重要據點。

練習:

1.在正常女性型骨盆中,其骨產道最小徑線是(D)

A.對角徑

B.真結合徑

C.坐骨棘間徑

D.坐骨結節間徑

E.後矢狀徑

2.骨盆最小平面前方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爲坐骨棘,後方是(E)

A.第1-2骶椎間

B.第3-4骶椎間

C.骶岬 D.骶尾關節

E.骶骨下段

3.(2002)初產婦,25歲。妊娠38周。骨盆外測量:骶恥外徑18.5cm髂棘間徑27cm,坐骨間徑7.5cm。本例孕婦的骨盆診斷爲(D)

A.單純扁平骨盆

B.佝僂性扁平骨盆

C.均小骨盆

D.漏斗型骨盆

E.男型骨盆

第二節 骨盆底

一、骨盆底

由多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兩側坐骨結節前緣的連線將骨盆底分爲

前部:尿生殖三角;

後部:肛門三角。

骨盆底由外向內分爲3層。

(一)外層

淺層筋膜與肌肉:會陰皮膚、皮下組織、會陰淺筋膜。

淺肌肉層(3對肌肉及一括約肌):

①球海綿體肌;

②坐骨海綿體肌;

③會陰淺橫肌;

④肛門外括約肌。

(二)中層

泌尿生殖膈

(三)內層

盆膈,由肛提肌、筋膜組成是支託盆內臟器的最主要成分。

肛提肌:

①恥尾肌;

②髂骨肌;

③坐尾肌。肛提肌有加強盆底託力的作用。

二、會陰

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皮膚、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會陰體厚3~4cm,呈楔狀,由皮膚、皮下脂肪,會陰中心腱聯合一對肛提肌和筋膜。會陰淺橫肌、球海綿體肌和肛門外括約肌亦與此腱會合。

例題:

1.會陰側切時會切到哪些盆底肌肉(B)

A.會陰深橫肌、坐骨海綿體肌、恥尾肌

B.會陰深橫肌、球海綿體肌、恥尾肌

C.尿生殖膈下筋膜、會陰深橫肌、髂尾肌

D.會陰淺橫肌、會陰深橫肌、坐尾肌

E.球海綿體肌、坐骨海綿體肌、會陰深橫肌

婦產科主治醫師基礎鞏固骨盆 篇2

一、骨盆的基本介紹

1、骨盆的位置

骨盆位於身體中心,連接脊椎和下肢。骨盆與脊椎在骶骨處,通過骶髂關節連接,它是微動的關節,一般運動幅度只有1~3毫米。骨盆又與股骨通過髖關節相連,這個關節是一個多軸球窩關節,有三個運動面的自由度,日常生活中,我們彎腰、擡腿都是這個關節在活動。

2、骨盆的結構和形狀

骨盆由多塊骨骼組成,分別爲兩塊髖骨、骶骨和尾骨。其中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塊骨骼組成,出生的時候,這三塊骨骼通過Y形軟骨聯合在一起,在生長的過程中,部分軟骨發生固化,形成新骨,最終轉變爲堅固的骨性聯合。

兩塊髖骨在恥骨處通過恥骨聯合相接,另一側則是通過骶髂關節和骶骨相接。這些鏈接把整個骨盆的多塊骨骼緊密的連在一起。因此骨盆的動作往往是整體的。

人在正常站立時,會與水平面呈50~60度角,如果發生骨盆傾斜,這個角度就會發生變化。

二、骨盆的功能

骨盆主要有以下三個功能。

1、力傳導的樞紐。

骨盆與脊椎通過骶髂關節相連,上半身的重力在這裏分別向兩側傳遞;骨盆與下肢通過髖關節上面,重力則從兩側向下傳遞。

同時骨盆半圓形的拱橋結構能減少衝擊,更好地進行力傳導。

正常站立時,人的重心位於骶骨前3~4釐米,所以骨盆起着穩定重心的作用。

當骨盆區域發生微小的變化,傳導至脊椎和四肢時,就會不斷放大。因此骨盆錯位可能帶來其他部位更嚴重的體態問題。

2、爲肌肉提供黏着點。

以骨盆爲起點或終點的肌肉有80條,這些肌肉控制了骨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相對運動。

人的許多活動,比如呼吸,站立,行走彎腰等,都有賴於這些肌肉的正常工作。

而骨盆的作用則是給肌肉提供黏着點,並在肌肉收縮擴張時提供穩定的支點,因此人類的運動,幾乎離不開骨盆。

3、托住器官和嬰兒。

骨盆位於軀幹和下肢的連接處,盆底構成了腹腔的下部分,所以在媽媽懷孕時,骨盆主要承受着器官和嬰兒的重量。

三、女性骨盆和男性骨盆的差異

兩者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相對於男性骨盆而言,女性骨盆更寬更淺,與恥骨聯合處和大腿骨之間的夾角也更大,這樣就會使膝蓋受力增加。

這種差異是爲了適應女性的懷孕和生產。而且在孕期,女性會分泌激素,使骨盆區域的韌帶和肌肉變得鬆弛,這樣就導致女性的骨盆更容易出現異常。

四、骨盆的.運動

骨盆的運動,主要是通過黏着在骨盆上的肌肉縮短和拉長完成。不同的肌肉收縮會帶來不同的骨盆運動方向。具體來說,骨盆可以以兩側髖關節爲中心,產生前傾,後傾,側傾和旋轉的動作。

五、導致骨盆錯位異常的常見原因。

1、久坐和坐姿不正。

坐姿時髖關節彎曲,髖屈肌羣縮短;如果坐的不直,則會使骨盆後傾肌羣縮短;坐姿不正,身體向一側歪斜,或習慣性翹二郎腿,會使骨盆側傾肌羣縮短。

2、損傷未完全康復。

如果女性出現崴腳,沒有完全恢復,那麼在站立步行和運動的過程中,會通過踝關節向上發展出一系列的代償現象,這樣就很容易導致骨盆錯位。

3、生育

生育對女性的骨盆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一方面,孕期女性身體的重心和承重力發生變化,另一方面由於激素作用,盆底肌會比正常情況更加鬆弛。

4、肥胖

肥胖會增加身體重心和承重的負荷。骨盆作爲身體力傳導的樞紐,異常的承重模式就會導致骨盆位置錯位。

5、一側受力。

長期的一側受力改變了身體兩側受力的平衡,比如很多背單肩包的女性都有高低肩的現象。

6、穿高跟鞋。

穿高跟鞋時,爲了更好的平衡,軀幹往往會向前傾,這樣會使腰椎曲度增大,骨盆前傾。

骨盆錯位的情況有4種,分別是骨盆前傾、後傾、側傾和旋轉。

六、常見的骨盆錯位,自我評估方法。

1、骨盆前傾和後傾的自測方法。

方法一:靠牆站立,觀察腰部和牆面的空隙大小,正常狀態爲手掌的厚度。小於這個厚度則爲骨盆後傾,大於則爲骨盆前傾。

方法二:如果能找到骨盆上沿最前側的位置和恥骨聯合的位置,就可以採用這個方法。

如果兩者在同一條鉛垂線上,則說明骨盆正常,如果骨盆上沿在恥骨聯合之前,就說明骨盆前傾,之後就是骨盆後傾。

2、骨盆側傾的自測方法:觸摸並標記兩側髂骨上棘的位置,觀察兩者在站立時高度是否一致。骨盆側傾,往往會出現高低肩,髖內外旋,膝內外翻等情況。

3、骨盆旋轉的自測方法。

方法一:兩腳腳尖如果前後不一致,特別是前腳內旋和後腳外旋時,就可能存在骨盆旋轉的問題。

方法二:以最自然的站姿站立,觀察兩側髂前上棘的前後關係。如果不一致就說明存在骨盆旋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