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課教學反思

引導語:對教學作出教學反思,揚長避短,可以為教學帶來進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術欣賞課教學反思,歡迎各位閲讀與借鑑。

美術欣賞課教學反思

  美術欣賞課教學反思第一篇

中學美術欣賞課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還能讓學生正確認識美學觀。但想上好美術欣賞課,讓學生對欣賞課感興趣,掌握正確的欣賞方法,一直是我們美術老師研究的內容。我在平常的教學中也嘗試了很多教學方法,比如小組討論、課前學生收集資料、用文字形式談談作品感受等。雖然課堂效果比較好,但讓學生真正的掌握正確的欣賞方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慢慢的進行摸索。

經常有其他學科的老師羨慕地對我説:“你們美術課最好上了,不用從頭講到尾,學生興趣自然有,上課輕鬆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讓每一節美術課輕鬆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這個美術老師的造詣可不一般了。特別是在跨入新世紀,接受新教材後感覺上課越來越難,對美術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二,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三,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五,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應該説,課程改革給美術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以學習美術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質的內涵,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美術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養、人文素養。而這,與我對美術課美術教師的期望正好吻合。

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

思考一:美術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僅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比如在《春天的暢想》這一創作課裏,教具是教師的範畫,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準備了幻燈片讓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及各種形式的作品讓同學們欣賞、學習並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一些作品的特點,為學生進行創作繪畫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藴。這得靠老師長期的積累。

思考二:美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當然是重點,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這裏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學生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人合作完成,同學們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學生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説,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須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往往會抹殺學生的個性,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

 思考三:美術作業的評價

大人看孩子的畫往往搖頭,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殊不知,孩子們的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學生喜歡色彩,有的學生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學生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於作業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於發現畫中閃光的東西。

課程標準是新的,學生是新的,在教學中肯定會有更多的新問題新現象新思路值得我們去思考,任重道遠。

  美術欣賞課教學反思第二篇

每個學期的第一單元都是欣賞課,在美術教學中佔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 知識含量高、內容深廣,很有探究性,而且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那麼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呢?認真反思之後,我想,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經典的美術作品,不僅體現着藝術家高超的創作技巧,同時也反映出藝術家的審美情趣。學好這類課首先要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習的`慾望。

1、把知識融入故事當中,用故事來吸引學生,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2、調整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藝術薰陶。

3、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欣賞課變成一門集聲音、圖像、動畫、電影等融於一體的視覺理解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理選擇欣賞的作品。

美術教材的作品欣賞大致可歸納為四類: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賞,二是範圖的欣賞,三是同齡人的優秀作品欣賞,四是其他門類的欣賞,如雕塑、建築以及剪紙、編織、印染、拼貼等工藝製作。在選擇欣賞對象時,我覺得應該儘量選擇難度不大、不冷僻、形式感強、體現鮮明個性的作品,還可以選擇一些有故事情節、宗教或歷史背景的作品。

 三、教會學生欣賞的方法。

在美術欣賞課中,我們教師往往一講到底,這樣會造成教師的熱情投入換來學生的漠然的尷尬局面,欣賞課變成了“講賞”課。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佔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老子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講遍美術史上的名作,要想讓學生欣賞更多的作品,就應讓學生學習欣賞的方法。在培養學生欣賞能力方面就讓學生首先從感觀上去體會,然後通過介紹不同的美術作品使學生了解欣賞不同美術作品時觀察點,並在實踐中總結,使學生具備學習的主動性。

對於一件美術作品,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欣賞:

1、瞭解作品欣賞程序,學會欣賞經典美術作品。

(1)看到了什麼?能夠對畫面直觀的形象進行賞析,也就是畫面給人的視覺印象

(2)細緻觀察。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它包括畫面的構圖、色彩、透視、表現手法等,主要指繪畫的技巧。

(3)瞭解相關背景。瞭解與作品相關的邊緣內容,包括藝術家的生平、愛好、傳説、趣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能夠加深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

2、學會運用美術語彙。

(1)描敍——形狀、質感、空間、形體……

(2)分析——節奏、均衡、動勢、對比……

(3)解釋——內容、題材、感覺、象徵意義……

(4)判斷——視覺傳達、觀念、風格、審美價值、實用價值……

3、從欣賞中學會創作。

圍繞欣賞,獲得藝術的再創造,借鑑藝術家的思維靈感,使學生學會創作。

總之,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就是藝術的感知和體驗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體驗、情感感知、與其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學習藝術的快樂並積累審美的經驗。希望今後我的課堂能夠做到快樂教學,快樂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體會到美術帶給他們的全方位的享受。